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崢嶸歲月八十載,歷經風雨寫輝煌 ——

從新華日報報史館看“新華樹”成長的光輝歷程

2018年01月11日09:06 | 來源:新華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崢嶸歲月八十載,歷經風雨寫輝煌 —— 從新華日報報史館看“新華樹”成長的光輝歷程

  新華日報社原副總編輯張曉東的第二十六屆奧運會身份卡、採訪証

  新華日報報史館內陳列的鉛字排版工具

  2018年1月11日,新華日報迎來八十歲華誕。

  這一天,位於南京河西新華報業傳媒廣場33樓的新華日報報史陳列館,建成開放。

  崢嶸歲月八十載,歷經風雨寫輝煌。走進報史館,那一個個歷史的瞬間,那一段段精彩的文字,記錄著新華日報走過的光輝歷程。

  鉛與火,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燈塔

  南京江東中路369號,新華報業傳媒廣場1號樓,走進33樓新華日報報史陳列館序廳,“新華日報”這四個金燦燦的大字映入眼帘,它是毛澤東同志1964年親自為新華日報書寫。

  82歲的新華日報老報童王強拄著拐杖,穿過仿造重慶時期新華日報民生路營業廳舊址門頭建造的拱門,一一歷數黑白照片上那些熟悉的人名,仿佛又回到烽火連天的抗戰年代。

  作為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張全國性政治機關報,新華日報在南京籌備,在武漢問世,后轉入重慶出版。1938年1月11日的創刊號,一版頭條發刊詞道出宗旨:本報願在爭取民族生存獨立的偉大的戰斗中作一個鼓勵前進的號角……

  戰火紛飛中,新華日報不斷發聲,傳遞出勝利的希望。新華日報的那些經典名篇,穿越風雲變幻,熠熠光輝不減。毛澤東說,新華日報是八路軍、新四軍以外的“另一方面軍”。1949年,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毛澤東和黨中央決定,在南京重新出版新華日報。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三次為新華日報題寫報名,1964年7月29日第三次題寫報頭,並於當年10月1日起一直沿用至今。

  1952年,南京市、蘇北行政區和蘇南行政區合並成立江蘇省,新華日報、蘇北日報和蘇南日報也隨之合並,正式成為江蘇省委機關報,仍然使用《新華日報》報名。報史館牆上,1952年11月1日出版的《新華日報》特別引人注目。正是從這一天起,新華日報作為江蘇省委機關報正式出版。

  “賣報賣報,新華日報!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大西南!”一張張泛黃的舊報紙也勾起王強的回憶。在報史陳列館一角,老人停下腳步,提出一個請求:“請幫我和這台老鉛字排版機合個影吧!”作為新華日報印刷廠排字車間的老工人,王強見証了幾十年來,報紙印刷技術的更新迭代和巨大變遷。那時,印刷技術落后,排字、拼版、打樣,全是手工操作。老人清楚記得,當年每天晚上7點上班,左手托著手盤,手指夾著稿件,右手從字架上數不清的小格子裡撿字,一站一個通宵。遇到重大新聞事件,排字時間更長,走出廠門時,太陽早就升得老高了。在那個鉛與火的時代,正是工人一個個手動排字,才讓報紙每天與讀者見面。1989年,新華日報正式告別“鉛與火”,使用現代化的印刷技術。

  新中國成立后,新華日報根植江蘇,見証時代滄桑,一路探索,勇立潮頭。

  光與電,從一張報到一個集團

  1989年元旦,讓新華人久久銘記!

  1988年底,3台來自德國的高速輪轉膠印機,在報社新建成的1.5萬平方米印刷(綜合)大樓安裝妥當。1989年元旦,報社歷史上第一批彩報誕生,宣告新華日報的印刷從此告別“鉛與火”,跨入“光與電”的新時代。

  新華日報社老社長金靖中回憶,1983年他到香港文匯報、深圳特區報參觀之后,就決心革新印刷技術。次年,省委同意報社更新改造印刷廠,進口先進的膠印設備。印報紙,再也不用鑄鉛字了。1989年起,在華東九報印刷質量友誼競賽中,新華日報連續9年獲第一。

  此后,一個又一個新技術不斷引進和運用。1998年1月起新華日報實現全面彩色印刷﹔2003年報社建起全新印刷基地。

  在“光與電”的技術支撐下,新華日報不斷推進新聞改革,提高辦報質量。1993年1月1日,新華日報擴版為對開8版,結束了1952年以來對開4版的歷史。1995年、1999年,新華日報先后實施改版。

  報史館內,報社員工的工作証、記者外出採訪的介紹信等資料,無聲地訴說著新華人奮進的歷程。記者的眼睛被第二十六屆奧運會身份卡、採訪証吸引。它們的主人,是不久前從新華日報社副總編崗位上退休的張曉東。回憶1996年赴亞特蘭大奧運會採訪的經歷,張曉東的話語裡滿是“新華人”的自豪感:“國家體委首次為地方媒體提供採訪奧運會的機會,但名額有限。如何分配?選擇標准有兩條:必須是有影響力的省級媒體﹔所在省份有運動員參賽。”時任新華日報科教衛處副處長的張曉東,成為新中國成立后首位採訪奧運會的江蘇記者。

