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始於山西南路200號

沈軼倫
2017年12月01日05:45 | 來源:解放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青記”:始於山西南路200號

15名年輕記者,從各方匯聚到山西南路200號的南京飯店。他們代表24位發起人,在飯店 召開了一次會議——由他們發起的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伴隨著籠罩上海的炮火聲而生。

1937年11月8日。蘇州河兩岸火光沖天。這一天,淞滬會戰正進入緊張階段,幾十萬中國軍隊正從閘北撤往蘇州河南岸。整座城市,被隆隆炮聲籠罩。

炮聲,令全城戰栗,街面上一片死寂。入夜七點,卻有15名年輕記者,從各方匯聚到山西南路200號的南京飯店。他們代表24位發起人,在飯店召開了一次會議——由他們發起的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伴隨著夜的血與火誕生。

這24名發起人,當時平均年齡隻有28歲,卻在上海即將淪陷前夕,燃起不屈的火把。從此,“青記”經歷戰爭洗禮,從創辦初期的二十余人,發展到1938年底的600多人、1940年的1156人,下轄40多個分會,影響了千千萬萬擁有新聞理想追求正義的知識青年。

黑夜若是暗透了,反而就是星星顯出光彩的時候。

山西南路200號

上海最熱鬧的南京東路北側,山西南路182號-200號為南京飯店。該建筑建於1929年左右。設計師楊錫镠,字右辛,江蘇吳縣人,畢業於南洋大學土木工程科。

1924年-1929年,楊錫镠在校友黃元吉辦的凱泰建筑公司任建筑師,1929年加入中國建筑師學會,1930年在上海自辦楊錫镠建筑事務所。1934年9月,任《中國建筑》雜志發行人、《申報》建筑專刊主編。南京飯店是楊錫镠打響品牌的得意之作。

這幢建筑由新金記祥號承建,鋼筋混凝土結構,屬於現代派風格,具有裝飾藝術特征。外立面細部裝飾圖案幾何化並強調材質對比效果。由南京飯店開始,楊錫镠聲名鵲起,日后他在上海留下的作品還有1934年的百樂門舞廳和上海銀行西區分行、1935年的上海商學院和大都會花園舞廳等。憑借這些設計成果,1949年后,楊錫镠還歷任中國建筑學會第一至四屆理事。

時光回到1920年代末,在楊錫镠設計南京飯店之時,上海還是一座繁榮的都會。但到了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開始了。

淞滬會戰讓上海直面戰爭的殘酷。上海一批愛國進步記者,如陸詒、徐懷沙等經常奔赴一線,將中國軍隊英勇抗敵的狀況向世人報告。他們也在一起聚會,討論抗日救亡問題。全面抗戰爆發后,中共中央號召全民族團結抗戰,周恩來非常關心“青記”的工作,多次給予具體明確指示,倡導組織一個全國新聞記者的愛國統一戰線機構。

根據夏衍回憶,“青記”籌備醞釀始於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后,“由胡愈之出面以‘上海文教’宣傳部名義開過一次會,參加人有羊棗、陸詒、胡仲持和我,這時候范長江到了上海,我們商定這件事由范抓總籌備”。10月初在上海開了“青記”第一次籌備會,一共有夏衍、惲逸群、羊棗、范長江、陸詒等7個人參加。籌備會確定了“青記”主要團結青年人的方向。同年11月4日,又開了一次正式籌備會,參加者有十幾位。這時,淞滬會戰的戰局發生變化。

就在青年記者趕往南京飯店的1937年11月8日晚,中國軍隊撤出上海戰斗,分兩路退向南京、蘇州—嘉興以西地區。自9日起,日軍連佔虹橋機場、龍華、楓涇、青浦。11日,日軍進至蘇州河岸,12日,淞滬會戰結束,上海淪陷。

在這樣的歷史時刻,“青記”的誕生,不僅宣告一個行業組織的出現,更是發出了不願亡國的時代強音。

為什麼是范長江

發起人范長江,早在1936年8月出版了《中國的西北角》 引起社會轟動。在1937年2月,范長江訪問了延安,發表了《動蕩中之西北大局》的獨家報道,透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即將形成的新聞,及時傳達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毛澤東為此向范長江寫信致謝。1937年8月,范長江又出版了《塞上行》。這一年,他隻有28歲。

