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媒體走轉改】安徽小崗村之變:從填飽肚子到鼓起腰包
人民網鳳陽1月17日電(李家林)40年前,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位農民以“托孤”的形式,冒著巨大的風險按下紅手印,將村集體土地“分田到戶”,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40年后,小崗村將分散的土地重新集中后,開始大規模流轉,目前,流轉土地面積已佔可耕地面積的60%以上,以集約型現代農業的形式經營,實現了土地經營效益的最大化。
“當年大包干,是為了吃飽肚子﹔現在流轉土地,是為了致富。”現年75歲的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說,分與合只是形式的不同,其內在追求一脈相承。
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再次走進小崗村,探究小崗村土地的分合之變,感受小崗人的致富探索。
1月15日下午,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坐在當年按紅手印的小屋裡,回憶起當年場景。
小崗之問:種田富不起來,出路在哪?
小崗村有個名為“當年農家”院落,這裡是再現“大包干”情景的重要地點。1月15日下午,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坐在當年按紅手印的小屋裡,回憶起當年場景。
“遲出工,早下工,到了隊裡磨洋工,反正記的一樣工。”40年前,小崗村處在吃大鍋飯的時期,干與不干一個樣,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嚴金昌說,由於大家出工不出力,糧食產量低下,平時喝一頓面湯、過年吃一頓餃子,都成了小崗人的奢望。
1978年,鳳陽遭受特大旱災,飢餓的陰影籠罩在小崗人頭上。嚴金昌等18戶村民決定分田單干,收成除向國家交納農業稅、向集體交納公共提留外,完全歸承包者所有,即“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嚴金昌一家分得近40畝地,沒有人再偷懶,一家老小沒日沒夜地在田地裡干活。秋收后,嚴金昌喜獲豐收。因為餓怕了,舍不得賣,稻谷、花生、紅薯堆得家裡到處都是。
包產到戶后,嚴金昌家的日子改變很快。1982年,他買了一輛小四輪和一台收割機,很快,嚴金昌就搬出了茅草房,住進了磚瓦結構的新平房。和嚴金昌一樣,多數小崗人在這幾年完成了住房的升級換代。
包產到戶數年后,小崗人遭遇了新問題。嚴金昌說,因為糧食產量的大范圍提高,賣糧越來越難,糧食價格降低,換不成“現錢”。
“大伙兒辛勤勞動了幾十年,也沒能富起來。”嚴金昌感到遺憾,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后的20多年,小崗村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土地是我們農民的命根子,但是光靠種地隻能解決了溫飽,富不起來。”
“一年越過溫飽線,20年沒過富裕坎。”直到2003年,小崗全村人均收入隻有2300元,村集體存款為零。小崗村的出路到底在哪?
小崗之變:土地流轉更劃算,還解放了勞動力
“老嚴,你種一輩子地,也沒富起來呀。”
“除了種地,我還能干啥?其他的咱也不會。”
“聽我的,咱開個農家樂。”
回憶了當年和沈浩的對話,嚴金昌感慨萬千。
2004年,來自安徽省財政廳的沈浩到小崗村任黨支部第一書記,帶領村民制定了“三步走”戰略:引進工業、發展現代農業和旅游業。
小塊土地收益有限,發展現代農業,需要集約利用土地。2006年,沈浩開會動員村民流轉一部分土地進行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很多人誤以為是要收回個人承包的土地,顧慮重重。
在許多村民猶豫觀望的時候,嚴金昌率先用行動支持沈浩,不僅把土地流轉出去,還騰出農舍發展農家樂,“金昌食府”四個字就是沈浩當年題寫的。
嚴金昌給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算了一筆賬,每畝地種上“一麥一豆”,除去化肥、農藥、農膜外,每畝地年收入不到1000元。
“有人說,不能光種糧,得種經濟作物,可一家一戶十幾畝、幾十畝弄不起來,也沒那技術。”嚴金昌說,土地流轉后,每畝土地根據地力、位置不同,把土地轉出去,每畝可獲得600到900不等的收入。“土地轉出去了,家裡的勞動力都解放了,還能干點別的。”
嚴金昌說,他和兒子、女婿一起打理“金昌食府”,一年淨收入十幾萬。因為工業企業的進駐,在“金昌食府”裡,處處可見小崗品牌的各類商品。
那麼,誰在種地呢?又如何從土地上刨金?
“企業流轉6300余畝,農戶流轉2500余畝,其中,全村有7名種糧大戶流轉農戶土地100到300畝之間。”小崗村村委會主任周群之介紹,流轉土地數字一直在動態變化。截至目前,小崗村共流轉土地8800多畝,佔全村耕地面積的60%出頭。小崗村在保証農民利益不受損失的前提下,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實現了土地經營效益的最大化。
現年55歲的程夕兵是土生土長的小崗人,共流轉、代種土地近600畝。程夕兵說,他一開始只是幫外出務工的鄰居代種,后來實踐中,發現進行機械化不僅省時省力,而且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地越種越多,越干越有勁。
2016年4月,小崗村開始實行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331”模式,即政府提供技術、資金和烘干倉儲三項服務,建立一支專業的農業經紀人隊伍,幫助農民規避自然、經營責任和市場三項風險。
“政府給我們辦理了農業商業保險,碰到自然災害可以獲得補償。村裡現在有了現代農業專業隊提供服務,農民可購買耕種、打藥、施肥、收割等各類服務,種田更有底氣了。”程夕兵說。
小崗之探:用改革的思路謀劃發展
展望未來,小崗人給自己定了“三年大提升”目標——利用三年時間全面推動小崗內生動力大提升、品牌形象大提升、產業發展大提升、民生保障大提升、組織建設大提升。
“三年大提升”如何實現?
鳳陽縣委書記徐廣友認為,要靠繼續深化改革,來推動小崗村改革再突破、振興再出發。
鳳陽地處江淮分水嶺一帶,多丘陵地。小崗村更因地勢隆起,土地高低不平而得名。想要讓土地生金,就要平整土地,進行水利建設。農戶土地流轉后經過統一平整,已成為高標准農田,原有的位置和模樣已經發生變化,如何避免未來發生糾紛?
“通過衛星測繪,進行土地確權。”小崗村村委會主任周群之說,每家每戶的測量面積都要公示,每戶的方位圖和畝數一目了然。確權之后,形成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經營權流轉的新格局,讓流出土地經營權的農民增加財產收入,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規模收益。
小崗村還通過集體資產股份權改革,讓符合條件的村民變身“股民”。小崗村三年提升辦公室主任李錦柱說,以前,村集體資產人人有份,人人都不關心,現在通過“股改”,把村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人、落實到戶,力爭實現從“戶戶包地”到“人人持股”轉變。今后資產怎麼管理,將由“股民”說了算。
小崗村還將創建5A景區,“小崗村”品牌等部分無形資產也被評估登記,並折算成3026萬元,入股小崗村創發公司,確定在小崗創發公司中佔49%的股份,所獲分紅收益主要用於小崗村民的醫療、養老保險及其他社會福利、公益事業。
“小崗人絕不會甘於落后,現在新一輪農村改革開始了,有著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的激發,小崗人一定取得新突破。”對於小崗的未來,嚴金昌信心有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