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莉:一直在跨界 時尚最重要的是“從心”

近日在香港舉行的十二屆“愛心獎”頒獎典禮后台,記者專訪了擔任“愛心大使”的鳳凰衛視當家花旦吳小莉。曾經那個“最搶鏡頭”的直爽主播如今在忙些什麼?讀博士寫畢業論文,跨界做時尚傳播,吳小莉說,好奇心和對學習的熱情,是讓她始終奔波“在路上”的動因。
新媒體時代,不斷傳來傳媒人士轉型的消息,像梁文道、竇文濤、陳曉楠紛紛改變了眼觀世界和發出聲音的方式,但仍舊會出現在“兩會直通車”上的“紅衣小莉”似乎沒有變。她說,“其實我只是堅守在我的媒體工作崗位上。”
身為鳳凰衛視資訊台副台長兼新聞主播,吳小莉的品牌標簽一貼就是20余年。如今,她說自己雖不像有些媒體人邁出體驗的步伐,但一直在跨界。自己對新鮮事物向來是張開懷抱,好奇心使然。“其實鳳凰衛視既有傳統媒體,也有新媒體,它是一個全媒體的狀態。你像兩會期間,也會跟鳳凰網合作做一些網絡節目。我覺得,一年又一年,做內容跟做節目是一樣的,只是播出的平台和渠道不同而已。”在她看來,“我們還是媒體人,內容的制造者,只是傳播的方式和渠道不同。對我來說,沒有堅守在哪裡,我只是堅守在我的媒體崗位工作。至於它在哪裡發生,以什麼形式發生,以圖文的方式,或是視頻的方式,還是電視節目的方式,都是可以嘗試的。”
她也告訴記者,“迎合”互聯網閱讀習慣給自己帶來困惑,而這個“困惑”目前還無法消解。在吳小莉看來,節目變長或者變短,應該是根據需要,而不要為了點擊量或者播出渠道,去影響節目的時長。“絕對不要去注水,也不要為了符合大家碎片化閱讀的習慣,而去把它做出變化。這可能對媒體人的訓練在於,在極短的時間裡,如何做出有看點和亮點的東西,比如所謂的標題黨。但追求標題,到底帶來了什麼,會讓我們記住什麼,深層次的含義又在哪裡,這是讓我困惑的地方。”
作為知名女記者,吳小莉報道時經常會被關注穿衣風格,甚至有諸如“吳小莉最會著裝、最風光、最搶眼”的說法。之前她牽手北京服裝學院,擔任時尚傳播學院院長,吳小莉笑說不是想創立自己的時裝品牌,而是要引入資源,做一些跨界合作。“其實每個人都會穿出自己的時尚,但要做成傳播,富有創意,還需要努力。這方面我就比較擅長。”吳小莉說,自己對一些非遺文化和歷史遺存都很感興趣,目前在探索非遺文創,比如之前在雄安就做了一場時裝秀,也跟老師們在做中華文化服飾的系列工程。希望可以借助時尚傳播的力量做嶄新的呈現,賦予全新的意義。
鳳凰衛視20周年紀念節目中,吳小莉、竇文濤、魯豫、許戈輝等齊聚,談起當年初到香港打拼,實現新聞理想的時光,爆了好多笑料。而吳小莉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超強的適應能力和那股子拼勁兒。出差忙到客廳的箱子還來不及打開整理,就又要飛了。令人驚訝的是,“鐵娘子”吳小莉說,至今自己仍保持“在路上”的狀態。
吳小莉目前把小家安在香港,但常常被問“你在哪裡”,可能是“奔赴機場,或者台裡,或者某一個採訪的現場,所以我的狀態是常常在路上。在路上,不僅是身體在路上,思維也在路上的狀態。”對話中,吳小莉快人快語的爽利勁頭令人感受到活力,“我現在在這裡討論今天的話題,稍后要做的愛心活動。可能昨天還在跟北京團隊開會,下周就回香港開會討論節目內容,我們就是每一次專注做好一件事情,即使這麼瑣碎,一件接著一件。”
有人好奇為何她能一直這麼拼,吳小莉沉吟片刻,“對於媒體人來說,就是喜歡用眼睛,用行腳來看世界。一段時間待在某個地方,可能兩個星期一過,也該出去走一走,看一看了。這可能是媒體人的工作習慣,否則你可能很難長期從事這個工作。”
吳小莉的性格屬於英姿颯爽,挺像男孩,她說這跟她從小沒有被父母當女孩養有關。“我們家姐妹多,到了我本來還想生個男孩,所以就幫我剪短發穿短褲,一般就是放養的狀態。習慣了自己找東西吃,自己照顧好自己。再加上我又比較早離開父母到外地工作,到了香港工作又不會講廣東話,還能在這裡生存下來,還生存得不錯。”
吳小莉活得很“強大”,也把這種理念放到了孩子的教育和團隊的管理上。“我跟我女兒強調的也是,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那你在哪裡都能生存下來。可能也是因為懂得自己照顧自己,現在有了自己的團隊,我還會照顧他們。慢慢就會覺得,能夠把自己的生活處理得還可以。”
梅麗爾·斯特裡普演撒切爾夫人的那部電影《鐵娘子》,令吳小莉印象深刻,“當首相要出去面對群眾的時候,她的夫君對她說了句,要穩住。所以,當遇到一個突發事件,我的團隊裡的年輕孩子很緊張很著急的時候,跳上跳下,我常常跟他們說,要穩住。”在她看來,多年的採訪和主播生涯,讓她擁有成熟的靈魂和成熟的思考。