延安之行讓范長江深受震撼,他從一個同情革命的人成長為一個參與革命的人。當中國共產黨希望成立一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范圍新聞記者的統一戰線性質的組織時,想到了請范長江牽頭組織。出席上海山西南路200號南京飯店會議的15名青年記者中,有9人是中共地下黨員。24個發起人中,共產黨員13人。11月8日晚7點,正式成立大會在上海山西南路南京飯店召開。他們通過了“青記”的章程,選舉了領導機構,提出了“為民族解放而努力”的綱領。推選了范長江、惲逸群、羊棗、袁殊、朱明為總干事會干事。

一年后的1938年3月30日,“青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漢口青年會二樓禮堂召開。參會代表有邵力子、於右任、新聞界的張季鸞、曾虛白、鄒韜奮、陳博生、王芸生、潘梓年,還有文化界郭沫若、沈鈞儒、杜重遠、閻寶航,以及來自美國合眾社的愛潑斯坦、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蘇聯塔斯社的羅果夫等。這次大會按照統一戰線原則選舉了三個常務理事,分別是《大公報》的范長江、《掃蕩報》的鐘期森、《新華日報》的徐邁進。

從那以后,“青記”作為一個“合法”的青年記者團體,活躍在抗戰前線與后方,並得到各方資助。截至1938年11月1日,於右任捐了300元、湯恩伯捐了200元、范長江捐了100元,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彭德懷、董必武、彭雪楓、鄧穎超等51人都捐了款。

1938年10月,范長江離開《大公報》。在周恩來的直接關心和領導下,由胡愈之、范長江等人於同月20日在長沙發起成立了國際新聞社。

中國記者節的出處

1937年11月8日這個日子,由此成為中國記者節的出處,青年記者們投身時代,無愧使命。在1939年1月,范長江在總結“青記”的工作時,贊揚了許多青年記者。包括盧溝橋事變時進入宛平的陸詒,寫下《南口迂回線上》的孟秋江等。還有保定戰爭時,前《大公報》戰地記者方大曾(小方)為了寫《永定河上游的戰爭》一文,冒險北進,保定失守后,他下落不明,成為第一個為國捐軀的戰地記者,年僅25歲。

抗戰中,“青記”還協助華僑記者到戰地採訪。抗戰開始后,“青記”11個理事之一、馬來西亞檳榔嶼《現代日報》總編輯曾聖提牽頭組織的“華僑戰地記者通訊團”,率領華僑青年記者到中國進行戰地採訪。“青記”協助他們解決語言、飲食、交通上遇到的困難,幫助他們更好地展開採訪。

在1938年3月到4月的台兒庄戰役中,前往採訪的“青記”記者多達三四十人,如此多的媒體關注,對前線士兵來說,也是極大的鼓舞。第二集團軍第31師師長池峰城當時就在前線和范長江說,“我手下四個團長,現在隻剩下一個活著的了,但是上面下令反攻,我還是會打一場勝仗給你們看看。”最后,中國軍隊真的打贏了。

周恩來是范長江認識的第一位公開身份的共產黨員,他讓范長江真正了解共產黨人的氣節。當范長江從台兒庄前線採訪回到武漢時翻車受傷,周恩來給他寫過一封親筆信慰問﹔周恩來還約范長江和陸詒談話,讓他們談談前方的情況和個人的看法。在重慶“周公館”,在周恩來的介紹下,范長江於1939年5月入黨。一年后成為范長江妻子的沈鈞儒之女沈譜也於同月在成都就讀金陵女大時入黨,回重慶工作后她的單線聯系人恰是鄧穎超。

皖南事變后,國共關系緊張,1941年4月28日,國民黨勒令“青記”與國新社解散。國統區的“青記”難以為繼,但像“青記”延安分會、晉察冀分會等解放區的“青記”活動照常。1942年夏天,范長江到了新四軍管轄地區,成立了幾個分會。1949年9月,中華新聞工作者協會籌備會成立,結束了歷史使命的“青記”交出了接力棒。

2000年經國務院批准,“青記”的成立日——11月8日被確定為“中國記者節”。2010年3月26日,“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成立會址——南京飯店被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並舉行揭牌儀式。 (本文採訪范長江之子范蘇蘇)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