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西部學刊》>>2017年11月

心理效應和心理咨詢技巧在新聞採訪中的運用芻議

王興尉
2017年12月26日09:01 |
小字號

來源:《西部學刊》

摘要:採訪是新聞報道工作中重要的一環,採訪不僅僅是對新聞素材的簡單搜集,更是人與人之間需要、情感、態度等心理信息的交流與傳遞過程。在新聞採訪中巧妙地運用心理效應、心理咨詢非語言性技巧、心理咨詢語言性技巧,能夠快速營造輕鬆、和諧的採訪氛圍,有助於展開對採訪內容的充分探討,從而為提高採訪的質量和效率奠定基礎。

關鍵詞:心理效應﹔心理咨詢技巧﹔新聞採訪﹔運用

採訪是新聞報道工作中十分關鍵的一個環節,正所謂“七分採三分寫”,採訪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聞報道的成敗。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採訪過程就是記者與採訪對象的溝通過程,是個體與個體之間需要、情感、態度等心理信息的交流與傳遞過程。記者的任務是向受訪者“索取”所需要的信息,與之相對應的,採訪對象要做的就是“給予”自己掌握的信息。因此,如何讓受訪者能夠暢所欲言,積極回答記者的提問就成了採訪工作的關鍵。本文就心理學中心理效應和心理咨詢技巧在新聞採訪活動中的運用,談幾點管窺之見。

一、巧用心理效應,快速營造輕鬆和諧的採訪氛圍

心理效應是日常生活中比較普遍的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是人的某種行為引起他人的心理和行為發生相應變化的因果效應或連鎖效應。在新聞採訪活動中存在著很多的心理效應,認識與研究這些心理效應,並在採訪實踐中靈活地加以運用,能夠巧妙地叩開採訪對象的心扉,消除彼此間的心理隔閡,對於提高記者的感染力和親和力,快速營造出輕鬆和諧的採訪氛圍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是巧用首因效應。“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佔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即人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第一印象”。一般情況下,記者對於採訪對象而言就如同一個忽然闖入的陌生人,這在不同程度上會使採訪對象的心理狀態受到影響。因此,記者能否在採訪對象心中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就顯得特別重要。在記者和採訪對象的初次會面中,記者的開場白、表情、態度、服飾等將成為採訪對象對記者個人品格和業務水平的重要評價標准。例如在一次新聞採訪中,採訪地點是在一個建筑工地,為了使自己的形象更貼合採訪現場的氛圍,筆者提前佩戴了安全帽,這個看似不起眼的細節,拉近了與採訪對象之間的心理距離,使採訪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二是巧用登門檻效應。在新聞採訪中,如果記者一開始便提出難度較大的問題,會對接下來的採訪工作造成消極的影響。因此,需要設置一個“緩沖帶”,一開始先提一些相對輕鬆簡單的問題,在緩解氣氛的同時讓對方建立起說話的信心,隨后漸漸“登堂入室”,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這樣被採訪對象會更樂於配合記者的採訪,這就是基於心理學理論的新聞採訪的“登門檻效應”。有一次筆者到福建省長樂市航城鎮尋訪一個海上絲綢之路的古碼頭,期間意外地邂逅了琴江滿族村的賈氏海軍世家。到賈府后筆者立馬被牆上一幅幅珍貴的老照片所吸引,迫不及待地就想讓將軍的外孫女曹女士講講那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因為突然造訪,曹女士沒來得及提前准備,場面略微有些尷尬,此時筆者轉而問起曹女士母親的健康狀況,她就打開了話匣子,自然而然地將話題引到了筆者所關注的問題上。

三是巧用自己人效應。在新聞採訪中,“自己人效應”是指記者在被採訪對象心中獲得一定程度的認同,被當作朋友看待,對於採訪的內容能夠毫無保留地暢所欲言。相反地,如果無法取得受訪者的認同,彼此之間心存戒備,則會產生“異己人效應”。為了成為採訪對象心中的“自己人”,記者應該在採訪中尋找雙方的共同興趣點、共同話語、共同觀念等,使雙方產生心理上的共鳴。在採訪一位來大陸旅行的台灣游客時,在得知對方是建盞作坊老板后,筆者先與其聊起了陶瓷,在認真聆聽完他對瓷器的研究心得后,感覺已經獲得了對方的心理認同,於是才詢問他對於兩岸關系的看法,順利地完成了採訪。

二、巧用心理咨詢非語言性技巧,筑牢採訪關系的情感基礎

在心理咨詢的方法中,非語言性技巧是常用且有效的一種方法。使用非語言性技巧的要義是使人的內心情感更加柔順化、親近化和人性化,特別是使人的尊重需要、愛與歸屬需要獲得滿足。在具體運用上,主要體現為貫注技巧、傾聽技巧和沉默技巧等。運用好心理咨詢中的非語言性技巧,對筑牢採訪關系的情感基礎大有裨益。

