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衣食住行“萬物互聯” 互聯網+,更懂你的生活

曾福泉 馬悅 陳寧 曾楊希 李月紅 陸 遙 胡 昊
2017年12月02日10:49 | 來源:浙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互聯網+,更懂你的生活

  水鄉烏鎮的天光雲影,每一天都在見証由互聯網帶來的深刻改變。三年來,參加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的全球嘉賓,無不贊嘆網絡信息技術對古鎮生活全方位的重塑:掃碼支付、遠程問診、智慧出行……在這裡,技術革命真正成為了造福人類的革命。

  烏鎮蝶變,折射出互聯網造就美好生活的巨大力量。“網信事業要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互聯網早已不再僅僅是信息的高速通道,“互聯網+”的外延不斷拓展,和每一個浙江人的美好生活需要緊緊相連。

  雲端課堂,讓山區海島的學生享受更公平更優質的教育﹔網上診療,密織深入城鄉的全民健康之網﹔“網絡菜單”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標配,更加精准對接群眾文化需求﹔智慧城市建設更是讓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都浸潤了“萬物互聯”帶來的全新變化……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正在釋放全方位的民生福利,浙江百姓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有了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課堂

  上雲端

  智慧教育

  新目標

  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這是傳統教育﹔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由你選,這便是“互聯網+教育”。

  教育部今年4月發布的《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2016)(基礎教育)》顯示,我省基礎教育信息化綜合指數居全國之首。省教育技術中心主任施建國說,通過“互聯網+教育”,我省在縮小城鄉、區域教育差距,深化課程改革,促進個性化教育,加強教育交流和合作上,搭建互通互認的教育立交橋,實現精准教育管理和評價。

  2016年9月,我省發布《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三五”發展規劃》。智慧教育是“十三五”時期我省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目標。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省將通過以技術推動課程實現與提升、以技術提高學生認知水平、以技術增強學生學習內驅力、以技術豐富教育供給方式、以技術提升教師專業能力、以技術推進教育精准管理等六條路徑,全面發展智慧教育,引領教育變革和創新。

  當前,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優秀教師緊缺的教育資源配置與學生個性化受教育需求之間的矛盾,加厚了學生求學、教師授課的“圍牆”。

  在衢州市書院中學,“互聯網+”的教學模式已讓師生嘗到了甜頭。期末考試后,該校每位學生都收到了一份長達15頁、“私人定制”的“學業診斷分析報告單”。報告單對每名學生一學期以來的成績進行了大數據分析,描述分析了每個科目每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並對個人能力做了綜合評價,就像一份細致全面的“體檢診斷報告”。據此,學生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可以發現自己教學上的問題並及時修正,從而使分數呈現出更大的意義。

  打開浙江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這裡有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數字資源,匯聚了1234門普通高中選修課網絡課程、2.6萬余個微課資源等。“互聯網+教育”滿足了學生們個性化多樣化學習需求,為農村及偏遠地區學校師生提供了大量優質數字資源,有力地推進了教育均衡發展。

  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彌補山區、海島等地區師資不足,促進教育均衡和公平,自2015年以來,我省每年都組織實施移動學習終端配備項目,為農村中小學校配備移動學習終端,鼓勵學校探索基於移動學習終端的混合式學習、課堂互動教學、作業數據化管理等新型教與學方式。點擊收看杭州名師的數學直播課,學習專業的職業規劃講座,觀摩其他學校的數學公開課……接入了互聯網的課堂,讓更多的農村孩子在家門口享受大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截至2016年底,全省已有1276所中小學校配備了10.45萬台移動學習終端。

  不僅全省學生在雲端共享優質課堂,廣大教師也通過網上平台交流互動,不斷提升教學科研能力。我省目前已建成209個“省名師網絡工作室”,資源總量達82萬余個。

  實操性極強的職業教育利用互聯網技術讓老師和學生相聚“雲端”,有效地解決了以往專業技能教學中指導難、反饋難、評價難等問題。在杭州市電子信息職業學校的一堂“雲實訓”觀摩課上,講台上的兩台液晶顯示器實時播放每個學生的操作過程。校長周宏米說,平台的大數據分析及診斷功能提升了教學精准度,真正實現了“靶向”教學。

  放眼全省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正在與時下流行的“翻轉課堂”結合,受到學生歡迎。早上起來,打開手機上的教學平台,聽一段講課視頻,做幾道選擇題。晚上睡前,靠在床頭看看老師同學發的討論帖,回復幾句自己的看法。到了課堂上,老師抽查學習情況,有效保証課外學得扎實……線上線下的呼應,避免以往思政課的一味灌輸,自主學習、自由交流,提高了同學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的過程變得更加有滋有味。

