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規范與本土化——移動傳播時代數據新聞的生產實踐研究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近年來,數據新聞在發展中表現出數據採集傳感化、呈現方式互動化以及產品分發社交化等新趨勢。確立數據新聞實踐的基本原則、專業規范,構建數據新聞產品的評價指標體系,有助於保障數據新聞的專業品質和專業價值。根據國情,借鑒歐美經驗,探索適合我國的數據新聞本土化發展路徑更具現實意義。
【關鍵詞】數據新聞﹔趨勢﹔規范﹔本土化
近年來,數據新聞在國內外傳媒界方興未艾,致使其成為新聞傳播實踐與研究中的熱點。剖析當前數據新聞的發展趨勢,構建數據新聞產品的專業標准和生產規范,以及探索我國數據新聞的本土化發展路徑,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數據新聞在傳媒實踐中的新趨勢
數據新聞自興起以來,在國內外諸多傳媒實踐中得到快速發展,在數據的採集、處理、發布等方面,隨著傳播技術的進步和傳媒生態環境的影響,表現出一些新的發展趨勢。
(一)數據採集傳感化,拓寬信息來源
近幾年,一些新聞從業者開始嘗試用傳感器來獲取數據信息,並據此撰寫新聞報道。這是因為傳感器在獲取數據信息上“有助於讓我們調查無法看到、聽到或觸摸的事物,這些工具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感官”。[1]目前,傳感器主要應用於調查性數據新聞。從實踐看,傳感器與新聞生產主要有三種結合方式:一是利用市面上已有的、成熟的商業設備,設計出適合自己的傳感系統﹔二是從已有的傳感資源中獲得所需數據﹔三是設計原型傳感系統來生產數據。[2]
美國《太陽哨兵報》的記者薩莉·克絲汀和約翰·梅因斯通過收費公路的電子付費系統(Sunpass),獲得了110萬條超過250兆的數據資料。通過分析數據,証實了佛羅裡達州多個城市的警察存在嚴重的超速開車行為,該報憑借《超速警察》贏得了2013年普利策公共服務報道獎。美國的新聞聚合網站BuzzFeed
News的數據新聞作品《天空中的密探》獲得了2016年全球數據新聞獎(DJA)最佳數據可視化獎,該報道旨在向受眾展示一個政府監視下的美國。每個工作日,聯邦政府都會安排數十架飛機在城市上空盤旋偵察。這些飛機配備了高分辨率的視頻攝像機,通過與“增強現實”軟件配合,即可將街道和企業乃至個人住宅業主的信息添加到視頻圖像中。BuzzFeed News通過分析從航班追蹤網站Flightradar24上得到的200架聯邦飛機的傳感數據,不僅用地圖展示了變化的時間序列,並同時展現了累積的飛行路線及隨時間變化的航班動態,由此形成一幅關於美國政府監視行為的行動規模和范圍的圖景。
用於採集數據的傳感器,有助於人們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從更多領域、更多維度來獲得信息。此外,傳感數據可以輕易地被計算機軟件直接讀取、分析,並進行視覺化展示。通過傳感系統獲取的圖像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抓取場景、佐証事實,而且其成像還可以以像素為單位進行分析﹔通過麥克風收集的音波也可以作為分析某個新聞事件的音頻數據。傳感器的使用表明,具有科技天賦的記者可以使用衛星和無人機,而那些不精通技術的記者則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學會使用負擔得起的傳感器設備,它們都可以提供科學有效的數據,揭示社會問題。[3]
(二)呈現方式互動化,增強閱讀體驗
