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互聯網大會藍皮書:數字經濟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制定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綱領和發展藍圖,提出要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發展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保障數據安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更好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在國家戰略的推動下,中國數字經濟將不斷創造新的可能,一個全新的、充滿活力的中國將呈現在世界面前。2017年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首次推出了《世界互聯網大會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深入分析了世界數字經濟發展現狀和中國數字經濟的全球定位。以下是報告相關內容的整理。
什麼是數字經濟?
2016 年 9月在杭州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峰會通過了《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各國就如何認識數字經濟達成了基本共識: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藍皮書》指出,數字經濟包括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兩大部分。所謂數字產業化,主要集中在信息的生產與使用環節,涉及信息技術創新、信息產品與信息服務的生產與供給,對應的產業部門主要為信息制造業、信息通信業、軟件服務業等信息產業部門,還包括基於互聯網平台的信息技術服務新業態、新模式。
所謂產業數字化主要集中傳統產業部門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環節,數字化投入為傳統產業部門帶來的生產數量和生產效率提升,構成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數字化具體包括數字化投入對傳統農業、工業、服務業的貢獻。
數字經濟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新動能
《藍皮書》分析認為,數字經濟代表著新的技術范式,推動全球經濟走向復蘇。技術進步推動產業革命,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一系列網絡信息技術具有基礎性、廣泛性、外溢性、互補性特征,促進分工精細化,推動生產工具智能化,提升生產效率,降低交易費用,促進供需更高效率匹配,推進各國數字經濟發展壯大,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新動能。
數字經濟代表著新的資源要素,夯實全球可持續增長的數據稟賦﹔數字經濟也代表著新的制度體系,推動全球經濟制度進入新一輪變革。在生產制度結構方面,開放式創新模式涌現,智能化生產方式孕育,基於平台的靈活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平台型產業生態快速興起﹔在社會制度結構方面,數字化生活方式日益流行,新的治理結構與方式也逐漸成形。
數字經濟是新時代全球產業競爭的制高點,積極布局發展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主要國家的共同選擇,全球數字經濟正在以超出預測的速度呈指數比例地擴張。主要國家依靠數字經濟搶佔全球競爭制高點的態勢更加明顯:
第一,數字經濟規模不斷擴大。2016 年美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11萬億美元,中國數字經濟規模為3.8萬億美元,日本為2.3萬億美元,英國為1.43萬億美元。
第二,數字經濟比重不斷提升。2016 年美國數字經濟佔GDP的比重為59.2%,英國為54.5%,日本為45.9%,中國為30.1%。
第三,數字經濟發展速度高於GDP增速。2016 年美國數字經濟增速高達6.8%,同期GDP增速為1.6%,日本數字經濟增速為5.5%,同期GDP增速為0.9%,英國數字經濟增速為5.4%,同期GDP增速為2%,中國數字經濟增速高達16.6%,顯著高於同期GDP6.7%的增速。
中美兩國是世界數字經濟雙子星
中國是世界上數字經濟投資最活躍的國家之一,《藍皮書》顯示,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22.6萬億元,躍居全球第二,佔GDP比重達30.3%,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和新亮點。在虛擬現實、自動駕駛、3D 打印、機器人、無人機和人工智能等關鍵類型的數字技術的風險投資方面居於世界前三。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市場,佔全球電子商務交易額的40%以上。中國也是全球移動支付的主要力量,是美國交易額的11倍。
美國是數字經濟發展最成熟的國家,2016 年數字經濟規模位居全球第一,互聯網消費規模達到 11330億美元,排名世界首位。美國和中國兩個國家壟斷了80%以上的“獨角獸”公司,其中51%的獨角獸公司總部位於美國。
《藍皮書》引麥肯錫公司今年12月發布的《數字中國:提升經濟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中國在虛擬現實、自動駕駛、3D打印、機器人、無人機、人工智能等多個數字經濟領域的風險投資規模均位列全球前三。有分析認為,市場體量龐大、數字化生態圈豐富、政府持開放態度等因素成就了中國數字經濟的繁榮。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賀信中所講,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將進入快車道。作為塑造全球數字化格局的重要力量,中國將順應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以數字經濟為重要驅動力,從產業投資、商業模式和全球治理等多個領域引領全球新趨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