  “互聯網+

  智慧醫療”

  全民健康

  新跨越

  依托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發展,健康醫療的新模式已現端倪。“互聯網+智慧醫療”凝聚了信息化技術與醫藥科學的新成果,正在成為創新驅動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的先導力量,呈現出美好的前景和無限潛力。

  江南水鄉,古色古香的烏鎮互聯網醫院內,一台移動智能健康終端正在忙碌運作——一邊是正在尋求幫助的慢病患者,另一邊是實時在線的家庭醫生。兩年來,作為全國智慧醫療樣板的烏鎮互聯網醫院成績顯著:2017年上半年,醫院累計接診量達768萬人次。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開幕前夕,這裡正在升級為連接全國、服務家庭的智慧醫療平台。

  以烏鎮為起點,“互聯網+”的力量,讓這樣的“一鍵問診”逐漸普及,造福浙江的萬千百姓,輕輕“一鍵”,觸動了健康浙江的新征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近年來,得益於全民健康信息化的建設,一張健康之網深入浙江城鄉——

  在舟山,“舟山群島網絡醫院”累計為海島居民提供各類遠程醫療服務共計30萬余人次,為患者節省支出2920萬元﹔

  在杭州,得益於整體就醫流程的改造,市民卡診間結算、分時段預約診療、24小時自助挂號、網上查詢檢驗報告等一系列智慧醫療服務為每位患者平均節約1小時就診時間。

  據統計,浙江省預約診療服務平台為縣級二級以上醫院和城市三級醫院之間提供預約轉診服務。截至2017年10月,這一平台累計注冊用戶833萬人,預約總量3653萬人次、預約成功量2608萬人次,預約成功率71.30%。

  “互聯網+”,聯動著省市縣鄉的各級醫療資源,推動著“雙下沉、兩提升”長效機制的建立,不斷完善分級診療制度。

  浙南蘇村,小女孩安心即將迎來她的一周歲生日。一年多前,一場令人難忘的生命大救援在這裡展開,通過遠程診療,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將“雲診室”設在山體滑坡現場,從現場遠程討論,到轉院后的多方會診,安心的順利出生,為這個受災家庭帶來新生的希望。

  截至2016年底,全省以縣為單位的區域醫院信息系統、區域影像、區域臨檢和區域心電中心覆蓋率分別達到了71%、82%、67%和71%,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更加便捷高效地向農村、山區和貧困地區推送,讓更多群眾“足不出縣”就能享受專家診療,讓縣域內就診率向90%不斷邁進。

  “互聯網+”,帶動著一座座醫療機構轉型升級,健全現代醫院制度。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收支情況、住院手術量、病源分布,剖宮產率、壓瘡發生率、跌倒發生率等醫院數據在“醫院決策支持”的APP上一應俱全,大數據的支撐,讓現代醫院管理更高效、更科學。

  目前,全省二級以上醫院都實現了信息化管理,電子病歷在二級以上醫療機構的應用率超過85%﹔臨床檢驗、門診醫生工作站、住院醫生工作站等應用率達80%以上,醫學影像信息系統應用率超過50%以上。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互聯網+”,促使每個人都成為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數字化

  信息化

  公共文化服務

  更有效

  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離不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借助網絡信息技術,我省向公眾提供了多層次、多樣化、專業化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使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向基層傾斜、向偏遠地區傾斜、向弱勢群體傾斜”落到實處,努力讓文化陽光照遍每一個角落,溫暖每一個人。

  打開手機,“浙江文化通”客戶端能告訴你全省公共文化單位舉辦的講座、展覽、活動、演出等文化信息。不管你身在農村、企業、學校、部隊,登錄浙江網絡圖書館,就打開了一個獲取海量數字文化資源的大通道。著眼於傳承發展中華傳統文化,全省各級圖書館開展地方特色資源建設,建成了一批包含地方戲曲、家譜、方言、非遺項目等內容的專題數字資源庫。網絡信息技術正在把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多元的個體文化需求緊密連接在一起。

  “淘文化”——這一由舟山在全國率先推出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機制,如今已經成為品牌。每年年初,“淘文化”線上平台都會公布各類社會文化資源,形成配送目錄,供基層文化單位點單,群眾可以在網上自選文化產品和服務內容及具體要求。線下的基層文化單位擁有豐富、便捷的文化資源后,可以確保激發群眾的文化熱情,基層文化單位也有了廣闊的展示空間,確保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健康持續運行。“線上線下”兩手抓,“淘文化”淘出幸福文化民生。當前,我省公共文化數字化供給已基本實現村村通。

