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7年第10期

互聯網時代播音主持教育的創新

王歡
2017年12月12日13:14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當前,我國的傳媒業態競爭激烈,對人才需求的迫切渴望給播音主持教育工作帶來了動力。但因為前些年播音主持教育的超規模擴張,造成辦學理念不清晰、素質培養較薄弱、教學思路滯后、實踐平台搭建不完善,以及學生個性化傳播不鮮明,導致播音主持專業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面對傳統媒體加快轉型、新媒體快速擴張的傳媒新格局,期待與焦慮同在的播音主持教育,需要以全媒體的視角,勇於創新,將辦學理念定位於“語言傳播”,課程設置強調“知識儲備”,教學模式要運用“互聯網思維”,專業實踐重視“平台搭建”,人才培養鼓勵“個性化傳播”。實現專業教學與一線發展並肩前行,以滿足互聯網時代對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播音主持教育﹔互聯網時代﹔人才培養﹔創新

新中國的播音工作始於1940年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開播,有關播音主持業務與研究的探討也隨之相繼展開。1963年,北京廣播學院正式設立播音專業,從此我國播音人才的培養、播音主持專業的學歷教育逐步邁入正軌。當前,我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高等教育蓬勃發展,除了眾所周知的中國傳媒大學和浙江傳媒學院之外,諸如上海戲劇學院、華東師范大學、陝西師范大學、四川師范大學、湖南大學、河南大學、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山西傳媒學院、福建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專業特色也較為明顯,學科建設也趨於成熟。但隨著播音主持教育的超規模擴張,整體呈現出辦學理念不清晰、素質培養較薄弱、教學思路滯后、實踐平台搭建不完善,以及學生個性化傳播不鮮明等現狀,使得播音主持教育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躍式發展,信息傳播方式不斷在創新。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興媒體如網絡媒體、手機媒體,以其互動性、即時性、開放性等特點向各個領域進行滲透,並在移動化進程中加速與社會的融合。對於廣播電視行業而言,盡管傳統的廣播電視媒介播出平台依然是播音主持的主要活動基地,但是新型網絡媒體的音視頻傳播平台,則為播音主持活動開辟了新天地。一方面,互聯網發展深刻影響到傳統媒體行業的環境和格局,而媒體融合趨勢的進一步深化,使各廣播電台、電視台運用互聯網思維整合資源、拓寬渠道、創新技術,憑借內容優勢和媒介影響力實現融合突圍,構建新型媒體平台﹔另一方面,廣播被重新定義,以荔枝FM、喜馬拉雅FM等為代表的電台APP,促使廣播音頻節目向個人化、移動化、雲端化、社交化發展。而以愛奇藝、優酷土豆為代表的視頻網站,在自制節目上也開始集體發力,加大投入力度,尋求差異化競爭。

總之,新媒體的發展顛覆了傳統的播音主持活動,播音員和主持人除了承擔信息傳播、輿論引導、教育娛樂等職能之外,也被賦予了更多的角色。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播音主持教育相應地也需要改革與創新,借助“互聯網+”平台,加快有聲語言傳播研究的步伐,完善播音主持藝術教育的理論體系,全面提升專業人才的質量,從而滿足媒體新變局的要求。

一、辦學理念,定位“語言傳播”

最初的播音主持教育,僅僅是為廣播、電視媒體培養輸送播音員、主持人。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行業的更迭,播音主持教育的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進一步拓寬。互聯網時代,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入,需要更多擁有扎實語言基本功又善於傳播的復合型語言傳播高級人才。從中國傳媒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學院專門面向畢業生所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調查問卷中“‘學校教育給你的最重要的工作能力是什麼?’該項的統計結果顯示,‘專業能力’在抽查班級中均以80%以上的被選率居於首位”[1]。這裡所提及的專業能力,對播音主持專業學生而言,指的就是有聲語言的傳播能力。

在有聲語言傳播過程中,播音員和主持人不僅要懂得傳播,還要善於傳播,實現“語言主體話語權的高效、高質、高雅、高深,達到大眾傳播和人際交流的‘信息共享、認知共識、愉悅共鳴’”[2]。這需要掌握有聲語言創作的規律和表達的內、外部技巧,從而適應傳媒新變化,及時跟進媒介形態的演進,迅速掌握主持人話語新樣態,提升有聲語言傳播的質量,塑造語言傳播的典范。

二、課程設置,強調“知識儲備”

