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12期

“一帶一路”戰略下民族文化的傳播路徑研究

常凌翀
2018年01月19日10:02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一帶一路”戰略下,積極推動中文化走出去,作為對外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文化品牌正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國際表達,精心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成為中華文化走出去的戰略要求。深入挖掘文化內涵,不斷創新傳播方式,在品牌塑造過程中嵌入中國文化的獨特元素,提升文化品牌的潛在價值,已逐漸成為夯實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一帶一路﹔文化品牌塑造﹔傳播路徑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2-0015-02

中華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和“脈”。作為一種“軟實力”, 文化逐漸成為世界各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方面和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黨的十七大首次鄭重提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化理念,十八大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著力“建設文化強國”,隨著文化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十九大將“堅定文化自信”作為新時期國家文化戰略的助推劑,充分顯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厚積澱和強大的感召力,習近平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無疑將文化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了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文化繁榮發展。“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下,在國際上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闡釋中國特色都是先從中國文化開始。

我們堅定的文化自信筑牢了“四個自信”的堅實基礎,成為開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思想的偉大力量。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涵,繼承創新中華文化的人文精神,努力展現中華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時代風採,都深刻地証明了我們選擇的道路、實施的制度、形成的理論都源於我們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和國家對自身所稟賦的文化價值的積極肯定和忠實踐行,以及對文化生命力的守正創新。文運相牽國運,文脈相連國脈。顯然,文化自信已經成為國家文化傳播戰略的重要源動力。

一、精心打造中華民族的文化品牌成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戰略要求

近年來,隨著中華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品牌不斷加大“走出去”步伐,由文化自信形成的文化品牌價值贏來國際廣泛贊譽,國家文化軟實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在國際舞台上,富含中國元素的中國故事博得八方喝彩,彰顯人文精神的文化品牌屢獲國際大獎,中華文化正成為中國邁向世界的形象代言人,也正為中華復興夢的實現提供強大的源動力。“一帶一路”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傳播實踐,正是我國現階段進行文化傳播、彰顯文化感召力的有效載體,不僅擴大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還進一步增強了我們在跨文化傳播戰略中的話語權和權威性1。在新媒體傳播的語境下,世界互聯網大會、博鰲論壇、G20峰會、APEC會議、孔子學院等傳播平台的形成和系列文化品牌的塑造正在成為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提高國際話語權,增強文化軟實力的內在要求和重要途徑。京劇《貴妃醉酒》在美國上演、《舌尖上的中國》在東南亞熱播等一系列成功典范深刻証明中國文化產品輸出已成為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必然要求和外在體現。要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就必須開展形式多樣、渠道多元、層次鮮明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主動與世界溝通,提高對話質量,在相互借鑒中增強文化自信,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要使中華文化真正走出去,不但需要極具思想內涵的文化精品,還必須借助全媒體的傳播平台,採取多元化的傳播策略。有了品質和載體保証,才能真正產生超高的文化附加值,形成巨大的國際影響力,才能使中國文化不僅傳播到沿線國家各族人民中去,還要走向更廣闊的國際舞台,我們要在推進實踐創造的進程中深度挖掘文化資源,不斷凝練文化內涵,利用創意帶動文化創新,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傳承與發展進步2。因此,民族文化的品牌塑造及其傳播策略已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核心途徑和重要支撐。

二、民族文化的品牌塑造與傳播路徑

民族文化的品牌塑造及傳播是世界了解我國的重要窗口,隨著我國國際傳播體系的建構與文化軟實力的日益提升,我們亟須融匯更多的中國元素構建良好的中國形象,以凸顯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民族的更是世界的,隻有彰顯中國元素的民族文化品牌才能在國際市場贏得一席之地。

1.挖掘文化內涵,提升民族文化的品牌價值。在當今世界經濟文化一體背景下,中國倡議“一帶一路”的願景恰逢其時,這是中國提供智慧給世界解決全球化難題的“中國方案”,而這個方案深深根植於中華文化3。根據以往的歷史經驗,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廣大民眾的熱情參與和積極支持,推進“一帶一路”更是需要強大的民意基礎,要讓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真正擁有獲得感、幸福感,努力實現“民心相通”。正所謂“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我國各族人民隻有在十分熱愛自己的民族,充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內涵,堅守本民族的文化傳統,高度認同本民族文化根脈的前提下,才能自覺加強自身素養的養成,凝聚民心、匯聚民智,不斷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和良好人文精神贏得他國人民的尊重和認同,進而增強沿線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民眾對中華文化的普遍認知。因此,開啟新的絲綢之路進行絲路文化的跨國傳播時,我國民眾要大力弘揚睦鄰友好的合作精神,以寬容仁愛的心態充分尊重其他國家的文化差異,理性看待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交融性。以大國姿態成就大國風范,以大國思維展現大國形象,端正態度,勇於擔當,建立平等的交流平台和對話機制,樹立自我尊重的信念,真正融入到世界發展的新格局中,切實擔負起文化大國的使命。國土有界,文化無疆。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重要的文化標識,民族文化品牌就成為人文交流的重要載體,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過程中,讓富含中國智慧與思想的文化產品,帶著中國多民族的元素與文化遺產,去廣交朋友,通過極具感召力的文化品牌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闡釋中國特色。通過多渠道的溝通實現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和平互惠的持久聯系,這樣才能讓“一帶一路”真正成為推動各國人民共同發展、共同富裕的橋梁。

