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報轉戰移動直播、重塑傳播格局的探索
摘 要:移動直播是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介質進一步更迭的產物,它實現了新聞生產與傳播的同步,將正在發生的事件在第一時間真實、及時地呈現在受眾面前,提供零距離的新聞現場體驗。直播時代,黨報正積極貫徹中央關於“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精神,以移動直播為快速切入點,打造專業、全面、具有特色的移動直播,從公式化、高姿態的表達方式中擺脫出來,形成全息新聞報道矩陣,構建開放式的用戶關系,實現了記者角色的重大改變。
關鍵詞:移動直播﹔黨報轉型﹔全息報道﹔用戶關系﹔記者角色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2-0092-02
多倫多學派學者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訊息,即每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會開創出新的可能性並帶來社會變革。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介質的更迭,就是朝著把原來由傳統媒體控制的資源、信息、話語權等都逐漸全民化、大眾化的方向發展。紙媒在一次次的沖擊下,始終危而不倒。危,表現在傳播介質優勝劣汰,以報紙為載體的傳統媒體在新聞採集和傳播方式上受限,逐步喪失受眾和話語權,必須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才能找到出路。不倒,即所謂的“紙或有變,報將永存”,紙質產品雖面臨危機,但新聞報道並非因紙而生,也不會因紙而歇,[1]如果能順時而變,用新的方式講好故事,將重構與用戶的關系,重獲新聞話語權。
移動直播是互聯網時代新聞傳播介質進一步更迭的產物,它實現了新聞生產與傳播的同步,它將正在發生的事件在第一時間真實、及時地呈現在受眾面前,提供零距離的新聞現場體驗,營造共同在場的“虛擬參與感”,[2]即時滿足用戶興趣並獲取關注,並使受眾能隨時隨地發表觀點,提高受眾的體驗感、互動感,因而吸引了一大批年輕用戶。為積極貫徹中央關於“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精神,從公式化、高姿態的表達方式中擺脫出來,黨報正將移動直播的優勢與自身在內容沉澱上的優勢互補,打造專業、全面、具有特色的移動直播和全息新聞報道矩陣,重構傳播格局。
一、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全方位客戶端直播平台
黨報從早期的手機報、數字報、網站運營、兩微一端開始轉戰新聞移動客戶端的開發,一些客戶端還嵌入專門的視頻直播頻道。2017年1月4日,人民日報客戶端四期正式上線,2月19日,《人民日報》與微博、一直播共同推出全國移動直播平台——“人民直播”,直播內容全面涵蓋各個領域。
以人民日報為例,其移動客戶端在2017年4月至9月的直播節目內容主要包括政治、文化、經濟、社會民生、國際新聞等(如表1所示)。
其中,政治類包括國家、地方重大會議、政策信息、政務活動﹔文化類包括歷史、教育、自然、旅游、文藝、體育、名人訪談等﹔經濟類包括產業、房產、汽車、科技等﹔民生類包括醫療、公益、法律和居民生活等。人民日報的直播數量保持在每月100場以上,9月直播量達到新高,參與人數達到100萬以上的直播有9場,其中“清華大學2017級本科生軍訓結業典禮”的參與人數最高,為227.5萬。這說明,以人民日報為代表、擁有獨立客戶端直播平台的黨報已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移動直播體系,用專業、全面的報道吸引了大量網民聚集到直播平台,全面開啟“黨報直播”時代的探索。
二、以長江日報為代表的地方特色直播平台
不同於人民日報、南方日報等黨報在自有移動客戶端上嵌入獨立的直播頻道,對直播內容進行統一的集納、整合,部分地方黨報選擇和今日頭條、斗魚、騰訊視頻等商業平台合作,搭建直播渠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直播內容。
