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中的傳統出版編輯角色研究
來源:《新聞愛好者》
【摘要】借助編輯角色這一概念,分析了編輯的職能、思維方式以及文化屬性這三方面的轉型,繼而分析了“數字化生存”中的編輯存在的互動化現狀,最后認為“大編輯”是編輯角色的轉型趨勢,主要體現在對數字技術的認知、對不同平台的利用與理解以及對自身媒介素養的提高這三個方面。“大編輯”概念的提出,為編輯存在與認知的轉型提供了可供借鑒的道路。
【關鍵詞】數字出版﹔傳統出版﹔編輯角色﹔數字技術﹔媒介素養
在數字技術、文化發展、社會分工等不同力量的引領下,編輯需要轉換思維方式,進行角色轉型,在編輯理念、能力建構、組織行為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提升信息的價值含量,使編輯盡快適應出版數字化轉型發展。
一、從單一到互動:編輯角色的轉型分析
在傳統出版年代,編輯的存在是以單一角色、單一平台為特征,是典型的“幕后工作者”。而在數字出版時代,受到數字技術變化性、快捷性、交互性等特點的影響,編輯在編輯職能、思維方式、文化屬性等方面都表現出與傳統編輯角色有差異的一面。
(一)編輯職能的轉型
首先,從組稿職能向版權代理職能的轉變。在數字出版時代,傳統的組稿職能雖然一部分得到了繼承與發展,但另一部分則轉向了版權代理職能。
如表1所示,選題策劃和組稿是傳統編輯和網絡編輯開展工作的前提條件。在能力要求上,網絡編輯更多地偏向於市場營銷策劃和計算機相關知識,對編輯專業功底和文字功底要求相對不高。在稿件來源上,傳統出版往往是先選題,后組稿﹔而基於計算機平台的數字出版,則門檻相對降低,常常將組稿與選題結合起來,在組稿的過程中選題。另外,傳統出版對稿件的審查較為嚴格,稿件的來源主要是自投稿和約稿,對作者報酬、著作權、版權均有明確的規定,而數字出版的稿件來源則有更大的自由度,除了自投稿、約稿,亦有作品通過網絡傳播轉載,而在著作權、報酬等方面缺乏行業規范,作者和出版方的利益無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其次,從“把關人”到“引路人”的轉變。傳統出版注重出版內容的科學性和社會需求性,是知識文化傳播的載體,旨在將更加科學的文化向大眾進行傳播,提升整體的教育水平。編輯在對內容進行考核編輯時,一方面要審查是否符合大眾的閱讀喜好,另一方面,對內容傳達的社會價值觀進行考核,要向大眾傳播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文化。然而,隨著出版業開始走向信息化,傳統出版業單一的媒介形式被打破,多種新的媒介形式出現,為出版提供了新的平台,也改變了出版內容的構成模式。傳統出版業的變革,推動了出版業的發展,使傳統出版物的內容更加多元化,從接受美學的觀點看,讀者是感知作品內容美感的直接對象,一個好的作品或者文本需要讀者產生共鳴,而作品存在的意義就在於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和認識,被讀者所認同的、具有美的認知的作品才能稱之為有意義的作品。在新的出版形式下,讀者開始與作品互動,不再單方面接受作品傳達的意義,而是參與到作品的再生產中,因此,編輯需要在讀者和作品之間起到調和作用,即從“把關人”轉向“引路人”,不斷調整和更新自身的觀念,充分尊重受眾的個體性和創新性,構建起一套科學的評判體系來對出版內容進行評判和選擇。
出版業進入數字信息化時代后,傳統的出版內容和方式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潮流,編輯應該適應數字出版的特點,在編輯排版環節對內容資源進行綜合分類,並根據讀者的不同需求編輯出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模塊,使讀者能夠快速接收到作品要傳達的信息。因此,在這一職能的轉變中,主要體現為編輯與讀者之間的互動。
(二)思維方式的轉型:從直線型思維到立體型思維
對傳統編輯而言,其工作的對象主要是紙質出版物﹔而在數字時代,計算機數字技術的發展和網絡媒體的使用使得編輯的工作工具發生了變化,其思維方式也必然會受到影響。因此,從思維方式的角度看,數字編輯應當具備立體型的思維方式。
首先,網絡編輯所面對的平台,是一個多媒體整合的出版平台。如何找到最合適的方式來表達作品,合理地分配和組合視頻、音頻、超鏈接等技術,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最大限度地享受到便利性,是編輯思維方式從直線型轉為立體型的重要過程。傳統編輯在出版過程中作為內容生產者,注重的是深度報道和挖掘﹔網絡編輯作為數字平台的發布者,注重的是內容的整合與表現。數字出版與傳統出版不同,不是單純地將內容以電子書的形式出版,而是在傳統出版的基礎上,對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將更深層次的東西進行整合和編輯,再用數字媒介的方式呈現到讀者面前。
其次,數字出版是典型的創意產業,因此網絡編輯需要有創新性的思維。在數字出版時代,編輯的創新意識體現在多個方面。一方面,編輯需要了解和掌握技術,打破原先以文字為主的局限,構建以立體的、網狀的、非線性的超文本結構的產品內容。另一方面,編輯需要進一步挖掘有個性和有特色的內容資源。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為內容產業提供了更廣闊的舞台。
