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愛好者》>>2017年第10期

變“電視問政”為“電視見証”

——以《脫貧大決戰》節目為例看問政類電視節目的發展趨勢

房文子
2017年12月12日13:18 |
小字號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電視問政”的實質是時政新聞的延伸,反映政府及相關機構的政策方針。作為“電視問政”精髓的“問”,不斷考驗著策劃人和制作者的工作水准。用見証者的角度去感受,用踐行者的角度去實現,這樣的“電視問政”才能變成“電視見証”,方能贏得觀眾的口碑,取得最后的成功。

【關鍵詞】電視問政﹔節目創新﹔多元化傳播

近年來,電視問政類節目開始在多個省市電視台興起,這種旨在通過媒體平台對官員採取問政態度的方式,不僅得到了大眾廣泛的支持和關注,也為領導與群眾之間的溝通和了解創造了很好的機會,為群眾與官員對黨內可能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現象的交流與溝通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公開的、面對面的近距離交流的平台。但是當電視問政火爆過后,其發展的方向和路徑不得不引起制作人的另一番思考。

河南衛視大型使命類公益扶貧節目《脫貧大決戰》為“電視問政”送來了一股新風,引起廣泛關注並受到各界好評。播出期間,《脫貧大決戰》受到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收聽收看日報》專題點評:關注扶貧,助力脫貧。節目還受到中宣部新聞局《新聞閱評》評論點評:河南台以“參與者”身份做活做優《脫貧大決戰》。它在全國35中心城市同時段收視率平均排名前十,話題熱度多次位居新浪微博話題榜全國小時榜、全國綜藝榜雙榜第一,並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高度認可。憑借獨特的節目立意和優秀的節目品質,《脫貧大決戰》榮獲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6年度全國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獎、2016年第四季度全國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獎,2016年度河南廣播電視新聞獎特別獎。《脫貧大決戰》採取多元化的表現手段,將電視問政融入其中,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也期待為新時期電視問政類節目起到以資借鑒的作用。

一、“電視問政”的實質是時政新聞的延伸

“電視問政”的實質是時政新聞的延伸,反映了政府及相關機構的政策方針。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法律系副主任鄭寧認為,電視問政,首先是一個公眾參與的平台,便於官員與公眾之間進行對話和溝通,來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公眾行使對官員的監督權的一種形式。[1]傳統“電視問政”屬新聞訪談類直播節目,涉及的內容都是非常真實、具體的,是輿論監督類的話題,電視起到的是溝通橋梁的作用。電視問政只是手段、是渠道,是密切聯系群眾、拉近魚水關系的途徑。新媒體時代,這種橋梁和紐帶逐步被其他新興媒體形式所取代。為了更有效地使政府的政策得到傳播,電視媒體需要利用自身的優勢進行創新。

《脫貧大決戰》很好地抓住了國家“脫貧攻堅”這一重要政策,進行了內容與形式的創新。有別於其他的綜藝節目,《脫貧大決戰》具有的使命感與習總書記提出的“精准扶貧”的內涵和意義是一致的。節目通過演播室錄制和基層採風相結合的形式,深入河南“三山一灘”,聚焦扶貧故事,展現扶貧實景,記錄扶貧舉措。同時,節目還邀請職能部門人員、專家學者做客演播室,解讀扶貧政策,支招精准脫貧,助力脫貧攻堅。這是節目組歷經數不清的策劃會、論証會后的最終定版,呈獻給觀眾的每期節目也嚴格按照這樣的要求制作播出。河南電視台推出的這檔欄目通過真實的基層故事、精准的扶貧對象,讓老百姓零距離感受社會大家庭的溫暖與愛,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關脫貧的新聞報道或新聞專題每天都可以看到,觀眾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到脫貧攻堅的相關信息與政策,但是《脫貧大決戰》這檔節目注定和常態的新聞節目有著明顯的不同,新聞的時效性無法比擬,但如何把嚴肅的扶貧政策生動、形象、具有感染力地呈獻給觀眾,顯然是欄目組的發力點。講好扶貧故事、介紹扶貧經驗、解讀扶貧政策,通過真實人物命運來看扶貧政策的落實與意義。為講好每一個扶貧故事,欄目組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第一,真實。從2016年6月份開始,欄目組就啟動了扶貧人物和故事的採訪搜集工作,深入河南“三山一灘”貧困區,探尋脫貧攻堅一線正在發生的扶貧故事,有扶貧干部、有貧困群眾、有致富帶頭人、有社會公益人士,欄目組不局限於某一身份或角色,也不局限於只是感人的故事、開心的故事抑或意義非凡的故事,唯一的硬標准就是必須是真實發生的真人真事。第二,在人物和故事的發生地紀實拍攝。在《脫貧大決戰》中,所有的人物故事全部以大篇幅的戶外拍攝為主,扶貧工作都離不開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不同的地域條件和風土人情,造就了每個人所做的每件事都在某種層面上有著不同的原因和現狀,更重要的是實地紀實拍攝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証客觀性與真實性的呈現。第三,以名人深入貧困區實地探訪的形式呈現人物和故事,用名人是為了借助名人效應增加節目吸引力。每期的節目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涵蓋特色產業扶貧、轉移就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等多種類型。不講空話、不講官話、更不講假話,通過展現精准扶貧的電視化創新形式,聚焦國家脫貧攻堅戰略,傳遞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脫貧理念,為河南乃至全國脫貧攻堅注入正能量。