有關加強學生知識儲備能力培養的提法,在播音主持專業建立之初,就一直被提及和強調。但由於先前廣播電視節目的固定性、程式化、對應性等特征,很多學生往往心存僥幸而忽視了此方面的拓展,再加上一些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對相關內容重視程度不夠,就有了關於“播音的學生上手快但后勁不足”的業界評價。盡管此番評價缺乏全面性,但也給教學敲響了警鐘,若想后勁足,廣博的知識儲備是基礎。

2017年年初,文化益智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黃金時段播出,成為過年期間最受關注和熱議的節目。第二季的《中國詩詞大會》除了經典的詩詞內容、精彩的選手展現、激烈的賽程設置、精心的舞美設計等各大亮點之外,主持人董卿的現場表現同樣成為節目的一大看點。在節目中,董卿適時串接的詩詞歌賦、名人名言、外文經典,精彩到位的點評總結和恰到好處的情感表達,在為節目增色添彩的同時,也顯示出其扎實的知識儲備和豐富的人生閱歷。

互聯網時代,碎片化的傳播特征促使主持人較以往要有更多的語言魅力、獨到見解、溝通交流、才藝展示、戲劇表演等能力,而這些能力和主持人的知識儲備、人生經歷和文化修養密不可分,播音主持的內容已遠遠超出傳統意義上播音主持的職能范圍。因此,當下的播音主持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應加大公共課和選修課。在公共基礎課設置上,致力於“中文+英文”兩手抓。在中文方面,通過開設、精講《大學語文》《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等,夯實學生的語文素養,提升學生的中文應用能力。而在英文方面,通過開設《英語寫作》《英語口語》《外國文學》等,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水平,培養學生的跨文化素養。信息全球化、英語的熟練運用應該成為播音員和主持人的一項基本技能。在選修課方面,結合時代發展與需求,通過開設藝術學、美學、電影、音樂、法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外國文化、公共關系等方面的相關課程,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完善學生的綜合知識體系。

三、教學模式,運用“互聯網思維”

隨著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節目類型日趨多元,節目內容更富創意,節目制作凸顯精良。作為節目核心要素的主持人開始面臨轉型的挑戰。播音主持藝術教育同樣也需要運用互聯網思維,借助互聯網平台,利用新媒體技術,將教學與互聯網進行深入融合。在教學細節上重視兩種思維的培育與引導即創新思維與融媒體思維。用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意能力,用融媒體思維積極應對傳統媒體的轉型升級。具體來說,在教學模式上,需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嘗試和改革:

一方面,重視思辨的訓練和引導,培養創新型語言傳播人才。當前,有稿節目越來越少,而強調即興發揮、臨場應變的無稿件節目已成為主流。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所謂無稿播音主持,並不是不做任何准備、現場臨時發揮,而是主持人根據節目主題,事先准備充分,做好提綱或打出腹稿,主持節目時不需要再看稿件或提詞器,直接進行口語表達的主持狀態。盡管已事先准備,但想要做到出口成章,同時還能時刻兼顧與受眾的互動交流,絕非易事。這就需要在教學上完善授課內容。因此,為了培養出頭腦清晰、思維敏捷的口語傳播人才,播音主持藝術教學不僅需要解構相關類型節目的形態特征,將優秀個案與失敗案例進行對比分析,研究播音員和主持人有聲語言傳播的思維定式和創作方法,從而總結出該節目類型的有聲語言傳播規律,用於理論教學和指導。還可以在實際教學中,增設有關思維訓練、辯論技巧的相關課程,舉辦或鼓勵學生參加辯論賽,提高口語表達的傳播技能,從而強化和拓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另一方面,將廣播電視業務課程以“語言技能”為中心升級改造為以“節目創意”為中心,打破廣播電視媒介壁壘,在節目創意階段就要運用互聯網思維和樹立融媒體意識,把節目打造為適應廣播、電視、網絡播出的全媒體形式。當前,各種音視頻軟件、配音軟件、手機電台APP等新媒體技術被廣泛工具,播音主持實踐教學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新的應用,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比如,在有關音視頻節目創意與制作課程教學中,教師指導學生學習運用各種音視頻軟件,學生自己策劃、撰稿、錄音進行剪輯制作,並將作品上傳到網絡公眾平台進行分享,接受社會的檢驗,教師可根據閱讀量和轉發量對其節目進行測評和相關指導。

四、專業實踐,重視“平台搭建”

