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惠及八方 造福世界——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新觀察之三

丁謹之 馬悅
2017年12月06日13:26 | 來源:浙江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惠及八方 造福世界

  “在我們這個日漸縮小的星球上,人類再也不能像陌生人一樣生活了。”美國政治家艾德萊·史蒂文森在上世紀50年代的論述,在今天依舊鮮活。

  如同烏鎮連結千百人家的河網,高速發展的互聯網將世界緊密相連。

  一年一會,人們相聚烏鎮,從“互聯互通、共享共治”到“創新驅動造福人類”,再到“發展數字經濟 促進開放共享”,變化的主題折射不變的使命——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普惠、共享,在今年的互聯網大會更加可觀可感:來自貧困地區的人們站上演講台,講述互聯網幫他們改變人生的故事﹔文化界人士“跨界”交流,分享互聯網促進文化交流的喜悅﹔彌補數字鴻溝、共享數字紅利,作為重要議題之一,在多個分論壇上被反復提及。

  四年光陰,渡口接力,互聯網之光正照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

  創造公平參與的機會

  12月4日舉行的“中外部長高峰對話——互聯網普惠共享”論壇上,國務院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劉永富講了一個暖心故事。安徽省碭山縣的小姑娘李娟,因患病隻有脖子以上可以活動,生活起居依靠父母照料。在電商扶貧的號召下,她用嘴咬著觸控筆開網店。短短兩個月,賣出了家中的兩萬多斤蘋果,還幫助鄉親們銷售了8萬多斤,帶動大家一起脫貧。

  過去5年,中國累計減貧6600萬人。奇跡背后,有無形互聯網的巨大貢獻。

  “機會平等是一切其他平等的基礎和前提。而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將有助於促進機會平等。一方面互聯網技術可以突破傳統的地理限制,擴大市場的范圍,讓偏遠地區的潛在的生產要素能夠進入現代經濟活動之中,並實現其應有的價值,為偏遠地區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拓寬偏遠地區的人們參與與發展的途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李偉談到。

  理論早已付諸實踐。2008年,回到四川省蒼溪縣白驛鎮岫雲村擔任村支書,李君做的頭一件事就是拉了一根網線。通過網絡,他組織岫雲村和周邊村的農戶打造品牌,並在成都市開張了首家扶貧體驗餐廳,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互聯網技術讓中國億萬小農戶有了新的發展機會,也讓小農戶和農業現代化‘觸了電’。”李君說。

  網絡扶貧,是中國倡導的脫貧之策。2014年,電商扶貧被列為精准扶貧四項工程之一﹔2015年,在全國啟動電商扶貧試點,目前已在貧困地區全面開展﹔2016年,建設開通中國社會扶貧網,搭建社會扶貧新平台,同時大力開展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全國貧困村的寬帶覆蓋率已達86%。

  “建網之后,怎樣讓廣大農民能用得起,還能用得好?”中國信通院副院長王志勤“出招”——運營企業制定優惠套餐,並通過“互聯網+教育”使農民學會上網技能。“電子商務不是網絡扶貧的全部,我們還建立全國扶貧大數據平台,提升扶貧管理水平。”劉永富介紹,中國政府充分運用互聯網,在貧困人口動態管理中進一步提高信息的精准性,提高貧困人口的獲得感。

  拓寬文化傳承的渠道

  每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與會嘉賓們都努力尋找互聯網行業的下一個風口。“‘互聯網+中華文明’有希望成為最具成長性的廣闊藍海。”“包容互鑒:網上文化交流共享”論壇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這樣說。

  理由顯而易見。眾所周知,2016年的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正是在“二次元”社交平台——B站,最先受到網民追捧。本屆互聯網大會中,越來越多“高冷”的傳統文化經由互聯網“包裝”,親切了許多。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會賣萌、數字敦煌平台讓人通過網絡就能身臨其境……互聯網技術的應用,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抒寫在古跡裡的文物“活”了起來。

  互聯網之光的展覽中,這些“上了年紀”的“活物”隨處可見——隻要手觸顯示屏,巨屏上馬上會出現色彩鮮艷、栩栩如生的敦煌莫高窟三維立體圖,仿佛敦煌莫高窟被“挪移”到了烏鎮。其實,這一逼真的場景,源於上萬張照片的合成及先進虛擬現實技術的使用。

  國際博物館協會副主席阿爾貝托·格蘭蒂尼說,過去1年來,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利用最新技術,不僅可以“重建”已經毀滅的意大利龐貝古城,還可以展示2000年前古城中人們的生活。對於互聯網與博物館的融合,他表示樂觀。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是互聯網幫他解決了參觀者過多的難題。“我們開始加快網站建設,網站不斷更新,現在每天點擊率超過100萬人次,而從去年起,故宮博物館每天隻限流接待8萬游客。”此外,故宮還通過開發APP產品,收獲越來越多高黏度的年輕粉絲。“希望這次我的發言結束后,故宮博物院能有機會和每一個企業簽約合作。”單霽翔的開場白裡,不難讀出互聯網普惠共享的魅力。

  讓更多人享有網絡生活

  “互聯網發展帶來了巨大利益,但同時我們也感受到了數字鴻溝和貧富之間的差別。在中國,東部和西部、城市和農村存在差異﹔在世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存在差距。”李偉直言,如何適應互聯網技術帶來的變革,使互聯網發展惠及各國人民,是世界各國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數字紅利沒有得到廣泛分享的原因何在?“中外部長高峰對話論壇”上,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兼世界銀行集團首席行政官楊少林指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數字鴻溝”的廣泛存在。據國際電訊聯盟提供的數據,目前,發達國家的網民佔全部人口的80%左右,但在發展中國家,僅有三分之一的家庭具備連接互聯網的條件。總體上看,全球仍有大約一半多人口——39億人,不能上網。“我們必須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尤其要激勵私營部門參與,將電信和互聯網服務普及到所有人。”楊少林說。

  “今天連接到互聯網已經成為全球所有人、所有國家面臨的一項基本權利。” 法國前總理多米尼克·德維爾潘認為,數字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倡議帶來了很好的機遇,應借機擴大互聯網基礎設施,尤其在亞洲南部、非洲東部。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非洲嘉賓的認同。利比裡亞外交部長馬揚·卡馬拉直言,發展中國家仍面臨“數字鴻溝”帶來的影響,如非洲仍有70%的人口無法接入互聯網。她希望中國企業在中非合作論壇的框架下探索合作機遇,在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投資ICT相關的基礎設施。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