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軍者烏鎮論道:互聯網會變什麼樣?
圖①:ofo小黃車展台吸引了不少國外觀眾。 |
以“發展數字經濟促進開放共享——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12月3日—5日在浙江烏鎮舉行。人工智能、數字經濟、5G、物聯網、網絡空間治理等,成為全球嘉賓們熱烈討論的關鍵詞﹔花樣百出的新技術,大放異彩的新產品,令人心動的新成果,驚艷會場、驚艷世界。互聯網基因植入生活方方面面,新技術紅利釋放源源不斷。未來,互聯網將變成什麼樣?更高的科技含量將如何深度影響我們的生活?且聽領軍者烏鎮論道。
——編 者
阿裡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
未來30年互聯網將從有到無
未來30年,互聯網將“從有到無”,這個“無”是無處不在的“無”,沒有人能夠離開網絡而存在
互聯網正在深入社會的方方面面,而這次技術革命的影響力可能超過過去一切技術革命的總和。
未來30年,數據將成為生產資料,計算會是生產力,互聯網是一種生產關系。如果我們不數據化,不和互聯網相連,那麼會比過去30年不通電更為可怕。
未來30年,互聯網將不再是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而是所有人的互聯網。如果說過去20年互聯網從無到有,那麼未來30年,互聯網將“從有到無”,這個“無”是無處不在的“無”,沒有人能夠離開網絡而存在。
這幾年,幾乎全球都彌漫著一種對新技術時代和技術的擔憂。其實,新技術不是讓人失業,而是讓人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不是讓人重復自己,而是創新,讓人的工作能夠“進化”。所以,與其擔心,不如擔當!與其擔心技術奪走就業,不如擁抱技術,解決新的問題,創造新的機會。
過去30年,我們把人變成了機器﹔未來30年,我們將把機器變成人。但是,最終應該讓機器更像機器、人更像人。技術的趨勢不可阻擋,但是機器沒有靈魂、沒有信仰,人類要有自信,相信我們可以控制機器。
騰訊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
中國企業需做新技術驅動者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是融合而不是替代,我們要通過智慧連接,幫助各行各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
過去一年,數字經濟成為發展最快、創新最活躍、輻射最廣的經濟活動。全球主要的科技與互聯網公司都站在了風口上,獲得高速發展。僅過去一年時間裡,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公司中有7家是科技公司,7家中又有7家是互聯網公司。
在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面前,新科技帶來重新洗牌的機會。過去,中國企業主要扮演新技術跟隨者角色,但今天我們要成為新技術的驅動者和貢獻者,與全球合作伙伴一起協同發展。
騰訊要成為一家以互聯網為基礎的科技與文化公司,關鍵靠創新。新產品迭代速度都是以月甚至以天為單位,“大”公司也需要進行快速、敏捷地迭代。過去一年,騰訊在新技術領域加碼投入,取得不少成果。比如,現在可以依靠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處理能力,讓機器篩查和分析醫學影像,以輔助診斷。
我們越來越認識到,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是融合而不是替代。我們要通過智慧連接,幫助各行各業實現數字化轉型升級,讓各行各業最終能夠在雲端使用人工智能處理大數據。這種賦能和創新,目前全球還沒有現成經驗可供借鑒,需要所有互聯網企業與各行各業攜手合作,以開放分享的態度探索、嘗試。
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
各行各業因人工智能而改變
我們能夠想到的每一個行業,從房產到教育、醫療、物流、能源等各領域,都會因為技術的創新而改變
互聯網沒有人口紅利后,我們發現還有技術紅利。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創新,會在未來幾十年中不斷推動數字經濟發展。
人工智能與過去互聯網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有強大的垂直整合的特點。以前,互聯網公司基本以研發軟件為主。但在今天,軟件、硬件、服務三者強有力地結合,才能真正發揮效用。
人工智能不僅限於TOC(面向消費者)領域,在TOB(面向企業)領域也有很多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僅會大幅度改變C端,也會改變B端,就是改變制造端、供應端。
我們能夠想到的每一個行業,都會因為技術的創新而改變。從房產到教育、醫療、物流、能源等各個領域,都會因為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演進而改變。人工智能有非常多的應用,這種應用不是百度一家可以實現的,需要整個社會和企業界一起奮斗。
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其實生活在一個非常偉大的時代。我們有機會見証、參與人工智能這樣一個堪比工業革命的技術革命在人類歷史上的產生,每個人都會覺得驚訝、都在感受變化。期待人工智能技術的推進,給每個人帶來不斷的驚喜。
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劉強東
互聯網與實體企業將無邊界
在“無界零售”時代,企業可以把研發、生產到售后服務的整個鏈條全部數字化,用技術更精准便捷地了解和滿足用戶需求
最近幾年,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特別是人工智能的發展,實體經濟和互聯網結合越來越緊密,形成了全新的、龐大的數字經濟體。我相信隨著未來幾年各個企業,包括一些線下企業對數字經濟的投資,中國數字經濟將飛速發展。
未來的零售乃至整個商業一定是無界的,行業的區隔會越來越模糊。從消費者、場景、供應鏈到營銷,將變得極為分散、多變,跨越時間、空間的限制,打破生產商、品牌商、平台商的界限,數據充分融合流動,推動行業效率全面提升。
在“無界零售”時代,企業可以把研發、生產到售后服務的整個鏈條全部數字化,用技術更精准便捷地了解和滿足用戶需求,做到“比你懂你”,使產品和服務品質大幅提升,並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供應鏈效率。消費者則可以獲得更好的消費體驗。