  網絡點單正在逐漸成為我省公共數字文化服務的標配機制。打開省文化廳2017年《浙江省農村文化禮堂供給服務菜單》,2300多項服務內容琳琅滿目,供全省農村文化禮堂自主“點單”。前不久,樂清市鹽盆街道聯豐社區文化禮堂干事就通過溫州文化禮堂供需平台搜索了十九大宣講服務,經過點單、確認、電話聯系、填寫要求等一系列操作,第二天就為鹽盆街道老年協會邀請到了樂清市委講師團成員洪蠻為,到文化禮堂作了十九大精神宣講。“用的是聽得懂的家鄉方言,舉的都是我們身邊的例子!”老人們聽了宣講喜笑顏開、倍受鼓舞。

  “互聯網+閱讀”,加速實體書店“上線”,讓閱讀變成“悅讀”。今年8月21日起,全省173家新華書店集體推出無人“自助購書”服務,讀者僅需通過手機終端的便捷操作,最快兩分鐘就能完成整個購書流程﹔同時,機器人導購員“小新”也在全省多家新華書店亮相上崗,全天候在賣場負責導流導引導購等購書服務。

  據了解,以“無人書店”為創新理念,“自助購書+機器人”的新型購書模式,在國內尚屬首創。省新華書店集團董事長王忠義說,這是“浙江新華”對實體書店技術創新、提升讀者消費體驗的創新之舉,也是該集團以“互聯網+”思維構建創新型文化產業發展生態的重要一步。不僅如此,據了解,“浙江新華”在全國新華書店中唯一開通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移動支付功能,開具全國書業首張供應鏈電子發票,成為全球首批無現金聯盟成員及唯一出版發行企業代表。

  建設

  智慧城市

  衣食住行

  “新模式”

  刷刷手機,就能知道最優出行路線﹔通過智能巡檢機器人,人們就能對室外的高壓設備進行監控……智慧城市建設讓對於未來的想象變成了浙江人工作和生活的現實。

  近年來,我省分三批共組織建設了20個智慧城市建設示范試點項目,其中,包括杭州智慧安監、寧波智慧健康、溫州智慧旅游、紹興智慧安居等,形成了一個地級市至少一個項目的試點布局。

  前不久,在杭州工作的陳小姐開車回衢州老家探親。通過手機裡的“智慧高速”應用,她全程掌握了擁堵指數、高速服務、路徑路費等路況,並避開了擁堵路段。

  智慧高速項目是我省首批啟動智慧城市建設示范試點項目之一。除手機應用外,智慧高速項目的系統體系中還集聚了多種資源。比如,12122一個號碼就能實現報警、求助、咨詢、投訴等服務﹔遍布全省的動態視頻圖像、高清卡口攝像機、車檢器等設備,不間斷採集著全省高速公路的數據……同時,浙江高速公路運行服務指揮中心能夠實時收集與發布全省高速公路交通事件信息,有力保障了高速公路路況信息的及時性和准確性。僅2016年,智慧高速項目就成功跨路段協調擁堵緩行5733起,使得在路網車流量年均增長8.4%的情況下,因擁堵封道分流次數年均下降5.93%,封道裡程同比下降37.54%。

  在溫州,第二批智慧城市示范試點項目“智慧旅游”給人們帶來了另一種體驗。在3A級以上景區,動一動手指就可上免費Wi-Fi﹔打開 “樂游溫州”APP,就如同打開了一張涵蓋吃、住、行、游、購、娛等全方位資訊的旅游地圖﹔通過“溫州旅游”微信公眾號,游客還能實現看到“720°虛擬游溫州”的動景展播……借助互聯網技術,溫州旅游業的智慧化水平不斷提升。

  在湖州,“智慧消防”綜合信息指揮平台正維護著城市的消防安全。智慧消防項目集“智能預警”“智慧用電”“智慧監管”和“智慧用水”四大系統於一體,初步實現了火災精確預警、精確防范、精確指揮和精確處置的目標。

  企業裡安裝終端,一遇到用電異常情況,實時在線檢測的湖州安全生產監控服務中心就能接到報警,中心會將情況第一時間告知企業負責人或安管員,及時消除電氣設備安全隱患,這是 “智慧式用電系統”的運作模式。相關負責人介紹:“單是‘智慧用電’設備,湖州市已推廣安裝22286套,目前,已監測到預警信息3.64萬條,為全市用電安全保駕護航。”

  城市更聰明,民生更便利,20個智慧城市建設示范試點項目宛如爛漫春花,遍布浙江大地。目前,我省也正積極著手開展成熟應用項目及商業模式的復制與推廣示范。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智慧城市試點項目是在現代信息社會條件下,針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以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為核心而開展的改革創新系統工程中的一項。項目建設中,新模式、新理念、新技術不斷涌現,未來,浙江將更好地建設智慧城市,努力提升各項智慧化應用以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