相比其他電視問政節目,《脫貧大決戰》一改枯燥單一的結構,最主要的區別就在於:除了這是首檔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非新聞類節目,更重要的是,它不僅要通過節目塑造人物、講好故事,還要以此解讀政策、助力脫貧。簡單來說就是思想性、政治性、藝術性高度融合,而要想做到這一點,注定要在節目創新和內容制作上下足功夫、下苦功夫。《脫貧大決戰》通過深入扶貧地區,還原生活的真實,讓貧困人群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給予的關愛,感受到對未來生活的希望。

在我國脫貧攻堅沖刺階段,河南衛視以這一新理念投身扶貧宣傳。真正做到了電視見証,角色融入調動社會力量共同扶貧,值得點贊。充滿正能量的各類“見証者”穿針引線、實地探訪,為貧困地區代言,爭取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幫扶,將鏡頭對准基層,以基層農民為焦點,摒棄喧囂浮華的泛娛樂化傾向,努力做到了為時代、為人民謳歌。

二、“電視問政”難點在於如何去問,從“坐”到“走”實現了進步

作為“電視問政”精髓的“問”,不斷考驗著策劃人和制作者的工作水准。許多問政節目逐漸流於形式,最終不了了之的根本原因在於“問”的方式、“問”的對象、“問”的內容發生了固化,缺乏平易近人的觀察參考和鮮活生動的事實佐証。其實電視問政不應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的“問”,而要通過鏡頭成為問政者(觀眾)的眼睛。

《脫貧大決戰》採用電視名人深入脫貧一線的走訪模式,將傳統演播室的“嘉賓座談”變成了“走訪見証”,實現了在“問”這個關鍵環節上的進步。如何做出有溫度的電視節目,首先要低下頭,定好位。互聯網時代,電視節目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作品”,而是要變成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產品”。電視行業的定位就是服務行業,電視傳媒的工作就是做好服務。電視人既要眼睛向上,了解相關政策,領會上級精神,更要眼睛向下,真正急用戶之所急,想用戶之所想,努力尋找受眾的需求。其次,要俯下身,抓細節。有溫度的電視節目往往不是大場面、大制作,而是某個生動的細節,甚至是一顰一笑一回眸。“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制作節目時隻有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真正聽到群眾的心聲,捕捉到打動人心的細節。[2]

《脫貧大決戰》在定位上正是契合黨中央扶貧攻堅的舉措,體現了新聞媒體對脫貧攻堅的責任擔當。同時,節目非常接地氣,既有公益名人探訪貧困戶真實生活、挖掘感人扶貧故事,又有貧困地區群眾講述脫貧歷程,基層優秀扶貧干部介紹幫扶實踐。節目在表現形式上由外採和演播室兩部分交叉呈現。外拍環節,特約記者敬一丹、張澤群、尼格買提、龐曉戈,公益觀察員阿丘、牛群、張凱麗、孫濤等,深入河南“三山一灘”貧困地區,探訪貧困戶真實生活,體驗扶貧項目執行成效,感受扶貧干部的艱辛付出,並根據切身體驗為貧困地區代言,爭取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幫扶。特約記者放下自己的身份,和貧困群眾平起平坐,傾聽群眾的心聲,和困難群眾同呼吸、共命運。每個地方雖然只是拍攝一到兩天,但在拍攝之前,欄目組都要有基本上不少於五次的前期勘景。特約記者不但要克服當地方言的溝通障礙,還要與貧困戶同吃同住,一起勞作,把最真實的一面展現給觀眾。最終,通過他們獨特的視角以及扎實的採訪工作,使更多的觀眾關注扶貧工作,也切實感受到了扶貧干部的艱辛付出。

演播室訪談環節,通過敬一丹、張凱麗、孫濤、張澤群等公益名人現場講述,並邀請新華社高級編輯、特約時事評論員吳學蘭,以及相關單位領導做客演播室,深入淺出地解讀國家扶貧政策,從而讓從中央到地方的有關脫貧攻堅的方針政策飛入尋常百姓家,為河南,乃至為全國的脫貧攻堅工作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敬一丹點贊蘭考饅頭”“阿丘雙語代言蘭考山藥”“龐曉戈對牛唱戲”“尼格買提趕鴨子上架”“凱麗親自給小姑娘洗頭”等節目亮點更是引起了網友的關注和好評。在明星真人秀等娛樂節目泛濫的今天,《脫貧大決戰》的亮相,為電視熒屏帶來了一股真情、一股溫暖的正能量之風,受到了觀眾和網友的廣泛贊譽,媒體和觀眾紛紛感慨《脫貧大決戰》是河南衛視把握時代脈搏,踏准時代節奏,真正為時代而歌的又一力作。