京東正在全面擁抱“無界零售”,從零售平台向零售基礎設施提供商轉型。我們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智慧供應鏈等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可以把這些零售基礎設施開放給實體企業,在供給側做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連接器、在需求側做人民美好生活的助推器。這既是京東未來生存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們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價值所在。
菜鳥網絡總裁萬霖
搭建全球72小時物流網絡
未來我們希望利用好中國現在快速發展的機會,把這張中國24小時、全球72小時物流網絡搭建起來
未來10年,物流業的趨勢是萬物互聯。
展望10年后,每天10億個包裹,我們需要准備2000萬、3000萬快遞員嗎?顯然是不現實的。唯一的機會和可能就是通過數字化,將所有的物流要素、貨物的流動,高效地連接起來,通過大數據、智能和人進行完美協同、全局優化。
2017天貓“雙11”當天產生了8.12億個物流訂單,菜鳥和物流伙伴僅用一周就基本配送完成。這是全行業、全社會的大協同,所有的快遞公司最優配置、共享這些資源,我覺得隻有在中國的快遞行業才可能看到。這種“在競爭中協同”的模式,是有機會通過中國互聯網企業的全球化步伐復制到全世界去的。
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具有很好的創新精神和互聯網精神。過去幾年,電子面單、智能分單、無人倉、智能配送機器人等產品和服務,使得中國快遞業不斷提升物流速度和服務水平。
未來我們希望用更好的互聯網手段和這些企業家的創新精神、互聯網精神結合起來,利用好中國現在快速發展的機會,把這張中國24小時、全球72小時物流網絡搭建起來。
完美世界CEO蕭泓
文化產業或被顛覆性改造
中國文化產業正在通過大數據的採集和分析,採用可量化的精確市場定位技術,推動文化產業對客戶的精准服務
當前,對數字信息技術的運用正在讓傳統文化產業脫胎換骨,不斷產生新的驚喜。對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互聯網新技術的應用,不僅豐富了文化產品類型,增強文化產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更催生了許多新的文化業態。故宮、敦煌利用虛擬現實等技術打造了網上數字博物館,人們可以看到360°全景的故宮文物和敦煌洞窟,這種震撼是我們日常實地參觀博物館無法體驗的。
當然,互聯網對文化產業的改造不僅僅體現在產品上,還體現在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方面。借助網絡以及更多智能終端、微信等技術產品,文化得到了更快速、更廣泛的傳播。完美世界的游戲產品出口到了全世界,國外用戶在玩游戲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游戲中蘊含的中國優秀文化,從而培植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
現在,中國文化產業正在通過大數據的採集和分析,採用可量化的精確市場定位技術,推動文化產業對客戶的精准服務。未來,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文化產業有可能進一步得到顛覆性改造,而數字文化產業作為文化產業最具潛力的一個分支,會進一步推動文化市場的繁榮,加強文化產業的支柱性地位。
獵豹移動創始人兼CEO傅盛
機器人是未來最大的機會
中國有最好的軟件、最好的制造和最好的場景思考,中國一定要抓住彎道超車的機遇
過去幾十年,互聯網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深刻變化,成為“這個時代最具發展活力的領域”。未來,互聯網和傳統行業的結合則意味著更大的機會。
物理世界的數據化是傳統行業轉型的核心,如何使實體經濟實現10倍的增長,怎樣用人工智能的方式獲取更多產業數據,將成為關鍵點。
比如,亞馬遜的無人商店通過攝像頭和深度學習技術,能夠在用戶進店時,了解用戶是否光顧過此家商店,月消費額和喜好分別是什麼,在用戶分析上實現線上線下無差別。
在遍地都是機會的時代下,獵豹移動更專注做機器人,在人口紅利拐點來臨和產業升級的背景下,機器人將成為新的戰略增長點,讓中國在國際科技競爭中實現超越。
未來,最大的機會來自機器人,即人工智能、軟件、硬件和服務的結合。中國有最好的軟件、最好的制造和最好的場景思考。在世界各國紛紛搶灘布局機器人之時,中國一定要抓住彎道超車的機遇。中國的人工智能產業,將進一步造福世界人民。
滬江創始人兼CEO伏彩瑞
教育凸顯“人工+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不僅取代教育從業者的重復性勞動,還將摒棄傳統的粗放式教育,提供“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定制教育
未來10年教育行業的發展方向,一定是人工智能+人的智能。隻有這樣,才能實現讓海量用戶接受優質教育,提供可規模化的個性教學,並且真正解決目前中國存在的優質教育資源稀缺和不平衡的問題,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在線教育正從移動時代向人工智能時代過渡,人工智能將加速開啟教育領域個性化新浪潮。人工智能+教育是互聯網教育發展的高級階段,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將扮演兩個主要角色——提升老師效率,解決學生個性化需求。
人工智能不可能全部替代人的智能。知識傳遞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愛的傳遞、人格的塑造、三觀的養成等工作仍然需要人的引導。未來,人工智能將作為老師的輔助工具更好服務課堂。人工智能不僅取代教育從業者的重復性勞動,還將摒棄傳統的粗放式教育,提供“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定制教育。
沒有場景和數據的人工智能沒有意義,智能教育就是人工智能最好的一個應用場景。基於數據採集和先進算法,人工智能將為學生提供智能自適應學習,最大化提升教學效果和規模化能力。(記者張意軒、林淵、劉鎮杰、王靖遠採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