聽到陳曉楠私下調侃自己是“老阿姨”,吳小莉大笑,“我不會覺得自己老哎。我跟曉楠的憂國憂民不太一樣,她一直是比較深地去看社會和事件,就是心裡比較沉得下來看,我是比較快樂地看這個世界,帶著新奇的眼光,比較好奇。這也是為什麼我這麼多年還可以這樣奔波。好奇也會讓你保持孩子般的熱情。”
充滿好奇心的吳小莉,她說自己很容易被觸動,藍天白雲,一抹花香就讓她很開心。“別人說的我不知道的事兒,我就想去學習。從前期准備到採訪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而作為別人眼中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家”,吳小莉說,跟孩子相處也是一起學習和成長的過程。
盡管日程安排很緊張,但吳小莉也會抓緊業余時間來看電影追劇。去年她就追完《琅琊榜》,“別人推薦說好,我假期一口氣追完了。平時喜歡電影,可惜隻能用在飛機上的時間看。像《鋼鋸嶺》這種真實的歷史題材我喜歡看。另外,有未來性的題材我也很愛。”
關於“未來性”,吳小莉認為是媒體工作的“重點”。“四年前我們做《與卓越同行》時採訪馬雲,他就分享了大數據的理念,如今他還是這樣說。所以,我當時說,希望5年后看這個節目都還不過時,也就是說這個節目的未來性是存在。我特別喜歡採訪這種具有未來性眼光的人,他能夠告訴我們很多未知的世界,讓我們去應對未來的變化。”她說,其實做媒體人很幸福的地方,就是因為工作的需要,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學習到這個專業中的精華。透過對話和交流,從一生在學習一個專業的人身上去汲取東西。“其實新聞的內容是全世界最強的卡司,那些世界領導人,出來的都是影響全世界的東西,這是最不會落幕的戲劇。”
目前吳小莉已經讀完了明尼蘇達大學跟清華經管學院合作的博士班,正在寫論文。在她看來,“學習的過程很有趣,隻要研究對象很有趣,他的事情我完全不懂,我就有興趣去學。”吳小莉還說,採訪的過程也是一個獲取認知的過程,令自己深深著迷。之前採訪量子科學家潘建偉院士,准備階段就看了一百多頁資料,“看得雲裡霧裡。我還看了愛因斯坦的散文集,因為了解到潘建偉院士特別喜歡這本書,就找來看。准備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目前,自己因為做時尚傳播教育,開始看《時尚百年》﹔因為做敦煌的項目,又啃起了《絲綢之路》,不斷向前,跨界學習很好玩。
在同事中,吳小莉被評為最善於平衡工作和家庭的關系。女兒即將迎來寒假,吳小莉說接下來自己的時間會屬於她。“說到平衡,我不敢說。因為還在走,我覺得工作上絕對沒有問題,但家庭上,尤其女兒在青少年期,我還在學習。目前我還在看研究青少年發展的書,學會站在她的角度去看世界。我覺得這點很重要,希望能學習好,成就一段很好的成長旅程。”
青少年期的孩子,心靈追求獨立,但又不完全成熟。吳小莉的教育之道是,陪伴很重要。“你可能沒辦法禁止她,不如進入她的世界,大家一起看”。遇到孩子學習上的事情,會和老公一起全力幫助她。“目前她在做一個學校的項目,她自己有了想法,那我就准備幫她繼續深化,讓她爸爸也給一點商業意見,這些都是我們可以陪伴的內容。”女兒喜歡畫畫,兩人也會抽空陪她去國外博物館。“晚上我回家早的話,會陪她睡覺,跟她講我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她在聽,潛移默化之后她自己會輸出,但我不會強求她。”
快問快答
Z=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W=吳小莉
Z問:現在打拼的狀態跟之前有不同嗎?
W答:跟過去相比,不再單打獨斗,不再孤單無助。以前靠我一個人倒騰,現在幫手更多了,家裡有保姆幫我照顧孩子,幫我安排。工作也有身邊的團隊。最重要的是周圍的支持力量要越來越成熟,知道我需要,如何在每一個緊湊的行程中幫助我完成任務。
Z問:女兒眼中的你是什麼樣子的?
W答:這個我還真沒問過她,我也很想知道答案。在學校好像也沒寫過“我的媽媽”之類的作文。
Z問:你的“時尚經”是什麼?
W答:其實時尚即生活,當天你是什麼心情,就會穿出什麼樣的時尚。時尚不是“從他”,最重要是“從心”。要參加一些大的場合,比較喜慶的,就穿著鮮艷一點。因為職業所需,常常需要穿一些有色彩的服裝,其實私下我很喜歡白色。對於我來說,時尚就是當天最舒服的狀態,最美的狀態就是一種時尚。
Z作為愛心大使,你如何看待慈善的發展?
答:隨著技術的進步,資金和資本的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產品的全球化,我們有很多世界級的企業出來,反哺心態出來了,公益事業應該要成為一個業態。你會發覺越來越多人在做慈善。其實重點是用商業方式和金融手段,讓它更加專業化發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