再次,數字出版的互動環境是指面向用戶需求而制造的產品互動氛圍,數字出版的互動性決定了其必須注重用戶體驗和數據挖掘,個性印刷、按需印刷都是互動性的體現。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中,編輯更需要注重和用戶的溝通。一方面,讀者可以通過數字平台和編輯或作者進行交流﹔另一方面,讀者可以從選題策劃、設計等方面全程參與到數字出版的過程中來,受眾的角色從信息的接受者變成了信息的傳播者,這就使得原先信息的傳播者——編輯的角色必定有所轉變。因此,在數字出版時代,作者、編輯、讀者之間的交互性前所未有地加強了,這就要求編輯必須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在不斷地交流和信息共享中,做到相互認同。
(三)文化屬性的轉型:主體性和文化自覺的彰顯
在傳統出版中,編輯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文化選擇者和文化擴散者,扮演著傳播中介的重要角色。而在數字出版環境下,大眾出版向小眾出版、專業化出版的方向轉變,因此,個性化閱讀、按需出版成為新的出版趨勢。這一趨勢帶來了多元文化的繁榮發展,同時,由於數字技術消弭了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的界限,編輯的文化選擇權被削弱,因此,從編輯文化屬性的轉變來看,數字出版時代更需要彰顯編輯的主體性和文化自覺。編輯的文化自覺,可以理解為編輯自身需要對其文化角色、職業定位進行自我創建,主動擔當起文化的選擇、傳承、創造的責任。
和傳統編輯相比,如今編輯的工作已經遠遠超出傳統報刊、廣播、音像等范圍,涉及數字出版、移動終端、網絡傳播等更為廣泛的領域。在這樣的大媒體時代,編輯角色需要進行重新建構,不僅需要對實時信息能夠精准把握,還需要有一定的技術能力,能夠將信息通過現代化的媒介進行編輯和傳播。
二、“數字化生存”中編輯的存在
在數字出版環境下,編輯作為互動式的中介而存在。由於數字出版的互動環境貫穿整個出版周期,數字產品的策劃、制作、營銷、投放、交流,都是數字出版的環境因子,通過多渠道整合的數字資源平台可以使信息更加快速地在數字出版商和用戶之間傳遞。越來越多新的傳播媒介可以將一種出版內容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因此,大眾有了更多的選擇渠道來接受新的作品。
同時,互動化還體現在編輯、作者、讀者三要素的相互聯系之中。在這裡,以作品為中心,編輯、讀者和作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強烈互動的三角模式。在Web2.0時代,編輯、讀者、作者之間有了即時交流和表達的平台,信息的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通過思想的碰撞和觀點的交流,形成了多向互動的模式。這種三要素之間的互動模式催生了互動出版,即一些經過組合、整理和加工的出版物,其出版形式不再局限於系統的、縝密的文本內容,而發展成為開放式的文本。在這種互動關系中,作者、編輯與讀者不再是傳統的傳播者與接受者,他們在不同的出版環節甚至可以相互轉換角色,在互動中相依存,體現為編輯、讀者、作者的協同化關系。
三、“大編輯”:編輯角色的轉型趨勢
由於新媒體的迅速發展,任何新媒介的出現,都會產生一系列相應的編輯形式。任何一種編輯形式在不同的環境下都有著巨大的差別。從根本上看,編輯活動是一個整體的系統概念,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無論是哪個行業的媒體編輯,都是對知識信息進行選擇、優化和加工,編輯工作的本質還是一種文化傳播的形式載體,是一種為人類進步服務的智力勞動,勞動中所需要的創新能力、組織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等都是不變的。因此,我們可以將編輯角色轉型為“大編輯”概念。在這裡,編輯不再根據傳播介質被單一地分類為“傳統編輯”“網絡編輯”,而是跨越這二者之上,形成復合型跨系統的新編輯角色概念。在這一概念中,不同的媒體相互融合,不同類型編輯之間的壁壘被打破,因此,“大編輯”強調不同類型的編輯活動的同一性。“大編輯”概念的提出,也為編輯角色的定位與行為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這一系統概念中,編輯不僅要具有扎實的編輯功底,要對數字技術有一定的了解,還要會運營出版資源。正如美國資深編輯科蒂斯所說:“編輯是出版業的核心靈魂,在新的改革浪潮中,編輯還是必不可少的掌舵手,一切都需要編輯的指引。新的時代下對編輯的要求更加嚴格,他們已經不單純是編輯了,他們還是藝術家、心理學家、銷售精英、談判高手、策劃總監等一系列的社會角色,最后才是一名具有專業技能的編輯。”
從編輯自身的角度來說,數字出版與傳統出版的融合已成為目前的趨勢,因此,傳統出版和數字出版的編輯們首先要將大量復雜的信息進行整合,將精華部分挖掘出來,快速地為大眾進行信息整合傳播。同時,編輯還需要具有一定的鑒別能力,對信息進行過濾,為大眾提供符合社會價值觀的信息。在這裡,編輯自身的媒介素養就顯得非常重要。一個編輯隻有不斷地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才能適應新技術的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為讀者提供更好更多的信息。
(作者為青海省政協辦公廳編輯部編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