2.創新傳播方式,增強文化品牌的親和力。作為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念的重要載體,文化品牌是國家和民族鮮明的文化引領,可以極大地激發民族自豪感、認同感和歸屬感4。而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文化品牌的建構要利用最佳的傳播平台,不斷創新傳播方式,有效傳承和傳播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價值,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大國形象,生動展示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凸顯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涵和價值理念。隨著世界經濟文化一體化、文化多元化和網絡信息化的深入發展,互聯網極速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互聯網是傳播人類優秀文化、弘揚正能量的重要載體。基於互聯網思維,我們要不斷創新方法手段,建立全方位的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科學凝練文化元素,系統構建文化品牌,創新發展文化傳播策略,適時呈現文化成果,著力增強文化凝聚力,推動民族文化品牌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加強各國優秀文化交流互鑒,有效促進各國人民進行真誠的情感交流,努力實現心靈溝通,增進中華文化的親和力和感召力。當然,在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到沿線各國的文化多樣性,充分了解並尊重東道國的文化習俗,傾聽當地人民的聲音,懂得新聞傳播基本規律,構筑本土化傳播網絡,選擇恰當的載體和渠道,努力克服文化差異、思維差異、語言差異、信仰差異,以當地民眾樂於接受的方式、能夠理解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媒介講述中國故事,增加沿線各國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親近感和認同感,從而讓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國,認知中國,並喜歡上中國。

3.凸顯中國元素,提升文化品牌的國際影響力。快速發展的世界經濟離不開中國經濟的高速前進,豐富的中華文化成為世界文明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全球文化與世界文明是多樣性的統一。生生不息的中華傳統文化,在數千年傳承積澱中,發揮了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從更宏闊的文化視野來看,我們亟需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這既是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傳承延續內在規律的現代彰顯,是它歷經抗爭磨難之后尋求新的作為的真切呼喚,更是當代中國語境下民族復興偉業對中華傳統文化釋放能量、發揮作用的客觀要求與現實需要5。而孕育著中華文化精髓的“中國元素”就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象征和內在要求,更是文化強國發展戰略的時代召喚,也必將為中華文化品牌走向世界奠定自信,並將勇於承擔起融入世界、影響時代的歷史新使命。作為承載中國元素的民族文化品牌,不僅是一個國家文化創造力的重要體現,更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源動力。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文化品牌是文化領域的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然而,相對於借助中國元素講述中國故事而煥發新生的好萊塢制作,我國本土化原生態的文化產品卻沒有佔盡先機,坐守民族文化資源富礦卻未能有效開掘並積極利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發展史,孕育了極富民族個性和特色的多民族文化,絲織、陶器、茶藝、皮影、剪紙等傳統工藝風靡全球,武術、雜技等項目備受世界各國人的好評,忠、孝、悌、信等核心價值觀深刻影響著周邊國家和地區6,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產品走出去的文化基礎和重要前提。

三、結 語

當然,也應清醒地看到,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國際文化貿易市場日益成為世界各國文化角逐的重要舞台。近年來,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貿易逆差初步扭轉,文化產品出口總體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但總體來看,核心文化產品出口總額在我國GDP和進出口總額中所佔份額依然較低,與我國的綜合實力和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極不相稱。無論是影視作品還是演出項目都缺乏獨立自主的標志性文化品牌。利用文化產品出口打造並樹立民族文化品牌,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真正使中國成為文化貿易強國和文化大國,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如果不能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那麼再豐富的地域特色文化資源永遠也不會自然而然轉化為文化產業資源。值得警醒的是,傳統文化資源的獨特性,並不意味著永遠獨佔性,你不開發別人會開發。最鮮明的例子就是花木蘭、中國功夫、大熊貓等極具特色的中國元素被美國開發成影視動漫產品,都取得了可觀的經濟價值。因此,我們要運用現代媒體技術融合提煉傳統文化中的中國元素,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通過文化品牌的塑造和傳播,向世界推介更多飽含中國元素、彰顯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傳統優秀文化,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張文東.接基於文化自信的國家戰略[N].光明日報,2017-08-23.

[2] 沈壯海.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N].中國日報,2017-10-31.

[3] 何亞非. “一帶一路”建設需深化人文交流 促“民心相通” [EB/OL].http://news.163.com/,2017-09-17.

[4] 廖言.著力打造中華民族文化品牌[N].人民日報,2011-05-20.

[5] 商志曉.中華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哲學審思[N].光明日報,2017-07-09.

[6] 楊君.文化產品應內化中國元素[N].光明日報,2014-09-25.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