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為現實題材紀錄片“打樣兒”

2016年以來,隨著《我從新疆來》《人間世》《生門》《不如跳舞》《我們的青春》等現實題材紀錄片的集中出現及廣受好評,記錄人民生活、講述中國故事的現實題材紀錄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那麼,新時代如何拍攝好現實題材紀錄片?
近日,由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紀錄片工作委員會、黑龍江廣播電視台聯合主辦的大型紀錄片《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結合該片創作的成功經驗,與會專家圍繞新時代下如何拍攝好現實題材紀錄片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
真實記錄農民生活
“拍攝現實題材紀錄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生活遠比想象中的要生動,真實記錄比主觀想象更加重要,隻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作品。”黑龍江廣播電視台紀錄片部主任沈書介紹了《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的創作過程,並與大家分享了拍攝時的心路歷程。
《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由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黑龍江廣播電視台聯合出品,由黑龍江廣播電視台紀錄片團隊制作。該片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列為迎接十九大的重點紀錄片項目,於今年10月在央視紀錄頻道、黑龍江衛視及全國近30家衛視播出后,引起強烈反響,收視率屢創新高。
從今年年初開始策劃,3月開始拍攝,攝制組堅持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抓取了很多鮮活的事件和生動的細節,被業界譽為踐行新聞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生動典范。
黑龍江省五常市杜家鎮西臨拉林河,這裡的農民辛勤勞作,在拉林河水的灌溉下,種植出了譽滿全國的五常大米,過上了更為富足的生活。本片選取生活在五常市杜家鎮4戶個性鮮明的農民為主人公,通過記錄他們一年的生活,備耕、插秧、田間維護以及秋收過程中的喜怒哀樂,表現了勤勞質朴的東北農民真實的生活和為實現理想的奮斗和追求。
腳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會積澱多少真情。攝制組所有人俯下身、沉下心,走進農村,走到農民炕頭,為了更真實更近距離地拍攝農民的日常生活,攝制組在拍攝地點——黑龍江省五常市杜家鎮車家屯租了一家農房,凌晨3點,攝制組工作人員與農民一起鑽進育苗大棚﹔芒種時節,工作人員穿上水靴扛著設備行走在泥濘的稻田間……在拍攝的半年時間裡,每一個關鍵節點,都被創作團隊捕捉並真實地記錄了下來。攝制組的這些努力,被大家看在了眼裡。“鮮活的人物對話是解說詞替代不了的,時間跨度不是說出來的,而是拍出來的,《拉林河畔》十分真切地展現了黑土地上農民的生活。”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紀錄片工作委員會副會長、北京電視台紀實頻道主任陳大立說道。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稱贊此片是特別難得、特別走心的一部紀錄片,呈現了中國東北農民最真實的生活景觀,是紀錄片工作者站在人民的角度謳歌時代的一個創作成果。同樣,在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俞虹看來,該片精練、精致、有精神,在對內容的選擇和人物的篩選方面,拍攝者特別用心,每一個鏡頭都緊緊圍繞著這片黑土地,從沒有離開過黑土地上農民的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了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事情。
小切口彰顯大情懷
“攝制組把紀錄片能夠拍成電視劇,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視效果和社會效益,本片是開啟‘記錄偉大新時代工程’的成功范例。”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看來,《希望的田野:拉林河畔》給行業所帶來的啟示在於“宣傳的藝術”,用這種潤物無聲、小切口的方式,講普通老百姓的故事,也能達到很好的宣推目的。
黑龍江廣播電視台台長、總編輯楊晶說:“我們想要表達的主題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農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的變化,黑龍江省正在實施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作為媒體人,有責任用鏡頭記錄下新時期農村改革的歷史畫卷。”
在業界專家看來,該片從小切口、大背景出發,用最有效的結集方式講故事,非常接地氣、打動人心。
“該片在創作上的成功與可貴之處在‘大’與‘小’的結合,片中既有對大時代的觀照,又有對小人物的捕捉。通過村民議論當下重大事件或新聞節目的場景,把大時代自然而然地帶了出來。除此之外,片中‘情’與‘理’的結合也值得行業學習。”胡智鋒說,“片中既有夫妻、母女、鄰裡等情感元素,令人物更加飽滿,也提出城鄉關系、升學、贍養等議題留給觀眾思考,其在平衡關系上拿捏得自然穩妥。”
同時,胡智鋒認為,該片有三方面的意義值得業界關注,一是政治意義——抓住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努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主題﹔二是傳播意義——用最基層的勞動人民日常生活去串聯宏大敘事,這種現實火熱的生活影像相當欠缺﹔三是社會意義——要讓觀眾看了有正能量,看得有幸福感。
據楊晶透露,2018年10月,黑龍江廣播電視台計劃就該主題推出一部6集的完整紀錄片,同時會制作90分鐘的電影版與觀眾見面。
在高長力看來,紀錄片產業已經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黨的十九大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這個新時代,我們正在經歷歷史性變革,改革發展將使中國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現實生活是火熱的、沸騰的,充滿著各種‘矛盾’和‘故事’,給我們紀錄片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創作資源。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找不到這麼多、這麼好的題材,新時代是我們現實題材紀錄片創作的最好的時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