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全球網絡空間治理進入多邊、多方治理並行階段
當前,網絡空間已成為繼海陸空天之后的“第五疆域”。美國2005 年發布的《美國國防戰略報告》、中國2016年發布的《國家網絡空間戰略》等明確將網絡空間稱作與海陸空天同等重要的“第五空間”。
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的無政府狀態,使各類行為體都面臨日益增長的風險和威脅。網絡空間具有跨國界、無邊界特性,網絡空間風險和威脅往往一點突破、全網蔓延,任何一個國家或者行為體都難以獨善其身,也難以獨力應對,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與國家安全及經濟社會利益相契合的國際治理體系。
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首次推出的《世界互聯網大會藍皮書·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深入分析了世界互聯網發展總體態勢和全球網絡空間治理問題,以下是報告相關內容。
一、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的多元理念與中國主張
《報告》指出,在全球網絡空間治理中,存在著兩種基本類型的理念,一種是以歐美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術傳統強國建立和推行的“多利益攸關方”模式,他們認為網絡空間在性質上屬於“全球公域”,治理應當主要依托政府部門以外的行為體來完成。一種是不少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倡導的“多邊主義”治理,他們主張網絡空間具有主權屬性,認為國家政府應當是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的主導者。
美國是“多利益攸關方”模式一個最有力的倡導者,但實際上並非毫不重視政府在網絡空間治理中的作用。在近年來的國家戰略中,美國一方面繼續倡導“多利益攸關方”模式,另一方面則主張通過政府行動保護本國的關鍵基礎設施,應對網絡安全挑戰。
歐盟對網絡空間的治理更傾向於一種廣泛而全面的社會治理模式,突出對公民個人權益的保護,把網絡空間視為民主法治之地而非軍備競賽場所。
俄羅斯積極提議在聯合國等多邊框架下,構建新型的行為准則,主張在聯合國框架下達成由其倡議的網絡安全國際公約,避免通過網絡實現敵對政治目的。
印度和巴西也積極倡言改革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秩序,建立一個更為民主、包容的治理體系。
中國強調“多邊主義”治理對維護全球網絡空間秩序具有重要意義,但並未將“多邊主義”與“多利益攸關方”模式絕對對立,而是強調尋求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方案,改善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現狀。
中國強調尊重網絡主權,倡導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在2015 年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講中提出了互聯網發展治理的“四項原則”、“五點主張”。今年,在致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的賀信中,習近平主席再次重申:“我們倡導‘四項原則’、‘五點主張’,就是希望與國際社會一道,尊重網絡主權,發揚伙伴精神,大家的事由大家商量著辦,做到發展共同推進、安全共同維護、治理共同參與、成果共同分享。”中國主張全球網絡空間治理堅持多邊參與、多方參與,不搞單邊主義,“四項原則”、“五點主張”更加符合互聯網的發展規律,充分反映中國在全球網絡空間治理中的大國責任、大國擔當。
二、全球網絡空間治理規則制定存在爭議
《報告》指出,全球網絡空間治理主體多元、議題多樣、規則復雜:一是參與規則制定主體多元,包括政府、國際組織、技術社群、企業、專家、研究機構等,導致認識不容易統一、共識難以達成,目前得到廣泛認可、在應對網絡空間威脅和風險上確有顯著效用的治理模式和規則規范不多。
二是網絡空間涉及領域多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軍事因素深度嵌入。
三是網絡空間中技術進展的速度很快,而規則制定所需的漫長協商和討價還價使其難以跟上互聯網發展治理需要。
四是世界各國在網絡空間的資源和能力分配極不均衡,規則制定的進程難以擺脫這一不均衡帶來的影響。
這種情況下,存在的爭議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制定網絡空間治理規則指導原則的爭議,二是推進數字經濟發展與管制力度的爭議,三是規制網絡空間軍事化的爭議。
三、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的前景:多邊主義將佔據主導
《報告》認為,全球網絡空間治理多邊主義將佔據主導,參與全球網絡空間治理的各類行為體確實正在形成共識,合作正取得比較顯著且可見的進展。2015 年聯合國政府間信息通信技術安全專家工作組的最終成果文件,展現了新的共識中最重要的部分,即必須以尊重網絡空間主權平等的國際法基本規則為基礎,構建新的治理結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創造性地提出“多邊參與、多方參與”治理模式,以解決長期困擾全球網絡空間治理實踐的“多邊主義”與“多利益相關方”模式之間的緊張關系,這也是上述共識的重要體現。
展望未來,推進全球網絡空間治理體系變革應該成為包括中美兩國在內的所有負責任行為體共同的歷史使命,通過有效的、建設性的合作,推進網絡空間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建共享一個更加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繁榮、健康的全球網絡空間。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看《世界互聯網大會藍皮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