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手機APP精准營銷疑"竊聽" 大數據時代還有沒有隱私

范曉
2018年01月06日07:02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大數據時代還有沒有隱私?

  支付寶年度賬單的“捆綁協議”余波未平,擅長“投其所好”的今日頭條又陷入“麥克風竊聽”丑聞。跟好朋友打電話聊美食,第二天電商平台就在首頁推薦各種食材廚具,在社交平台討論學外語,不久就能接到口語培訓機構的推銷電話。當“千人千面”的大數據精准營銷神通到令人“匪夷所思”,這種始料未及的“心有靈犀”難免令人焦慮:大數據挖掘與個人隱私的邊界究竟在哪兒?

  精准營銷“懂你”心中所想

  當你在瀏覽網頁時,屏幕上推送的各種商品廣告或許讓人生厭。如果這些廣告信息正好是你感興趣的,你還會覺得厭煩嗎?

  “一直想買一個果汁機,但工作太忙沒時間仔細選,最近瀏覽網頁時發現屏幕右側的廣告窗裡正好展示的全是各式果汁機,真是我肚子裡的蛔虫!點進去發現買家好評不錯,功能和價格也合適,就下單了,正好省得再花時間找了。”在外貿公司上班的吳穎對此頗有感觸。

  在風口轉瞬即逝的互聯網時代,“快”和“准”早已成為生存的“不二法門”。通過大數據算法勾勒出用戶肖像,然后把他們想要的、喜歡的精准送達,進而帶動商業價值實現幾何數級的增長。亞馬遜的個性化推薦助其銷售量翻番,而Facebook的精准廣告投放更是成功將大把的粉絲和流量變現,這些商業佳話的背后離不開精准營銷的“助攻”。

  騰訊曾在測試朋友圈廣告投放之前發布了一份《朋友圈廣告用戶研究報告》,數據顯示,23.8%的受訪用戶認為,隻要廣告和自己有相關性,他們對任何類型的廣告都能接受。如果不相關,不管什麼樣的廣告都會成為一種打擾。

  然而,當這種“關聯”不再隻局限於個人此前的關注和消費記錄,而是不斷向隱私“腹地”蔓延時,不安成為了眾多網友的本能反應。

  麥克風授權陷“竊聽”風波

  “我媽給我買了點心,我就看著上面的字念:蔓越莓鬆餅。手機上從來沒有搜過,然后鬆餅就出現在了我的淘寶首頁上,真的把我嚇到了!”網友“王辛藏的小口袋”日前發微博如是寫道。

  不得不提的是,像這樣越來越“懂你”的網絡體驗並非個例。“家屬下班進門問做了什麼飯,我回答了以后,一翻手機,立馬就出現今日頭條推薦的做飯信息,想想都恐怖!難道對話被竊聽了?”

  面對用戶的質疑,處於輿論漩渦的今日頭條發聲回應稱,“用戶使用今日頭條(包括頭條旗下產品)進行視頻錄制時,需用到手機麥克風。除非用戶明確點擊授權,否則無論哪種手機機型,今日頭條都無法獲得麥克風權限,無法收到用戶任何語音信號。”

  同時,今日頭條還表示,“從技術角度看,目前聲音信息技術的處理,也遠達不到通過麥克風獲取個人隱私的水平。”

  然而,一紙聲明顯然難以驅散用戶心中的疑慮。據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與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聯合發布的《網絡隱私安全及網絡欺詐行為研究分析報告(2017年一季度)》顯示,手機APP越界獲取個人信息已成為網絡詐騙的主要源頭,高達96.6%的安卓應用會獲取用戶手機隱私權限,而iOS應用的這一數據也高達69.3%。

  “目前的語音識別還達不到那麼精准的程度,若麥克風可以竊聽,對企業來說不僅要承擔高風險,也要有大投入,如何從海量語音中識別哪個是用戶、哪個是關鍵詞,投入產出並不合算。”一位互聯網業內人士坦言。

  大數據與個人隱私邊界模糊

  當你下載安裝一款APP的幾分鐘空檔裡,幾萬字的用戶協議,隱蔽地在你5.5英寸的手機屏幕上開了個小窗口。你會逐字逐句地細讀,還是快速地按下“同意”鍵?而“不同意”則意味著沒有APP會為你提供網絡服務。隨著各大互聯網平台紛紛把大數據算法視為“資產富礦”,大數據與個人隱私的邊界也越發模糊。

  今年支付寶的年度賬單營銷,就因為替用戶默認勾選“我同意《芝麻服務協議》”而遭到譴責。根據這份協議,用戶將允許支付寶收集用戶的征信信息,並且允許支付寶將其提供給第三方機構。

  “當你完成一次消費支付,你可以把它視為個人隱私,但這同時也是服務商的一次服務過程,是經營記錄的一部分。這種情況下,大數據與個人隱私是交叉的。”滬江網法務總監林華告訴記者。但截至目前,大數據挖掘的法律邊界並不明確,哪些信息類型可以被互聯網平台搜集和提供給第三方,哪些情況下將被視為侵犯用戶隱私?立法與執法環節都還未能跟上商業環境的新變化。

  業內人士建議,用戶要增強隱私保護意識,盡量選擇官方正規應用商店下載,安裝后要查看應用開放的權限,讀取通訊錄、短信通話記錄、位置信息等敏感權限盡量關閉,在以后提示確實需要相關的隱私權限時再允許APP獲取。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