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絡媒體走轉改】汕頭:守護非遺,在傳統中尋求創新

2018年01月18日15:1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媒體走轉改】汕頭:守護非遺,在傳統中尋求創新

  潮劇演員正在表演潮劇《十八相送》。夏凡 攝

  唱腔別致的潮劇、針法反復的珠繡、精美絕倫的潮陽剪紙……1月16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廣東省委網信辦承辦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廣東站)活動採訪團走進汕頭,感受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娘知道,掩護重擔你獨立撐持﹔撫傷痕,娘心如絞老淚滴。”在老媽宮戲台,廣東潮劇團為觀眾帶來潮劇《紅軍阿姆》選段。該劇以吳南生報告文學《鬆柏長青》、潮劇《革命母親李梨英》為基礎,以李梨英的感人事跡為素材,著力表現一位朴素而堅韌的母親形象。2017年11月,該劇獲第十三屆廣東省藝術節“劇目一等獎”。

  張阿婆帶著年幼的孫子孫女來看這場演出。“我從小就是聽著潮劇長大的,這是我們的文化。”她表示,雖然現在娛樂方式多了,聽潮劇的次數少了,但還是希望孩子們能多聽聽,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像潮劇這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汕頭有13項之多。2017年6月,汕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開館,建筑面積1200多平方米,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8項。這是汕頭第一所市級的非遺展示館,其展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數量、規模在省內均居前列。

  傳承與創新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鍵。現如今,汕頭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仍然以家族為脈絡傳承。

  膠水、鐵片、絲線、尖嘴鉗,這些都是趙岱麗制作“盔頭”必不可少的工具。盡管頭發花白、戴著眼鏡,但她手上的功夫十分利落。趙岱麗的丈夫,是汕頭市級非遺項目盔頭制作技藝傳承人陳衍庭。四十多年前,她跟著丈夫入了這一行。

  盔頭。夏凡 攝

  盔頭,即傳統戲曲中劇中人物所戴的各種冠帽。在潮劇盛行的汕頭,盔頭的需求量不小,但工藝極其復雜:制作一頂花旦的盔頭,由60多塊鐵片組成,需要數十道的工序、耗時4天才能完成。“必須一道道工序做下來,沒有捷徑。”趙岱麗說,許多年輕人對此望而卻步,夫妻倆一直沒有收徒,僅靠兩個女兒將手藝傳承下去。

  國家級非遺項目大寮嵌瓷省級傳承人許少雄年幼時便跟隨爺爺學習嵌瓷技藝。經過他的一雙妙手,破碎的茶碗可以華麗“轉身”,變成精美的陶瓷拼貼工藝品。嵌瓷是以潮汕風格為主的民間建筑裝飾工藝,多用於祠堂、廟宇、民居等大型建筑物的屋頂或瓦片裝飾。

  大寮嵌瓷。夏凡 攝

  對於晚輩願不願意繼承他的衣缽,許少雄並不擔心:“我們應該讓年輕人自己選擇要走的路。如果他們以后對傳統手藝感興趣,自然會跟著學﹔不感興趣也不能強求。”

  汕頭市級非遺項目珠繡傳承人洪裕靜也認為,培養興趣對於文化遺產傳承十分重要。她一手執針線,串起盤中的彩珠,在緞面上來回翻飛,才一會兒工夫,一個人物的輪廓就形成了。她所傳承的珠繡起源於唐朝,明清時期廣泛盛行於潮汕民間。

  “針對那些對非遺技藝感興趣的年輕人,政府可以適當給予補貼。”洪裕靜認為,與其他技能不同,學習傳統技藝往往周期長、成本高、收效慢。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資助,鼓勵新鮮血液進入非遺領域。

  陳小燕展示剪紙作品。夏凡 攝

  如今,傳承傳播非遺的形式多種多樣。每逢周三,國家級非遺項目潮陽剪紙市級傳承人陳小燕就會到汕頭大學開設手工班,教學生們學習剪紙。“學生們都覺得很有意思,每次50個名額很快就會報滿。”她說。 “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學到了更多。”學生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陳小燕驚喜。她常常把學生們現代化的設計靈感和自己掌握的傳統紋樣、技法相結合,讓作品錦上添花。“過去我從沒想到,剪紙這項民間藝術可以和英文字母、卡通形象融合,學生們激發了我的靈感。”

  在《紅軍阿姆》導演盧昂看來,如今傳承傳統文化,勢必面臨保留傳統精髓與創新形式的平衡問題。“現代潮劇,既要讓老一輩看著可親可敬,也要滿足年輕人的審美需求。”他認為,在創作中,劇團著力將最有特點的潮劇元素放大,並用現代的聲光電技術對舞台進行重新包裝,讓觀眾對潮劇感興趣,想看、愛看。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