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歷史劇的正確打開方式

李淼
2018年01月10日13:13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虎嘯龍吟》: 歷史劇的正確打開方式

  作為2017年年末開播,卻將熱度延伸至今的歷史劇,《虎嘯龍吟》延續了《軍師聯盟》的敘事風格和畫面語言,雖然“移師”網站播出,但是絲毫不減收視熱情。

  由吳秀波、劉濤、王洛勇等主演的《虎嘯龍吟》,緊接《軍師聯盟》劇情,以司馬懿的后半生為線,講述其從輔政大臣到權傾大魏的后半生轉變,展現了群雄割據波瀾壯闊的后三國時代。

  導演張永新表示,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故事表達現代人對於司馬懿,以及三國時期其他人物的理解,從而引領當下的觀眾朋友去關注它、認知它、探討它,“但是分析探討也不是目的,更多是用來審視自我,幫助我們在生命歷程中規避和發揚一些東西,我覺得這就是歷史劇的價值所在。如果這部作品能夠讓觀眾在觀看之后留下一些思考,就是它最大的社會價值”。

  “平視”原則

  《虎嘯龍吟》中,吳秀波飾演的司馬懿不僅實現從文臣到武將的轉變,也從第一部“鷹視狼顧”的壓抑隱忍迎來全面爆發,變得腹黑痴狂。不過,張永新並不認可司馬懿“黑化”的說法,“我跟吳秀波的觀點是一致的,就是拍這部戲我們不仰視也不俯視,我們平視,我們拍的就是活生生的、鮮活的司馬懿”。

  在拍司馬懿的時候不俯視,拍諸葛亮也沒有仰視。對於諸葛亮這位在《虎嘯龍吟》中新登場的歷史人物,張永新花了不少心血。“對於諸葛亮的評價,魯迅先生有一句名言‘狀諸葛之智近乎妖’。所以我們做這個劇的時候,包括跟王洛勇老師交流的時候,我們一再強調要把諸葛亮拍成人,他的人格偉大在於平時,而不在於神話氣質,所以我們拍諸葛亮的時候會有意識地強調一些細節,比如說在《空城計》裡他也會汗流浹背,會緊張。”張永新說。

  正如張永新所言,“平視”這個原則是涵蓋劇中所有人物的,甚至對一些傳統意義上的反派人物,《虎嘯龍吟》都盡量給出了一種人性化解讀:“在這個戲裡,我們不做主觀判斷誰對誰錯、誰是誰非,用一種描摹真實人的角度,把這些鮮活的生命呈現在觀眾面前,我覺得從電視劇的角度來說,這樣做就夠了。”

  歷史真實

  既然是歷史劇,免不了要涉及史實與虛構之間的關系。對此,張永新認為,歷史劇的把握其實是相當有難度的,想要在採用史實的基礎上把握平衡並不容易。“在如何處理戲劇性和真實歷史的關系時,我們所秉持的基本原則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在歷史節點上我們不敢胡說八道,一定會按照歷史記錄表達,但是在具體戲劇情境裡,我們會選擇具體的表達方式。”張永新舉例說,比如說正史中司馬懿不隻兩位夫人,但是劇中隻選擇了他跟張夫人和柏夫人之間的關系,作為戲劇性建構和濃縮。

  雖然導演的作品涉獵多種風格和類型,但是張永新對歷史劇還是有一定的偏愛。在他看來,歷史劇非常有魅力,“在歷史劇裡,可以做出我們的情懷,能夠做出我們的情趣,甚至能夠做出我們的思辨”。

  張永新說,知古而見今,所有歷史都是當代史,做歷史劇的時候,其實是借劇中人物來做現代化的表達,更多的是關注人物內心成長的過程。

  對於歷史劇的評價標准,張永新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認為一部好的歷史劇一定要和當下產生共鳴,所謂的共鳴背后是能夠直指當下的人心,我們從一部戲裡能夠看到什麼,能夠學到什麼,或者我們在看一部戲的時候,是否會停下來仔細審視一下自我。”

  細節考究

  為了呈現高質量影像,該劇制作歷時很久,包括劇本創作、人物選擇、拍攝、后期制作等,都花費了很大心血。

  令張永新記憶猶新的是,在拍“諸葛亮卒於五丈原”的戲份時,導演組把所有演員集中在一起,講述諸葛亮對於中國人的意義,此外,他們還增加了一個細節:諸葛亮腳背腫了。“這是老人生重病的狀態。那場戲,連群眾演員都熱淚盈眶。戲拍完后,現場的人久久不願散去。”張永新說,“我記得那天外面在下雨,我們拍的是夜戲,雨水打到帳篷上,那一刻很安靜。我們盡最大努力,算是對諸葛亮最高的禮贊吧。”

  在張永新看來,所有的心血都是值得的。“聽著這麼美妙的音樂響起,看著一幀一幀畫面,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樣。”張永新說,“可能我這個感受比較特殊,因為從開機到結束乃至后期,每天陪伴我的就是這些畫面,我不敢說對這些畫面如數家珍,但是幾乎可以背下來。所以再看到它的時候我特別忐忑,特別渴望我們用盡心血做的一部作品能夠得到觀眾的認可,得到觀眾朋友的喜歡就是我們最大的收獲。”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