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絡媒體走轉改】百年僑情傳承 汕頭以僑為“橋”打造海上絲路重要門戶

劉維靖
2018年01月18日14:58 | 來源:國際在線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媒體走轉改】百年僑情傳承 汕頭以僑為“橋”打造海上絲路重要門戶

  潮汕是中國著名的僑鄉,近代時期,潮汕人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在海外謀生的潮人約1000多萬人,與潮汕本土人口相當,素有“海內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之譽。可以說,沒有華僑的海外奮斗史,就沒有今天的潮汕。

  1月16日,記者跟隨由中央網信辦主辦、廣東省委網信辦承辦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廣東站)活動一行參觀了汕頭僑批文物館和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感受僑鄉發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僑批起源於親情 記錄華僑海外奮斗史

  座落於汕頭市區的僑批文物館是國內外創辦最早、規模最大、藏量最多、研究深入、成果顯著的集收藏、展示、研討於一身的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

  何為僑批?

  汕頭僑批文物館展出的早期僑批。 攝影:劉維靖

  閩南人讀“信”為“批”,僑批是早期“下南洋”謀生的海外潮人寄回國內的、家書和匯款憑証合一的特殊信件。

  當時,海外潮汕人希望將歷盡艱辛賺來的血汗錢寄回家鄉,贍養親人,在海內外金融、郵政機構尚未建立或極不完善的情況下,隻能經由“水客”、“客頭”和一些民間僑批館來遞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僑批”。

  據僑批文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初到南洋的潮汕僑民,往往隻能從事一些最艱苦的工作,例如裝卸工、礦工、船夫等等,這些僑民中男性佔了絕大部分,女性雖有但少之又少。由於心系家鄉,有些僑民剛到國外還沒有賺到錢的時候,甚至會先借兩銀元寄個平安批回家。

  一封女性所寫的僑批,十分珍貴。 攝影:劉維靖

  一封薄薄的僑批,流淌著炙熱的鄉情,一頭連接著天涯羈旅的海外赤子,一頭連接著的是翹首以盼的故土親朋。

  潮汕僑民不忘故鄉 “僑批精神”延續至今

  隨著潮汕僑民在海外的辛苦打拼,他們通過僑批寄回家的錢從幾塊銀元,增長到幾十塊,甚至還有幾百塊。

  僑批文物館館長林慶熙介紹到,僑批最初只是維系海外僑民和故鄉親人的紐帶,但是隨著僑民在海外逐漸站穩腳跟,他們開始通過僑批支持家鄉的建設,興業、做慈善、辦學。而且在國家關鍵的時刻,這些僑民也會通過僑批支援國家的建設。

  汕頭僑批文物館館長林慶熙向記者介紹僑批歷史。 攝影:劉維靖

  由於僑批來自民間,直接產生於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僑批就成了當時歷史的真實記錄,涵蓋當時的金融、郵政、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以及民眾的生活等領域。

  2013年6月19日,“僑批檔案”申遺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這一封封承載著鄉愁和思念的紙張,留在了全世界的記憶裡。

  僑批史上最長的一封信。 攝影:劉維靖

  據林慶熙館長介紹,目前僑批文物館內收藏僑批約12.5萬件,這些僑批不單單是歷史的見証,更留下了一種永遠心系家鄉的“僑批精神”。 如今,僑批作為歷史的見証被珍藏在文物館中,但“僑批精神”一直延續至今。

  以僑為“橋” 汕頭欲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門戶

  總覽全球,除了歐洲部分,其他各大洲均有僑批的存在,這其中,來自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三個國家的僑批最多。而這三個國家,正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國家。

  來自世界各國的僑批。 攝影:劉維靖

  改革開放后,汕頭累計直接吸收的80億美元外資中,有80%以上是僑資。為更好地發揮華僑華人資源優勢,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2014年12月8日,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在汕頭正式挂牌成立。

  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模型。 攝影:劉維靖

  目前,試驗區起步區(包括東海岸新城新津片區、珠港新城、南濱片區和廣澳港區,面積約26平方公裡)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221.02億元,已投資落地建設產業項目18個,總投資額360億元,建設初見成效。

  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黃育斌介紹到,華僑華人是該試驗區的服務主體。為吸引華僑華人到此投資創業,試驗區專門建立了華僑華人創業創新服務中心,服務中心有50多個共享辦公位,還提供一系列創業優待服務。

  “包括各種續辦理,生活配套服務等方面,我們都有一套快捷服務模式,為華僑華人提供便利。” 黃育斌說。

  據悉,未來,華僑試驗區將充分發揮華僑華人資源優勢,建設粵東中心城市的重要引擎和實現汕頭振興發展的重要平台,加快推進汕頭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門戶。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