互動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指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互為因果的作用和關系。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預言,20世紀90年代之后,社會將進入體驗經濟時代,更多地強調受眾的參與性和體驗過程。在信息社會的大背景下,互動已經成為新聞傳播的一個發展方向。將互動引入數據新聞報道,目前不僅具備了技術條件,還在於它有助於增強用戶的體驗感,激發用戶的使用興趣,真正實現用戶“賦權”。即能夠選擇是否消費媒體提供的內容,而且可以決定何時、何地去消費這些內容,更重要的是,用戶在互動過程中獲得了完全基於自身需求的信息,實現了信息傳遞的個性化。
為了警醒世人和深刻體會戰爭的危害,美國公共國際廣播電台在2015年制作了一款數據新聞應用“如果敘利亞內戰發生在你的國家會怎樣”?制作者以敘利亞戰爭為參照,將與戰爭相關聯的人口規模,包括總死亡人數、每年死亡人數與常規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對比,以及缺乏安全用水人數、需要健康救助人數、流離失所人數、飢餓人數、難民人數等數據化。按照建立好的數據模型,用戶可以選擇自己所在的國家,便可以查看如果同等規模的內戰發生在自己的國家,將會帶來怎樣的危害。該應用一經發布,其互動設計所產生的較好體驗,成為吸引廣大受眾的亮點。
在移動互聯網和媒體社交化的傳播格局下,媒體做新聞不僅是做給人“看”的,還要能給人“用”。技術把傳統的受眾變成了用戶(一種新型受眾),並改變了他們的媒體行為。用戶成為新聞內容的消費者、生產者的“合體”,這是傳統媒體時代所沒有的情況。在移動傳播格局中,信息產品高度同質化,用戶體驗的好壞成為決定勝負的關鍵因素。隻要體驗做得好,就會被轉發,短時間內成為眾所周知的現象級產品,而產品的交互程度和層次,直接影響了用戶的閱讀體驗。
(三)產品分發社交化,擴大傳播范圍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社交媒體逐漸成為人們獲取信息、交流溝通的重要平台。路透社、美聯社、《紐約時報》等國外知名媒體紛紛在Facebook和Twitter等社交媒體上建立賬號,我國的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和《人民日報》等也在微博主賬號、微信公眾號上進行了發布數據可視化產品的嘗試,使得社交媒體成為數據可視化產品的重要傳播渠道之一。
社交是用戶利用互聯網的目的之一,人們通過信息的相互傳遞來達到個人的社會化,實現社會地位的獲取或更新。傳統媒體式微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滿足受眾普遍存在的“交往”需求,沒有充分認識到社交屬性對於媒體的重要。當下,傳統媒體紛紛接入移動社交媒體端口,增強受眾的體驗感、參與性,促使受眾易於和樂於分享所獲取的信息,有助於實現新聞信息的二次或多次傳播。中外傳媒利用社交平台來提升數據新聞產品閱讀率的目標是一致的,只是存在策略上的差別。如《紐約時報》是在不同的時間節點、多次發布以自制為主的數據可視化產品,而我國傳媒則偏重於相互轉發或發布非原創作品,並且發布的次數和頻率較多,相比國外媒體的做法,國內媒體能夠更有效地增加發布量、擴大傳播范圍。通過社交平台可以實現再傳播,但是,受眾是否接納該產品的前提,是報道題材能否符合受眾的信息需求,所承載的信息量是否足夠大,呈現樣式是否新穎、視覺沖擊力是否足夠強。另外,數據新聞產品所附加的評論是否與受眾心理認知具有相容性,以及受眾是否具有成為再傳播者的動機,也是影響數據新聞產品再傳播的要素。
為了持續開發數據新聞再傳播的時間和渠道,需要在加強研判社交媒體用戶心理需求的基礎上,通過大數據分析找出各類用戶對不同內容題材、不同呈現形態的數據新聞產品的偏好,並以此來指導數據新聞報道的選題決策、設計制作和分發渠道等。
二、構建數據新聞的專業標准
(一)數據新聞生產的個性化原則
