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任3"成開年首匹"黑馬" 成本三千萬票房已破12億

《前任3》戳中了當下都市男女的情感“痛點”。
大概誰也沒想到,今年賀歲檔的最大贏家,會是這部成本僅3000多萬元的《前任3:再見前任》。沒有能扛票房的大明星,沒有大場面和特效,該片憑借對兩性情感問題接地氣的調侃和有情人終究錯過的煽情處理,戳中了都市男女的笑點和淚點,成為愛情喜劇片這一類型的新票房冠軍。該片累計票房已破12億元,成為2018年開年第一匹“黑馬”。
【口碑】
“前任”話題讓觀眾有代入感
“有多少人敢和現任一起看《前任3》?”“老公看哭了,這讓我很不舒服,難不成還有什麼故事?”“兩個人看是為了珍惜,一個人看是為了回憶。”一部《前任3》,讓許多觀眾不自覺代入自己的感情狀態。電影的前半段,影廳裡多是觀眾拍大腿的笑聲,后半段則嘆息聲此起彼伏,到結局時,不少女觀眾抹起了眼淚。像這樣與觀眾形成強烈共鳴的影片,上一部是《羞羞的鐵拳》,再上一部是《戰狼2》。
觀眾劉先生和太太陸女士也是被該片感動哭泣的那一類觀眾,陸女士更是為片中男女主角沒能復合而唏噓不已,“要是他倆能在一起,我還好受一點,沒在一起,我心裡太別扭了。”年逾五旬的劉先生說,他本來是想從電影裡看看現在年輕人的愛情觀,本來還擔心看不懂,結果居然還能理解。“現在社會多元化,年輕人工作壓力特別大,受到的誘惑和選擇也多,很多美好的感情就這樣錯過了。但電影裡的男女主角還能祝福彼此,保留著當初的承諾,一個在大街上喊‘我愛你’,一個冒著過敏的風險狂吃芒果,我覺得這就是人與人之間最本質最珍貴的東西了。”
通過“前任”這一極具普遍性的話題戳到當下都市男女的情感“痛點”,引發大量共鳴,是《前任3》成為爆款的一大原因。影評人李娜直言,該片不應該叫做愛情喜劇片,而應該是一部“前任片”,這也意味著電影受眾是幾乎所有有過前任的男男女女。“因此,每一個看過該片且有過‘前任’的觀眾,幾乎都成為‘自來水’,口碑一步步自然發酵,持續升溫。”
在笑點方面,調侃兩性關系的“金句”和接地氣的生活場景相結合,讓觀眾獲得了較好的觀影體驗。在電影策劃人瞿曉看來,類似“男人累女人苦”“酒肉朋友就是酒后發生肉體關系的朋友”“兩個人散了是因為,一個以為不會走,一個以為會挽留”這樣的“金句”能讓人聽了會心一笑。而片中上廁所沒帶紙、在女朋友要求看手機之前狂刪微信聊天記錄、發了消息又撤回等場景則充滿生活氣息,說明編劇團隊“還是下了功夫的”。
【檔期】
同期沒有一個“能打”的對手
“《前任3》能成功,我們是有把握的,但能這麼成功,我們確實沒想到。”該片總發行、華誼兄弟發行總經理劉歌說。該片上映首日並不佔優勢。作為元旦小長假的開始,去年12月29日那天共有7部電影上映,競爭非常激烈,其中吳君如導演處女作《妖鈴鈴》、奇幻愛情喜劇《二代妖精》、由王俊凱挑大梁的《解憂雜貨店》此前都是賣座大熱門。《前任3》既沒有知名IP,也沒有能扛票房的主創,男主角韓庚和鄭愷的人氣早已不如從前,幾個女主角更是名不見經傳,因此當天拿到最多排片場次的是《妖鈴鈴》。
然而,一個晚上過去后,《前任3》便憑借口碑逆轉局勢,以16.1%的排片佔比,拿到了21.4%的票房佔比,並在此后9天內連續穩居當日票房冠軍,就連上周五公映的《星球大戰:最后的絕地武士》也被其輕鬆碾壓。同檔期沒一個“能打”的對手,讓《前任3》如入無人之境,連續笑傲電影市場。
“我們本來就是奔著這個檔期去的,雖然大家各具特色,但我們的作品更本土化、接地氣,這點信心我們還是有的。”劉歌透露,該片在內部測試時,就“看哭了好多姑娘”,正因為如此,他們把“前任”作為該片一大亮點展開宣傳。此外,該片從去年12月19日就開始點映,12月26日更在全國開了7000多場點映,長達十天的口碑發酵積蓄了足夠的影響力。“到了年底,觀眾積蓄一年的情感需要發泄,這部作品相當於一個出口。”
《芳華》讓50歲以上的觀眾走進影院,《前任3》吸引的是85后、90后,華誼兄弟年末推出的這兩部影片,仿佛一個“王炸”,讓最近兩年略顯低迷的華誼實現絕地反擊。根據“貓眼”的預測,《前任3》票房最終可能達到22億元,而劉歌的目標則更高一些,他覺得該片還在沖刺,希望能有30億元。
【啟示】
故事講得好就有機會勝利
相對於普通觀眾的追捧,評論界對《前任3》的態度要冷淡得多。影評人史航直言不喜歡該片,因為該片“不太尊重女性,不太尊重喜劇”。比如片中兩位男主角與兩個雙胞胎姐妹約會一場戲,讓他覺得“特別low”。“如果你是雙胞胎中的一個,你會願意被人當菜來點嗎?”他認為,該片的成功,是“話題的勝利、運作的勝利,不是創作的勝利”。
不過,制片人李曉飛認為,《前任3》的勝利,更是故事的勝利。在他看來,未來華語電影市場應該朝“輕類型,重故事”的方向發展。“不單是這部電影,《七十七天》《岡仁波齊》都一樣。如果三年前我說投資三五百萬的文藝片票房能破億,你肯定不信。但現在時代不一樣了,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讓電影行業的信息慢慢完全對稱。對電影人來說,隻要你用鏡頭把故事講得足夠好,不分任何類型、有沒有明星大腕,都會有足夠多的觀眾願意去花錢花時間支持。”
盡管《前任3》在豆瓣評分僅6分,但瞿曉認為,該片的賣座,對於電影市場並不是壞事,相反,這樣的影片越多越好。“華語電影應該進行多種類型嘗試,不要隻想著走藝術路線。《前任3》這樣的熱門片對大盤有帶動作用,這是好事,不然觀眾都去看進口片了。”他表示,如果每年都能有十幾部《前任3》,有十幾家電影公司專門開拓商業類型片市場,對華語電影會有非常大的積極意義。
可以預見的是,《前任3》之后,可能會有一大批相似類型的影片跟風上馬,但在瞿曉看來,如果沒有足夠的質量保証和創新突破,那些跟風之作“隻會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