一是巧用貫注技巧。這是指記者通過自己的軀體語言、眼神、表情等向受訪對象表示你現在是我唯一關注的目標,我的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你身上。“貫注”體現了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全方位的注重與審視,它直接地影響著人與人之間心理聯結點的建立,是確立雙方信任感的基礎。在平時的採訪任務中,無論是在充滿時尚氣息的VR小鎮、古香古色的紀念館、還是清幽的私人宅院,筆者都始終堅持百分之百地投入到採訪對象對訪談內容的陳述中,專心思考其陳述的基本觀點依據,這樣一來,受訪者也能夠暢所欲言,採訪也就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二是巧用傾聽技巧。傾聽是貫注技巧的基礎。在心理咨詢中,“傾”是對來訪者所存在的心理疑惑進行引導的前提。在新聞採訪活動中,重視傾聽技巧的應用是能否以適當的提問來引導受訪對象就相關問題更深入地談下去的基礎。有經驗的記者為了提高傾聽的效果,避免外部因素的干擾,會在採訪前做一些准備,例如先將手機關機或置於靜音狀態,選擇相對安靜的採訪地點、事先調試好採訪設備等。需要注意的是,記者在傾聽過程中不光要聽採訪對象所說的內容,還要注意聽對方說話的音量和語調,因為其中隱藏著受訪者對所說內容的情緒、態度等重要信息,這是決定下一步如何進行發問的重要依據。

三是巧用沉默技巧。沉默也是一種非語言性的訪談技巧,它是記者在某些特殊情境下不做任何應答的一種方式,體現了記者對採訪對象所說內容的默認與深思。有一次在採訪一位企業項目負責人時,當筆者問及該項目的一些詳細統計數據,對方停頓八九秒鐘的時間去思考,期間筆者沒有作進一步的言語引導,這就暗示對方繼續完成對該問題的表達,也表現了對受訪對象的尊重和理解。

三、巧用心理咨詢語言性技巧,展開對採訪內容的充分探討

在心理咨詢中,語言性技巧主要是指在對話、交流、咨詢時,心理咨詢師對來訪者所使用的語言類方法。語言性技巧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主要體現為詢問技巧、應答技巧、具體化技巧等。在新聞採訪中,語言性技巧是深化採訪內容的重要方法,是深入揭示受訪者情緒體驗的有效途徑。

一是巧用應答技巧。應答是記者對採訪對象所表達內容的關注和理解的一種體現,雖然看上去有些簡單化和表層化,但在溝通過程中卻是十分必要的。在採訪時,應用應答技巧的具體表現是通過“不錯”“嗯”“對”等語詞來回應被採訪者。合理運用應答技巧,可以使採訪對象感受到記者是認真地聆聽和思考其所說的內容,使其感受到與記者之間存在進一步探討與明晰訪談內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可行性。在觀看魯豫、白岩鬆等資深記者的訪談節目時,如果你用心觀察,便會發現在整個訪談過程中,記者絕大部分時間其實都是在聆聽受訪者的陳述,同時用一些簡單的語詞回應受訪對象,以鼓勵其源源不斷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二是巧用詢問技巧。在心理咨詢中,詢問是在對話、交流過程中揭示某些心理問題的重要方式,是發現並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總的來看,採訪中記者的詢問方式分為封閉式詢問和開放式詢問兩類。封閉式詢問主要以“會不會”“是不是”“有沒有”等語詞發問,開放式詢問主要以“為什麼”“怎樣”“如何”等語詞發問。巧妙地運用詢問技巧,能夠使採訪對象對相關問題的敘述更加系統和深入。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詢問技巧時,首先要把握好問的時機,在對方發言時,不要急於提問,待對方發言完畢之后再提問。其次,問題的層次要由淺入深,在採訪過程中,先提出一些日常性的、公共性的一般問題,如愛好、飲食等,然后再提出間接性的、隱蔽較深的特殊問題,從而使受訪者有個心理適應的過程,不至於感到為難或從心理上反感。

三是巧用具體化技巧。具體化是心理咨詢中的一種參與性語言技巧,是指咨詢師通過一些具體化的問題協助來訪者更清楚、更准確地表達他們的觀點、情緒、態度等心理信息。這一技巧在新聞採訪中也有廣闊的運用空間。很多受訪對象在面對攝像機、話筒等採訪設備時,會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其思維和情緒也會被干擾,把原本簡單的問題弄復雜。常見的情況是將受訪內容過分概括化,以偏概全,以點代面。這就需要記者對其進行具體化提問,幫助採訪對象理清思路,從而順利配合記者完成採訪任務。例如,記者在詢問路人關於共享單車的看法時,大部分受訪者一開始都隻會用“還行”“挺好”“不錯”等詞匯進行概括性的回答,至於好在哪裡、使用體驗如何、哪裡需要改進等方面的內容,則需要記者通過“具體化”的語言進行引導和挖掘。

作者簡介:王興尉,作者單位為南京政治學院。 

參考文獻:

[1]郭萬超.致命誤區 阻礙成功的60種心理陷阱 [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

[2]劉京林.新聞心理學概論[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14.

[3]陶海卉.試論新聞心理學在採訪中的實際意義[J].中國報業,2012(22).

[4]朱習霞.心理咨詢技術在新聞採訪中的應用 [J].西部廣播電視,2015(17).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