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劇市場趨向成熟 精品化才是“王道”

2017年12月03日05:30 | 來源:新華網
小字號
原標題:網劇市場趨向成熟 精品化才是“王道”

  新華社成都12月2日電(許茹、袁秋岳) 以網絡劇為代表的網絡原創視聽節目創作生產持續高速增長。今年前10個月,各網站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備案網絡劇555部,網絡視聽節目成為社會主義文藝的重要力量。

  近日在成都舉行的第五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業內人士圍繞網絡劇問題深入探討——網絡劇的產業形態、題材、內容回歸理性等,業內普遍認為,“精品化”成為一時浮躁的網絡劇的“退燒藥”。

  網劇流量來自“付費劇”

  《2017網絡原創節目發展分析報告》顯示,2017年新上線網絡劇206部,播出總量達833億次,較去年實現大幅度增長,其中排名前十的網絡劇播放量達353億次,佔總播放量的42%。

  記者發現,從網絡劇的業態看,一方面整個網絡劇產業鏈正在不斷完善,從IP的購買到孵化開發,再到電影、游戲、電子商務,形成產業閉環。其中,網絡劇《老九門》以119.28億次的播放量成為2016年—2017年的“收視冠軍”,而且除了原著小說和網絡劇之外,在手游、番外篇系列電影、電商、衍生品等方面全面布局。“在泛娛樂的理念下,未來這種全IP開發模式會成為更普遍的商業模式。”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周結說。

  另一方面,網絡劇精品頻出,台網聯動增加,網生內容反哺電視台的現象越來越多。2016年—2017年度,《軍師聯盟》《如果蝸牛有愛情》等多部網絡劇都流向了電視渠道。

  與此同時,付費看劇成為大趨勢,成為主要流量。2017年各大視頻網站的付費劇播放量803億次,佔到總播放量的96%﹔而在各大視頻網絡劇資源中,付費劇佔比近九成,獨播劇佔其中的93%。

  題材豐富有“網感”

  2017年,涉案劇、青春校園劇、情感劇實現了縱深發展。網絡平台的分眾化傳播對作品內容的影響開始顯現,類型劇在良性的產業循環中展現精品化的發展趨勢。

  慈文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中駿說,2017年網劇市場越來越趨向於成熟,而成熟的標志就是精品化。“從2017年豆瓣對網劇的一些評分來看,網劇的平均分值達到6.4,其中有8部網劇達8分以上,分值比往年有明顯的提升。”馬中駿說。

  今年9月,騰訊視頻全網獨播了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獲得了觀眾的高度認可,目前獲得了近130億次的網絡播放量,收視率也居於年度前列。騰訊公司副總裁、企鵝影視CEO孫中懷說,作為網絡視聽行業的一員,讓用戶享受互聯網帶來的美好時光,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是重要的工作內容。

  報告調查顯示,半數受訪者認為題材豐富、涉及面廣是近年來網絡劇的優勢。同時,還有超過三成的受訪者表示,能夠感受到網絡劇貼合年輕人審美的“網感”。

  IP劇回歸內容本身

  阿裡巴巴文化娛樂集團輪值總裁兼大優酷事業群總裁在主題演講中透露,網劇《白夜追凶》的海外發行權已被Netflix買下,該劇將通過Netflix在全球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成為首部在海外大范圍播出的國產網絡劇。

  2017年播出的《白夜追凶》一上線就口碑爆棚,豆瓣評分超過9.0,最終以超過40億次的播放量收官。雖沒有大明星參與,卻成為2017年網絡劇的“現象級”作品。

  報告顯示,2017年IP改編劇不再一味依靠粉絲效應取勝。相對而言,今年的改編劇被吐槽的情況逐漸減少。

  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副總裁馮偉認為,優質內容的形成,更多的在於工匠精神。“做網劇也好,電影也罷,不是先找一個大IP就能變現,更重要的是先把內容做扎實,達到工業化的水准才能沉澱下來。”馮偉說,“不然今年是粉絲對你的追捧,可能明年、后年就被忘卻了。”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