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生逢燦爛的日子》:講述一代人的“詩與遠方”

李淼
2017年12月13日13:52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生逢燦爛的日子》:講述一代人的“詩與遠方”

  劇中四兄弟合影,果靖霖(左二)扮演“老三”。 北京衛視 供圖

  很多觀眾可能不知道,北京衛視熱播的京味兒大戲《生逢燦爛的日子》中,“老三”的扮演者果靖霖同時還是本劇的編劇、藝術總監,身兼數職、火力全開的他為觀眾講述了一段老北京胡同普通人家酸甜苦辣的故事,也講述著“70后”一代人的“精神頌歌”。

  “70后”的“致青春”之作

  《生逢燦爛的日子》劇本寫了8年。作為這部戲的編劇,果靖霖表示,這樣一個故事,其實很早就在自己心裡了,一直在一點點地琢磨、醞釀。當被問及為什麼想要創作這樣一部作品時,果靖霖表示:“每個人,不管到什麼年紀,總會有一個階段會去憶青春,想稍微停一下腳步思考一下過去、現在和將來。在思考的過程中,你就能看到自己是怎麼從年輕時代一路走來的,也可以想一想將來怎麼辦。”

  這是一部果靖霖自己的“致青春”之作。創作中,他將自己前半生的思考與感悟都放置在了其中,裡面有他人到中年的“惑”與“不惑”。“我們常說四十不惑,其實就是很多年少時提出的問題,在你的人生歷練中已經自我解答了,40多歲就沒什麼困惑了。創作這部劇,也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四十不惑’的心得。尤其得益於電視劇較長的篇幅,使得我們可以更多地展現從‘惑’到‘不惑’的心路歷程。”

  這也是果靖霖寫給一代人的“致青春”之作。在果靖霖看來,每個年代的青春都有著每個年代的深刻烙印。他時常問自己,火紅的70年代到底帶給了自己和同代人什麼樣的影響。“70年代,我們接受的是毛澤東思想教育,80年代趕上了中國前所未有的改革浪潮,90年代經歷了中國的經濟騰飛,一直到當前的和諧社會。我們這一代人是經過幾個大的歷史變更時期的,而這幾次變更,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我們可以說是一次次處在歷史交叉口的一代人。”

  除了對過去的緬懷,對當下急速發展時代的“不適”也是這位“70后”編劇想要表達的一代人的“痛點”。社會日新月異,新生事物讓人應接不暇。果靖霖形容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感覺出了門,這個社會每時每刻都在變。昨天大家還在玩扑克牌,第二天就開始流行游戲機,可能又過了一段時間,游戲機玩完了,開始有電腦了。什麼叫電腦?CPU是什麼東西?每天都有新東西出現。”果靖霖感嘆道,“對於我們來說,時代是一輛列車,它已經啟程、已經鳴笛,你得趕緊趕上,要不然就來不及了,我和身邊許多同齡人都有這樣的一種感受。”

  雖然力圖描繪出一代人的精氣神兒,展現“70后”的精神底色,但《生逢燦爛的日子》並沒有拘泥於“致青春”,而是從老北京小胡同裡一家人充滿酸甜苦辣的生活中,展現著一代人關於人生、思想、情感的深度思索。果靖霖說:“更准確地說,是希望通過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史,展現這個國家的發展變化,展現人文的、社會的、自然的以及國家的成長。”

  話劇化的探索嘗試

  在《生逢燦爛的日子》的創作中,作為該劇的編劇與藝術總監,果靖霖也進行了一些大膽的探索性嘗試,充滿詩意的情緒表達、話劇化風格的呈現手段都被他應用在作品之中。

  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每集片尾低沉渾厚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正是果靖霖自己配音朗誦的。“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願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願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我隻願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在他看來,這幾句詩恰恰代表了這部劇的精神內核,詩歌中朴素美好的祝願與希冀,也是果靖霖寄托在本劇中的心志表達。在他看來,“70年代是一個有詩情的年代,這首當時膾炙人口的詩,可以說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共同心聲。我自詡是個有一些詩情的人,這不僅僅是個人的文學愛好,更是受那個大時代的影響。”採訪過程中,果靖霖對那個時代的詩人如數家珍,當提起北島,提起舒婷、海子時,他會眼神放光。

  與此同時,一些話劇化的表達、呈現方式更與他“話劇人”的出身有著不可割裂的關系。果靖霖一畢業就扎進話劇的四方舞台,已經畢業20余年,直到現在他都不會穿著T恤、短褲進劇場,而是總要正兒八經地穿上長褲、襯衫。在他看來,這是對自己鐘愛的藝術的一種敬畏與尊重。對話劇的尊重與熱愛,也讓他的創作中不時出現一些慣常電視劇少見的表達。例如,在與同事提及自己的理想與抱負時,“老三”以一大段慷慨激昂的話語作答:“現在的工作像一條小溪,很愜意,但它不能讓我乘風破浪。就算是趕上山洪,可以泛上幾朵水花,可我需要的是浪花!我喜歡的是波瀾壯闊,喜歡的是驚濤駭浪!那才叫刺激!”劇中獨立女性的代表葉琪一直都看重情感而不在乎婚姻,但當她最終明白了自己對老三的心意時,鏡頭一轉:一片黑暗中,一束追光打來,葉琪獨坐在一張紅沙發上,將自己的心路歷程向觀眾娓娓道來。這些台詞處理方式和鏡頭語言,顯然不那麼“電視劇化”。果靖霖坦承,自己在創作中確實也進行了一些探索性嘗試,“我選擇用這樣一種方式處理,可能有的地方確實更接近電影化或舞台化。我覺得電視劇需要一些技術上的進步,不能老是家長裡短那些‘水詞’,需要有一些提高或者改變,我希望在這方面也做一下嘗試。我不知道這樣的處理方式觀眾是不是接受,是不是舒服,但這也算是我的一種‘詩與遠方’吧”。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