數據新聞實踐中除了遵循新聞生產的一般性原則之外,為了體現特色,還應該遵循以下六個原則。第一,在交代信息源(數據源)的時候,不能泛泛而談,而是將獲取數據的渠道、採集的方法,甚至數據庫鏈接等公布給受眾以便查詢,給予受眾繼續分析數據的機會。第二,在以政府數據為主的基礎上,多採用NGO組織、專業數據公司的數據以及媒體的自採數據,使得數據來源多元化。第三,數據新聞不是數字新聞,對數據的使用不能局限於呈現原始數據,而是應該對數據集進行統計分析,尤其是調查性報道,更要採用較復雜的數據處理方法,挖掘出數據背后隱含的關聯性等。第四,增強受眾參與數據新聞報道的概率,無論是動員受眾參與數據的採集、分析,還是鼓勵受眾將自制的可視化作品上傳至指定的共享平台。第五,可視化在數據新聞生產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鼓勵新聞從業者在准確體現新聞價值的前提下,積極應用新技術,大膽創新,選擇有助於傳受互動的可視化形式。第六,數據新聞產品的價值實現不是一次性的,特別是一些服務性選題,要注意吸納新數據,對核心數據不斷更新、維護,延展數據新聞產品的傳播價值。
(二)建立科學的流程規范
盡管數據新聞的生產流程在國內外傳媒界存在著一些不盡相同的地方,但是,這些不同之處並沒有影響新聞傳播規律對數據新聞生產流程的基本要求。第一,生產環節的完整性。新聞生產過程包括信息採集、加工、整合和刊發等環節。數據新聞生產同樣包括了數據採集、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產品發布以及后期數據維護等。任何環節的缺失都將導致生產的中斷,或者降低產品的質量而無法實現數據價值的最大化。第二,生產次序的合理性。次序強調的是先后順序。按照生產工序依次遞進,先做什麼后做什麼,不能次序顛倒。數據新聞的生產自然是圍繞著數據展開的,採集數據在前,整理分析數據在后,最后把所挖掘出來的關系、價值等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給受眾,整個生產流程體現出明顯的線性結構。第三,生產運行的高效性。在實踐中,新聞產品沒有取得預期效果並非都是策劃、設計的問題,有時是對核心生產環節的監管與調控不到位所致。數據新聞生產涉及的部門、工種比較多,找到生產流程的關節點,將其作為生產控制的關鍵環節,關系到數據新聞實踐的成效。
(三)制定合乎特色的專業標准
根據數據新聞生產流程的特點,從報道選題、數據來源、數據處理程度、可視化設計與呈現、后期數據維護等方面來考慮制定專業標准,不僅有助於發現實際生產與產品標准之間的差距,對實際工作做出評價,而且有助於保障數據新聞的專業品質。
(1)報道選題的分布。報道選題體現的是新聞從業者對新聞事物的認識、研判與創造性思維。數據新聞的存在價值就在於從大體量數據中挖掘出鮮為人知的東西,揭示出數據背后的社會問題,從某種意義上看,數據新聞是調查性報道在大數據時代的新發展。向公眾提供服務性內容、普及知識不是數據新聞的主要功能,監測環境、預測未來才是其存在的價值,過多的常識性、服務性選題則會消解數據新聞傳播功能的發揮。
(2)對數據源的審核與描述。採集數據是數據新聞生產的第一步,數據源不僅是數據的發源地,更是新聞傳播的起點。交代數據源不僅說明所報道的事實、揭示的關系是言之有據,而且能幫助受眾根據數據源來判斷新聞的價值和實用性。通常,還要爭取使用多個數據源進行互証,對數據源的描述要清晰,不能含糊不清甚至不加描述。新聞媒體既能揭示真相,也能制造出不可阻遏的謊言。因此,需要對數據源盡審查核實的義務,否則,錯誤的數據必將得出錯誤的結論。
(3)數據處理的復雜程度。數據新聞是通過對大體量數據的分析、挖掘來發現新聞的,如果僅僅把獲取的數據予以羅列,把數據新聞等同於數字新聞,或者將數據處理簡單化(如僅做總量計算、百分比計算和均值計算等),這些都說明報道者對數據新聞的本質缺乏認識,對數據資源開發不夠。根據報道選題、數據類型來選擇數據分析方法,才能體現數據新聞的生產特色。目前,數據分析方法包括“統計、關聯、對比、換算、量化、溯源、發散、綜評”等。[4]描述性、探索性的統計分析以及大數據挖掘才是數據新聞在處理數據時的常規做法,而不是在傳統新聞生產中加入一些統計分析。
(4)可視化產品的設計制作。數據體量的大小、數據處理的復雜程度都直接影響著數據可視化的設計與制作。目前,數據可視化類型包括信息圖表、三維仿真圖、時間軸、數據地圖以及交互圖表和3D視頻等。以何種方式呈現數據,關系到對受眾注意力的吸納效果。對新聞信息產品而言,並不是越復雜、越酷炫,傳播效果就越好,美觀只是選擇的一個標准,功能和實用比好看更重要,要時刻考慮在營造視覺沖擊力和傳播新聞信息之間做好平衡。
