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專家剖析造謠者心理:屬表演型人格特點 找存在感

鄔林樺
2018年01月19日07:31 | 來源:解放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心理學專家剖析這類造謠者心理 屬表演型人格特點 找存在感和價值感

  “在網絡發達、信息爆炸的時代,人人都能發布‘新聞’,個體更需要尋找自己的存在感和價值感。”心理咨詢師茅建東認為,造謠的人往往屬於現實生活中比較平凡,在生活、工作中沒有突出表現,得不到他人的肯定和夸贊,想通過制造不實消息等方式引起他人關注,重新支撐自我形象,肯定自我價值。

  表演型人格的兩種生存狀態

  茅建東認為,微信群是相對封閉的網絡空間,網民置身於相近的看法中,更容易強化原有觀點。“持有相近觀點的網友更傾向於有選擇地接觸那些能夠加強自己本來信念的訊息,拒絕與自己固有觀點相抵觸的訊息,一些人可能對老人有偏見,看到說老人不好的消息更樂於傳播。”

  “像江某這樣瞎編一個‘繪聲繪色’的故事,不是出於商業或其他明確目的的,純粹為了吸引他人關注,炫耀自己知道的比別人多,以獲得他人的欣賞,這是表演型人格的特點。”兒童青少年心理咨詢專家陳默表示,這種心理傾向嚴重的話,會形成病理性人格障礙症,對來自他人的認可極度需要,一般在青年期就會形成,受生存環境的影響很大。

  陳默說,表演型人格的產生主要受兩種極端生存狀態影響。一種是從小到大都被當作中心人物,“家裡獨生子女,全家人圍著他一個轉,在學校也得到老師同學一致贊賞的,在生活中離不開別人的欣賞。這類人的自我價值就是被欣賞,習慣性地產生了表演型人格。”另一種則是成長中受到的關注不夠,被兄弟姐妹的光環籠罩的人,“比如一對姐妹,姐姐被贊揚的多,妹妹心理就會不平衡,想要吸引關注,得到認可,也會產生表演型人格的傾向。”

  從眾心理會為謠言提供溫床

  對於不辨真假轉發謠言的人,茅建東認為,這主要歸因於獵奇心理和從眾心理的外化投射。“個體的知識儲備和經驗難以應對復雜的社會生活,越是不確定,就越會依賴別人。在焦慮普遍存在的情況下,人們通常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而是更多地去觀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觀點,這就為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溫床。”

  網絡世界中,公眾作為普通看客,常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自己的判斷、認識上也會慢慢表現出符合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看到別人轉了一則不明真假的訊息也跟著轉,認為法不責眾,更容易表現出有違社會規則的態度。”茅建東說。

  如何及時制止謠言傳播?一些法律界人士認為,在網絡高度發達的時代,要求公眾自己去辨別信息真偽難度很大,尤其是突發事件,公眾急於想要了解事件真相及其進展,但又無法掌握一手材料、缺少專業判斷能力。因此,辟謠還需要政府部門和相關平台的共同努力。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