傳統的問政,主要依靠領導意志來推動,僅作為一項工作舉措存在,其力度、流程、要素很容易因首倡者和主推領導的人事變動、思路變化而隨之流變,這是電視問政的先天缺陷。將電視問政的內涵外延推廣為“公眾問政”,將電視單一媒介擴展為移動互聯網、互聯網、電視、廣播、紙媒、平面媒體等多元媒介,輔之以市民志願者、專家學者、人民群眾團體、兩會代表委員、人民督察員等力量,形成多層級、立體化的公眾問政體系,才可發揮問政應有的作用。[3]

三、“電視問政”唯有“電視見証”方能成功,關鍵在於用事實說話

根據河南衛視官方介紹,《脫貧大決戰》是一檔大型使命類公益節目。也就是說,“使命”與“公益”被視作電視媒體助力社會主義經濟和諧發展的核心元素。從“扶貧大使”——電視名人們沾滿泥土的親力親為到“脫貧先鋒”——基層榜樣們艱苦卓絕的每個腳印,節目傳達了一個事實:用見証者的角度去感受,用踐行者的角度去實現,這樣的“電視問政”才能變成“電視見証”,方能贏得觀眾的好口碑,取得最后的成功。

例如扶貧大使、電視節目主持人龐曉戈通過真情溝通,為“山裡娃”打開了心結,重拾了自信,極富感染力。年輕的孫浩怡因家裡生活困難,悄然回到老宅,默坐在柿樹下獨自哽咽。龐曉戈單獨去安撫傷心的孩子:“人生就像一場馬拉鬆,你的起點並不代表你的終點,每個人的起點可能不同,但能不能沖到終點,贏得人生,就取決於你能不能堅持,在堅持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做到。”在曉戈的真情激勵下,孫浩怡面向大山喊出了“加油,一定成功”,終於打開心結,重拾人生的自信和奮斗的勇氣。

自《脫貧大決戰》在河南衛視開播以來,受到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該節目滿滿的正能量引發了社會各界的熱議,激發了社會各界扶貧攻堅的熱情,很多愛心企業紛紛伸出援手,為脫貧攻堅貢獻自己的力量。節目設有大象公益基金和河南廣電主持人組成的幫扶團,與職能部門、民營企業等協調,助力脫貧致富。在節目播出過程中,仰韶酒業、江蘇宗申等多家企業提供了愛心捐贈,每家企業向“大象扶貧基金”捐贈一筆愛心款項,用於支持貧困地區的鄉親們勤勞致富。除了資金支持,這些企業還身體力行,長期主動參與扶貧工作,為扶貧項目提供渠道等資源支持,建立長期的合作,將幫扶真正落到了實處。

問政節目本身是電視的社會屬性回歸,淡化政治宣傳性和娛樂化取向,更貼近民眾需求。從“問政”到“見証”,電視問政的權威性以及背后的政府公信力使得民眾能深入地關心身邊問題,增強自身責任意識。這對政府,對民眾,對社會發展本身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4]問政節目,首先是一個公眾參與的平台,便於政府與公眾之間進行對話和溝通,來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也是公眾行使對政府的監督權的一種形式。但具體問題要具體解決,河南電視台的《脫貧大決戰》就是不拘泥固定模式,創新開拓的一檔受眾熱愛,百姓喜歡,傳遞中國好聲音,有溫暖、有力量,弘揚社會正氣,凝聚人心的好節目。

四、結語

新時期的電視時政類新聞節目已經不再局限於普通的新聞播報、新聞採訪、演播室座談等形式,而更加多元化地融入了紀實、體驗、藝術表現等時尚元素,這也將“電視問政”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河南衛視的《脫貧大決戰》像一股清泉,滋潤了每一戶貧困家庭的心。電視人在大投入、大制作、大場面的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迷茫時,不妨回過頭,俯下身子,細細地尋找路邊的一朵帶著溫度的小花,一顆折射著陽光的露珠。隻有做有溫度的電視節目,我們的電視事業才會有新的突破、新的高度。(作者單位:河南電視台)

參考文獻:

[1]陳磊,陳佳韻.電視問政該如何避免“真人秀”[N].法制日報,2016-03-30.

[2]劉星.做有溫度的電視節目[J].中國廣播影視,2017(1).

[3]楊詩哲,喻真.完善電視問政[N].學習時報,2015-01-19.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