(5)傳受互動的層次。傳受互動是增加傳播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如果僅僅在可視化生產中加入一些點擊、拖拽等操作,那麼這種交互設計則顯得過於簡單。但是,如果能夠促使受眾參與評論、轉發分享,則無異於擴大了數據新聞產品的傳播途徑。如果媒體能夠為受眾開放數據,並提供探索數據的工具和展示平台,進而加大開發用戶價值的力度,這樣的傳受互動才更具現實意義,更能夠體現出數據新聞的特色。
(6)持續性維護數據。開放、共享不僅是數據新聞的基本理念,也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傳播特色。為了保持報道的生命力,一些新聞報道產品對其核心數據及新聞故事進行不間斷的更新、維護。2015年12月,《華盛頓郵報》制作了《數讀槍擊事件》(The math of mass shootings)的數據新聞產品。進入2016年之后,美國又發生了多起造成傷亡的槍擊事件,《華盛頓郵報》予以持續關注,在7月27日對《數讀槍擊事件》進行了數據更新,有效延展了數據新聞產品的傳播價值。
三、對數據新聞本土化發展路徑的探索
(一)借鑒國外經驗,推進數字化建設
開放數據不僅和“開放政府”運動密切相關,而且契合了互聯網時代的互聯、互通理念。當然,開放數據並不意味著受眾可以主動獲取與其工作生活相關的數據,並正確地理解這些數據。一些國外政府和組織機構所制定、採取的政策和措施主要集中體現在“數據開放資助、數據質量管理、數據合法保護、數據保存和數據共享利用五大方面”[5]。這些政策和舉措具有一定的普適性,不僅在行政措施、法律法規上,也在資金支持及數據維護等方面給了我們啟發。我們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並實施符合國情的數據開放、數據獲取以及制定數據共享的政策與機制。另外,從長遠來看,數據新聞的發展離不開信息數字化建設。因為,未來所有的傳播符號如文字、聲音、圖形、視頻等都可以用計算機語言進行編碼、儲存和傳送,因此,不同傳媒的邊界將被抹去。[6]目前,我國已經展開的信息數字化建設,不僅有助於拓寬數據源的范圍,也從技術層面加快了信息轉換和數據處理的速度,進一步促進了數據開放與共享,為數據新聞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把數據新聞納入媒介融合的戰略規劃
大數據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增加了媒介融合的多樣化和復雜性。媒介融合側重於多媒體形態的結合、多種傳播符號在新聞報道中的交叉運用。數據新聞作為新興傳播樣式,則更注重數據在新聞生產中的驅動作用,更傾向於量化方法的運用,二者存在相互交織的關系。數據新聞的生產與發布往往應用多種傳播符號與多媒體平台,使其具有了融合報道的特征。隨著大數據在社會生活中重要性的日益凸顯,跨媒體傳播有時需要通過數據分析來發現選題,並為報道提供有力証據。融合報道與數據新聞交相輝映,從人才專業結構、產品運營機制到傳播平台構建等共同推進了媒介融合的發展。當下,跨媒體、跨平台傳播已經成為主流傳播模式,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專業媒體與社交媒體日益融合,形成立體化的傳播矩陣,數據新聞在成為媒體變革推動力的同時,也加快了自身的發展。
(三)構建多元化的產品鏈
