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人民日報新聞研究網>>媒界縱橫>>傳媒熱點

以腳底的泥土、紙面的溫度記錄新時代精彩故事

———《文匯報》創刊80周年座談會側記

顧一瓊
2018年01月19日16:49 | 來源:文匯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以腳底的泥土、紙面的溫度記錄新時代精彩故事 ———《文匯報》創刊80周年座談會側記

她是一張見証歷史、飽經風雨的報紙,是一張有氣節、有卓見的報紙,更是一張承載讀者厚望、傳遞人文關懷的報紙。

昨天下午,參加 《文匯報》 創刊80周年座談會的各界人士齊聚一堂,回望過往,共話未來。與會者一致認為,《文匯報》 從誕生之日起,就與光明和正義,與黨和人民,與知識和品格,須臾不曾分離。人貴有品,報貴有格。進入新時代,《文匯報》 要緊緊圍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彰顯人文特色,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行,“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用行走淬煉思考,用品格熔鑄歲月,心無旁騖再出發,以腳底的泥土、紙面的溫度來細膩描摹新時代的動人側影。

在《文匯報》迎來創刊80周年之際,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和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分別發來了賀信。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表示,希望《文匯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聞輿論思想,牢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職責使命,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四向四做”,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時代放歌、為人民抒寫,在新征程中取得更大成績。

上海市新聞工作者協會表示,《文匯報》創刊80周年,是上海新聞界一大盛事,也是上海文化金名片的一抹亮色。願《文匯報》在新的傳播格局下對標卓越,銳意創新,奮發有為,繼往開來,再創輝煌。

以信任和情感壘起“金字招牌”

1938年1月25日,一批抗日愛國知識分子在上海福州路436號創辦了 《文匯報》。“孤島”時期的上海,她如寒冬中一團火焰,照亮了黑暗的夜。《文匯報》 創始人嚴寶禮的后人任持平在發言中追溯了 《文匯報》 自創刊以來的篳路藍縷。他說,當年 《文匯報》 出現在街頭,傳遞國內時局動態,發出民族的吶喊,如同報曉的雄雞,短短幾天發行量攀升到十幾萬份,更吸引了眾多進步人士加入。嚴寶禮在 《發刊辭》 中提出辦報思想:主持言論公正﹔樹立高尚報格﹔有獨特之消息﹔無外來之阻擾。而這正是 《文匯報》 的立身之本,更是含金量所在。金字招牌背后,實則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陳國強聲情並茂地講述了他與《文匯報》的點滴情緣。他說,報社幾代記者編輯辛勤耕耘,《文匯報》 記錄下大量反映社會發展的最新動態與深度觀察,發表了大量獨樹一幟、擲地有聲的獨家報道,緊密地聯系著全國、全市廣大教育、科技、醫藥衛生工作者,從一線教師到名家大師,都對《文匯報》產生了深厚感情,他們一有改革創新或科研進展,就會主動聯系《文匯報》,“這就是幾十年累積下來的信任和感情”。他寄語《文匯報》繼續保持專業性、權威性,成為主流媒體中的一面旗幟,記錄更多一線的精彩故事,激勵知識分子奮勇向前,書寫新時代華章。

以品格和自信刻下厚重印記

無數前輩把走過千山萬水、訪過千家萬戶、寫盡千言萬語,當作事業的詩和遠方。當這種情懷自內心流至筆端,一篇篇報道匯成一個個版面,《文匯報》 才得以樹立起自己的品格和聲譽。

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教授楊燕迪與 《文匯報》 結下“筆緣”,今年剛好20年。他說 《文匯報》 不僅為其個人的音樂思考和評論寫作提供了特別的“窗口”,也為上海的音樂文化事業發展鋪設了“紅地毯”,音樂的文化身份得以進一步彰顯,音樂的人文屬性也得到更廣泛的認同。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谷好好說,《文匯報》 不僅記錄了很多藝術家職業生涯的點滴進步,更見証了傳統文化的發展歷程,“從這份報紙裡,廣大文藝工作者讀到了一個國家的思考、一個民族的人文氣質,聽到了藝術家的心聲。這種與眾不同的氣質,正是 《文匯報》有別於其他媒體的獨特標簽,也凝聚成強大的吸引力,緊密團結廣大藝術家和知識分子為國分憂,奮發向上”。

在黨和國家的關懷支持下,優秀傳統文化正迎來傳承弘揚的明媚春天,而 《文匯報》 始終沖在第一線,記錄下許許多多的感人瞬間,為傳播傳統文化、弘揚文化自信作出了卓越貢獻。谷好好祝願 《文匯報》 越辦越精彩,超越時間的考驗,成為這個時代不可磨滅的印記。

以傳承和創新不負時代重托

作為 《文匯報》 的忠實讀者,市政協委員鳳懋倫說,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80歲的 《文匯報》 永葆初心再出發。一方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更好地體現黨性、人民性和創新性,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處理好內容與形式的關系﹔處理好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關系,在做好傳統媒體基礎上,在新媒體領域領風氣之先﹔處理好發展與提高的關系,提高整個採編隊伍的思想水平和業務能力。

《文匯報》 首席記者、青年記者代表單穎文與在座者分享了融媒體時代“小伙伴”們的一天:清晨,負責新聞內容生產的小伙伴早早上線,將鮮活的新聞素材和圖片第一時間送至后台處理,后台編輯熟練地“精加工”后迅速投放至“文匯”App,確保讀者一睜眼就能獲知當天的最新消息。她說,融媒體時代賦予媒體工作者新的使命﹔這不僅是技術的融合,更是團隊的融合。年輕的文匯報人將不忘初心,努力把自己鍛造成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一代,不負前輩信任,不負時代重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文匯報》 從福州路走到圓明園路149號、虎丘路50號,再到威海路755號,地址的遷徙伴隨著時代的深刻變革。當前,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新聞傳播從未像今天這樣成為最具挑戰、也最富創造性的事業之一。

座談會現場,文匯報社融媒體平台正式啟動。融媒體時代,文匯報同仁將依然葆有報人的初心,葆有人文情懷,更重要的是葆有對黨的新聞事業的堅定信念。傳承八十年文脈,新時代砥礪前行,展望未來,作為黨的新聞輿論陣地的 《文匯報》,“百年恰是風華正茂”。

(責編:薛貴峰、榮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