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三偽"文章攪亂自媒體 信息服務平台應該去偽存真

2018年01月11日07:28 | 來源:法制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三偽”文章攪亂自媒體平台

調查動機

隨著自媒體快速發展,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各類平台發布信息,也可以通過這些平台接收信息,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信息、知識的傳播。然而,在自媒體提供的海量信息中,有多少是“真金白銀”?

“現在這個世界究竟怎麼了,好像什麼東西都能摻假或直接造假。”李文看著手機App上自動彈出的信息內容皺了皺眉頭。

李文是南開大學歷史系的大三學生。為了尋找論文的寫作靈感,她經常瀏覽一些資訊客戶端的歷史欄目文章。看著看著,李文發現,一些所謂的歷史文章、科普文章實在是“不靠譜”。

偽歷史

最近,李文在一款資訊客戶端上找到一篇文章,名為《孝庄為什麼下嫁攝政王多爾袞》。

看到標題時,李文就有些懷疑,“這個問題在史學界存在爭議,實際上正史並沒有相關記錄”。

點開這篇文章后,李文發現,作者實際上列出了史學界的各種觀點和論証,內容還算比較中肯,但依靠“標題黨”來吸引人閱讀的作法,讓她非常反感。

“大眾史學和歷史研究相對,偽歷史最容易出現在大眾史學中。”李文向記者解釋說,“絕大多數的大眾史學以盈利或吸引人們關注為目標,看中的只是流量。”

除了“標題黨”盛行問題,記者發現,在網絡平台客戶端上發布歷史類文章的部分作者,常常以科普者或者歷史揭秘者的身份自居,然后以罕見的“史實”內容或顛覆性的觀點貫穿其中,但這些論點論據多來源於站不住腳的民間傳說。

“比如說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這個片段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是相當重要的片段,但是在正史《三國志》裡並沒有記載。也正因為如此,這個故事在史學界存在很大爭議。”南開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楊雪霏告訴記者,“很多客戶端上的作者並沒有把論據來源說清楚,也沒有把目前學界所有觀點列出來,我們看到的只是作者自己講述的歷史。”

“對於歷史這樣比較專業的領域,普通讀者很難分辨信息真偽。因此,一般公眾在初次接觸到這些信息時,可能並不認為它是虛假的,而是當作事實,然后進行傳播。”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博士研究生邵全紅說。

“為了賺取瀏覽量,一部分作者顛覆傳統觀點,發表質疑革命先烈的抹黑文章,大部分讀者可以分辨真偽,但不少讀者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認為說的人多了就一定是真的。這就是有害的偽歷史。”楊雪霏說。

在一款資訊客戶端上,有網友在一篇歷史類文章下方評論說,“很多文章明顯就是把野史當正史,把爭議當結論來說。對此,部分不明真相的讀者很容易產生誤讀”。

偽科學

除了偽歷史,網絡平台上的另一毒瘤是偽科學文章。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飲食安全,地溝油便是大家一直關注的問題。正是基於公眾的心理,網絡平台上流傳著大量號稱能鑒別地溝油的方法,比如大蒜鑒定法、冷藏鑒定法等。

經過烹飪后能讓大蒜變紅、冷藏后出現白色泡沫的油是否就是地溝油?在詳細了解相應檢測操作流程后,記者去超市購買了食材進行測試。記者將大約半斤富含油脂的新鮮豬肉切成塊,放在干淨的鍋裡。經過大約10分鐘的持續加熱后,記者把瀝好的油盛好放至常溫,繼而再放進冰箱冷卻。隨后,記者將准備好的去皮大蒜放進鍋裡和豬油渣一起來回多次翻炒。不到4分鐘,這些大蒜表面逐漸變黃或變紅。同時,兩個半小時后,記者發現之前放在冰箱裡的油表面出現了泡沫狀的白色凝結物。

很明顯,網上流傳較廣的兩種檢測地溝油方法都不可信,既可能冤枉質量合格的油,也可能放過品質低劣的油。

“這些貌似科學的方法根本就不靠譜。”北京市朝陽區圓通快遞員王雷亭說。

偽常識

除了以上兩種偽知識外,常見的偽常識則讓人哭笑不得。

“洗澡先洗頭會導致腦溢血”的說法由來已久,每次都會受到廣泛關注。按這個說法,人的血管壁非常脆弱,在熱脹冷縮的作用下容易爆裂。在洗澡時如果先洗頭,則可能會導致人身體的血液迅速聚集到頭部的血管中,最終形成淤積。