目前,數據新聞尚未找到明確的盈利模式,從整體看,還處於高投入低產出的階段。在現有的傳媒生態環境中,數據新聞產品同樣具有雙重屬性,為了持續生產必須實現商業價值,然而,僅僅依靠做內容還不足以吸納足夠的資金來平衡在採集數據、分析數據等環節的支出,依靠通過提升流量來變現,其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目前比較成熟的思路有二:一是構建數據服務平台,充分利用因某些報道而建立的專項數據庫,為某些機構或個人提供數據咨詢、數據預測等,無論是數據定制還是個性化信息服務,都屬於數據資源的再度開發﹔二是從原有媒體中脫離出來,組建新聞服務型的數據媒體,專門為新聞傳媒做數據產品,就像社交媒體通訊社(storyful網站)那樣,從海量數據中挖掘出真實且有新聞價值的信息,供其他媒體制作來自大眾視角的新聞故事。總之,拓寬思路,構建多元化的產品鏈更具現實意義。
(四)提升新聞從業者的數據素養
數據素養指的是具有數據意識,具備數據基本知識與技能,能夠利用數據資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數據素養在實踐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數據意識和數據處理能力。數據意識類似於新聞敏感,是新聞工作者對數據的一種直覺,是對數據的批判、反思意識,是新聞工作者表現出來的關注和發現相關數據的意識和興趣,是發現數據價值的本能反應。數據處理能力包括獲取數據、解讀數據和呈現數據的能力。獲取數據不僅要考慮關聯性、代表性和價值,也要考慮數據的廣度與深度。分析數據是對數據的解讀和整理。數據正變得越來越重要,這並不是因為數據量的巨大,而是我們擁有了分析數據、發現並揭示趨勢的工具和能力。但是,如果缺少洞察力,再好的數據處理工具也無助於新聞質量的提升。呈現數據則是將數據以圖形等形式表示出來,並在可視化過程中利用數據分析和開發工具發現其中未知的信息。未來幾年,如何培養當前新聞工作者和新聞院校學生的數據素養,成為新聞傳播業界和學界的共同關注點。
技術發展與傳媒業變革不斷推進著新聞業務的發展,數據新聞就是近年來一個被探索的新領域。與國外知名媒體相比,我國的數據新聞實踐確實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不可否認,我國數據新聞在近年的實踐依然可以用“快速”“高效”來概括。主流媒體的重視、互聯網巨頭的加入,提升了我國數據新聞的層次和面貌。從某種意義上說,大數據驅動的不只是新聞報道,也驅動了媒體的生產轉型。
[本文為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數據新聞可視化的產品評價指標體系研究”(17XNL003)的研究成果]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參考文獻:
[1]Angela Washeck.Tow Report:As Sensor Journalism Rises,Guidelines Needed[EB/OL].June 25,2014,http://mediashift.org/2014/06/forging-a-path-for-sensor-journalism/.
[2]Fergus Pitt.Sensors and Journalism[EB/OL].http://towcenter.org/research/sensors-and-journalism/.
[3]Alyssa Mesich.How sensor reporting helps journalistsfind
data where none exist[EB/OL].http://ijnet.org/en/blog/how-sensor-reporting-helps-journalists-find-data-where-none-exist.
[4]段曉敏.大數據時代傳統紙媒“數據新聞”的實踐與價值[J].新聞世界,2014(11).
[5]劉細文,熊瑞.國外科學數據開放獲取政策特點分析[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9(9).
[6]石長順.融合新聞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252.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