播音主持專業屬於應用性較強的學科,因此,在傳媒新格局下,對於播音主持教育而言,必須重視專業實踐平台的搭建,經過搭建“校內”與“校媒”實踐平台,組織全方位多領域的實踐教學活動,實現專業教學與一線發展的並肩前行,從而滿足互聯網時代對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

首先,搭建校內專業實踐平台。具體途徑有以下三條:(1)在專業核心課程學習實踐方面,可採用“以大課理論為指導,以小課訓練為手段,以匯報演出為結課”的新型實踐教學方法,從而完善教學實踐體系,強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升實踐教學質量。(2)建立微博、微信、公眾號等網絡溝通平台,將師生互動延伸到課下。為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搭建一個學習交流的平台。(3)推進畢業設計(論文)改革,以“學生自主、展現為重、觀摩為輔”為手段,精簡答辯環節,從而確保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答辯,實現學校與一線的無縫銜接。

其次,搭建校媒專業實踐平台。在有計劃、有方向、有規律地邀請優秀傳媒人進校參與課程教學、分享實踐經驗、交流心得感受的同時,可以借鑒部委高校聯動共建的模式和經驗,與媒體展開深度合作,為學生提供實際採訪、編輯、制作、報道等專業內容的實踐平台。需要指出的是,在選擇合作媒體的類型上,可以將觸角延伸到更多的領域,比如影視制作公司、文化傳媒公司等,因為“合作媒體的類型充分拓展開來,才能真正實現‘全媒型’,培養出規范性與專業性均強的‘全媒型’人才,培養出適應不同屬性的媒體需要的‘全媒型’人才。此外,類型多樣化也意味著深度合作的媒體數量的增加,這有利於校媒合作關系的持續穩定。”[3]

最后,搭建師生工作室平台。媒體環境日新月異,專業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都對播音主持教師隊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勵支持教師在完成基本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利用專業優勢和業務特長,帶領學生組建團隊,通過搭建工作室平台,打破校園與社會、科研與產品之間的壁壘,將更多富有創意又優質的節目推向市場,實現教學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從而進一步加強與媒體的合作與互動,提升院校專業在業界的知名度。

五、人才培養,鼓勵“個性化傳播”

互聯網環境下,主持人接地氣、個性化的主持傳播影響力日益彰顯。2017年春節期間,央視新聞頻道過年特別節目《一年又一年》,主持人文靜和朱廣權憑借諸如“朱:接下來的三個小時裡,我們風裡雨裡節日裡,一直在這兒陪伴您。文:今天地球沒爆炸,宇宙也沒重啟,我們的確不休息。”“文:家庭要安定,三分靠心情,七分靠cooking(烹飪)。朱:我以為是三分靠快遞,七分靠shopping(購物)”等個性化的表達代替往日端庄規范的播報方式,獲得了大眾的熱烈回應。網友們紛紛留言“央視的主持人越來越萌了”“接地氣就顯得親切了許多”“突然有種喜歡上看新聞的沖動”……由此可見大家對於主持人個性化表達的贊許和認可。

“其實,個性化不過是發現自我、確立自我,找到個體與大眾傳播的結合點。所以,播音主持教育的當務之急是回到‘人’的教育起點上去、回到‘主體’培育的教育理念上去。以培養豐富、多元、立體、開放的語言傳播主體和涵育傳播主體獨立、能動、創造的主體性為指歸,改革教學模式。”[4]行業競爭激烈,隻有具備不可替代性,才不會被淘汰。播音主持專業具有鮮明的藝術性,而過度規范則是藝術的天敵。因此,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特點,挖掘學生的潛能,引導學生多涉獵、多學習、多思考,鼓勵學生發散思維、大膽嘗試、勇於創新,在實踐過程中,將個人主體與節目風格相融合,實現個性化傳播。

六、結語

新媒體時代,我國的播音主持教育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拐點。行業的發展,學科的建設,人才的培養,典范的塑造,文化的傳承,形象的傳播,都需要播音主持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勇往直前。機遇與挑戰同在,理想和實踐同行。隻有不忘初心,敢於創新,兼容並蓄,與時俱進,才能擔當重任,長遠發展。(作者為中原工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魯景超.傳媒變局對播音主持人才培養的影響和要求[J].現代傳播,2016(4):149-152.

[2]張頌.播音創作基礎(第三版)[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1.

[3]畢春富.用全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塑造“全媒型”新聞人才[J].新聞愛好者,2016(10):86-88.

[4]張政法.新生態下播音主持教育的適應與調整[J].現代傳播,2016(12):145-147.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