“這種說法有點讓人啼笑皆非,非專業人士就能直接看穿其中的破綻和荒謬之處。洗澡時不幸身亡的事件的確存在,但這不能全怪不講究洗澡順序啊。”在北京市朝陽區建國路20號院永和超市當理貨員的李峰說,“如果真像說的那樣危險,其實不管身體的哪個部位先觸水,在熱脹冷縮的作用下都會導致血液流通不暢,那憑什麼就不能先洗頭呢?”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洗澡誘發腦卒中的原因並不是大腦血管受熱膨脹,而是因為洗熱水澡時體溫升高、心率加快、用力過猛引起的血壓變化,有可能誘發腦溢血。因此,真相是,洗澡引起腦溢血的原因是溫差的變化,而不是大腦血管受熱膨脹。(記者 韓丹東 實習生 潘曉飛)

去偽存真信息服務平台需擔起責任

對話人

陝西省西安市社會科學院歷史文化所所長 周 榮

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法律系副主任 鄭 寧

《法制日報》記者 韓丹東

《法制日報》實習生 潘曉飛

記者:隨著自媒體的發展,每個人都可以在信息服務平台上發布信息或文章。然而,我們調查發現,一些信息服務平台上的文章有不少都經不起推敲,比如涉及歷史、科普等內容的,有的還是徹頭徹尾的謠言。

周榮:隨著信息技術的興起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對知識的需求逐漸轉移到了手機客戶端,大量App出現。這些App運營商不再單單滿足於提供信息資源整合功能,逐漸開始拓展提供原創內容的業務。他們希望通過提供更豐富的內容來提高客戶的黏度,帶來更多的收入。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App一方面與其他網站合作,搬運有關文章﹔另一方面,一些App通過與一些作家或者相關人士簽訂排他協議,達到壟斷資源、人才和提供服務的目的。隨著網絡文章提供者的簽約,客戶端內容的提供者由專門部門轉變成個人。由於簽約者的水平參差不齊,其背后有著不同的利益和需求考量,對一件事總是存在主觀上的偏差,運營管理上又缺少專業人士的篩選和識別,難免出現這種泥沙俱下的情況。

記者:在網絡平台上,這些偽歷史、偽科學、偽常識信息泥沙俱下的現狀,將會產生哪些影響?

周榮:隨著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一般讀者都難以了解到專業學科更深入的內容。如果文章中涉及到錯誤的認識和知識,普通群眾又難以識別,那麼由此造成的影響是很大的。

一些有害的、內容不正確、不符合歷史本來面目的謠言和傳說如果被誤認為是真實發生的歷史和真實的科學知識,那麼就會造成普通群眾認識上的混亂,甚至影響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指導其作出不正確的選擇。

鄭寧:這將誤導公眾,特別是未成年人。謠言會加劇社會矛盾,使得信息更加不對稱。

記者:其實,對於出現在網絡上的偽歷史、偽科學、偽常識文章,相關部門一直在治理,同時發布辟謠信息。從實際情況看,謠言的確少了很多,但類似偽歷史等文章依然大量存在。對於此類現象,應如何進一步規范?

周榮:讀者選擇在一些客戶端瀏覽文章,代表他們對這些客戶端的信任。因此內容提供者和管理者更應該加強引導和管理,不能因為只是平台的發布者就不對發布內容進行管理和負責。發布內容的不科學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信息類客戶端可以引入內容自查自糾的機制,對於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的基礎知識要加強篩選和評估。建立良好的全面的專家審核隊伍,同時要建立起及時有效的反應機制,針對用戶提出的異議,專家隊伍要及時展開研究,對於嚴重歪曲事實真相的文章要及時刪除,以消除不良影響。

鄭寧:抵制偽歷史、偽科學和偽常識等虛假信息,監管部門應當運用大數據實時監控,加強失信懲戒機制建設﹔要健全社會監督投訴和舉報制度。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