  報史館內,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社會新聞部負責人宋金萍在一張放大的報紙展板前駐足,2001年9月29日《新華日報》頭版頭條《我省四大省屬文化集團正式成立》文章,勾起她的回憶。“當時,丹桂飄香,正是收獲季節,也是我們報社邁向新征程的一個裡程碑!作為記錄者,我感到很自豪!”是啊,這樣的歷史時刻,怎能忘懷!2001年9月28日,新華日報報業集團成立,時任江蘇省委書記回良玉、省長季允石為集團揭牌。踏著新世紀的浪潮,新華日報邁上新征程,吸納整合一批報紙雜志,建起網站群,2003年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

  集團成立后,新華日報更加注重提高新聞報道質量和水平,先后於2002年、2007年進行重大改版。2007年改版所形成的“高度、貼近、開放”辦報理念,一直延續至今。

  報史館內,反映“記者聯系點”制度的文章吸引著人們的眼睛,新華日報創設這一制度,為的是讓記者們更好地“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記者任鬆筠與普通居民、社區工作者、身患癌症的交警對話后,寫出不少鮮活可讀的文章。2012年,他在參加省委宣傳部組織的省內巡講時動情地說:“新聞工作者隻有著眼基層、扎根基層、服務基層,才能有更大的作為。”

  進入新時代,新華日報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新華日報社總編輯、黨委副書記雙傳學說, 2017年是新華日報“精品生產年”。報社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新聞宣傳有高度、有亮度。圍繞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總書記到江蘇視察、省委全會、國家公祭、江蘇發展大會、大院大所對接會、蘇北發展座談會、1+3功能區建設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會議、重大活動主動設置議題,推出了一個個專題報道、系列評論,得到省委領導和王燕文部長的充分肯定。

  “內參專報有亮點。”雙傳學說,報紙努力做好省委的眼睛,鼓勵記者深入基層一線察實情、反映實情, 去年14期內參有13期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的批示,極大增強了報社的權威性影響力。《思想周刊》創辦一年來,成為傳播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重要陣地、領導干部交流實踐經驗的重要平台、推動新型智庫建設的重要載體,作為重大理論創新成果入選全國“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人文周刊》創刊以來,也是好評如潮。

  作為江蘇省委機關報,新華日報改革、創新、開拓,始終堅守職責。秉承“高度、貼近、開放”的理念,堅持政治家辦報不動搖,堅定不移地做時代變革的記錄者、社會發展的推動者、思想進步的引領者。

  數與網,創新探索贏得未來

  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深改組第四次會議上提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著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新型媒體集團”。媒體融合上升為全黨工作重點。

  合著時代節拍,歷經80年滄桑的新華日報,一路創新向前。

  從2014年開始,集團融合在探索中發力,在盛會中亮相。從2014年開始,集團整合所屬各類媒體,統一記者身份、統一指揮調度、統一發稿平台,打造由報紙、網絡、移動客戶端等多種傳播形態組成的全媒體矩陣。集團對重大主題進行創新報道,受到中宣部、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文字記者從幕后陸續走到台前。“傳統文字記者走到台前擔綱主持人也有自身優勢:對長期研究領域與對象的稔熟、對話題思考的掌控力,也許是變身全媒體記者的內在底氣。”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全媒體國際傳播部負責人沈崢嶸曾多次擔任視頻欄目主持人。

  探索贏得未來。2014年底,集團在國內省報中較早建成“中央信息廚房”系統平台並投入運行,並獲得第七屆“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5年7月31日,集團媒體融合創新實驗區成立﹔2015年11月17日,移動客戶端“交匯點”一代產品綻放在江蘇互聯網大會上﹔2017年,“交匯點”實現迭代升級,下載量突破1000萬。

  2018年1月11日,新華日報80華誕當天,投入近億元的全媒體指揮中心正式啟動建設。新華日報社社長、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周躍敏介紹,指揮中心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從項目立項到正式批復,隻用兩個多月時間。全媒體指揮中心將與升級版中央信息廚房一起,成為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深度融合重要支撐平台。與此同時,集團組建黨委領導下的“1+9”內容生產架構體系,將新華日報、中江網、交匯點客戶端和相關微媒體徹底打通,實行四端融合、一體運作。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報網端微一體化新生態漸漸打磨成型。

  集團媒體融合探索之路越走越寬。周躍敏表示,接下來,新華日報、揚子晚報及集團其它媒體再進行大整合、大融合,努力建設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現代傳媒集團。

  報史陳列館互動區正中,挺立著一棵“樹”,名為“新華樹”,由12塊電子屏構成。回望80年,從“鉛與火”,到“光與電”,再到“數與網”,這是一張報紙的蝶變,更是一種理想的升華。如今,走在媒體融合前沿的新華報業傳媒集團集納了全媒體矩陣、大數據、雲平台等新的時代元素,正如這棵茁壯成長的“新華樹”,點亮報業發展的未來。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