2017年2月20日,是新一屆武漢市政府領導班子履職第一天,長江日報在今日頭條號上開啟了一場直播,題為《武漢新一屆政府上班第一天 跟長報記者一起去敲市長門》。直播過程中,被偶遇的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和區長接受了記者的採訪。記者還隨機敲開一些辦公室的門,採訪辦公室裡的工作人員在忙什麼,直播在沒有提前告知的情況下,呈現出一副“原生態”的政府工作畫面。直播持續46分鐘,開始10分鐘時由今日頭條向武漢全市彈窗推送,並開放網友跟帖留言,網上點擊量超過80萬人次,點贊超過56萬人次。地方黨報用直播的形式將“神秘”的市政府大院的工作狀態呈現在網民眼前,在國內尚屬首次,創新黨報在政府作風建設上的報道方式,做出了特色和高度。2月23日,人民日報第5版刊登評論《這樣的“圍觀”多些好》,“比起把政策文件挂在網上,領導干部上網潛潛水、看一看,比起各種開會調研的電視鏡頭、文字報道,不打招呼的敲門而入,直接即時的現場直播,沒有辦法准備擺設,沒有機會剪接修飾,顯得更真實、更生動、更親切”。“一場網絡直播,觀看點贊網民如此之多,足見主動交流溝通、積極接受監督對增進信任的效果。”[3]
三、黨報轉型移動直播報道的意義
(一)以直播為快速切入點 打造全息新聞報道矩陣
相對於黨報傳統的文字、圖片報道方式,移動直播的吸引力就在於其能改變傳統媒體呈現的“靜態現場”或“滯后現場”,帶給受眾“零時差” “零距離”同步新聞現場的獨特感受[4]。但移動直播與傳統新聞報道的關系並非簡單的此消彼長,事實上,二者有共生、共促的可能。黨報以移動直播為快速切入點,派出多路記者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採訪,用直播結合報紙、兩微一端進行新聞發布和推送,打造兼具文、圖、音頻和直播視頻的“全息”新聞報道矩陣,使黨報在與新媒體融合過程中實現內容資源的最佳配置。9月21日,“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在京滬高鐵線率先實現350公裡時速運營,京滬高鐵邁進“350時代”,人民日報客戶端快速響應,率先開啟《時速350公裡!直擊“復興號”動車組提速》的直播,吸引51萬網民直擊盛況﹔9月21日下午,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發布《有人在“復興號”上做了這個實驗,結果讓人吃驚》,從乘客體驗的角度揭秘復興號,閱讀量達10萬+﹔9月22日,人民日報第10版發布《7對“復興號”列車率先實現350公裡時速運營》的圖文。人民日報通過直播、圖文報道等全息報道方式多層次、多視角揭示了新聞的內涵。
(二)以情感共享為基礎 構建開放式用戶關系
新媒體環境下的用戶對媒介的需求存在著從資訊認知到情感共享的轉變,黨報也需兼具信息傳播和價值觀共享的功能來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移動直播的實時交互性給黨報提供了與用戶加強情感互動的契機。黨報將直播平台打造成價值觀分享和確認的場所,通過互動方式構建開放式的用戶關系,實現新聞意義和情感層面的交流共享,從而在新聞生產過程中承擔更積極的角色。長江日報打造的“市政府直播”,把政府的工作現場晒在網上,讓網民圍觀,就是政府通過媒體主動走近群眾、接受人民監督的新舉措,也是黨報為用戶提供情感共享場所、構建開放式用戶關系的有益嘗試。網民可在直播下留言評論,點評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狀態,也可實時給主播提意見,比如有網友建議主播採訪房管局局長,解讀與網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房產政策,還有網友建議主播採訪可以更大膽、更犀利。這種創新的監督方式,互動性更佳,真實性更強,有助於實現用戶情感層面的交流,構建開放式的用戶關系,也能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三)以直播能力為落腳點 實現記者角色轉變
記者在一場直播中承擔了重要的責任。文字記者的跨界直播是一種全新且具有挑戰性的嘗試,記者多年的專業積澱使直播有了高水准的起點,但直播對記者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許多文字記者在轉型主播的早期階段,暴露了各種問題,比如在鏡頭前緊張害羞導致表達不順暢、對直播性質不熟導致不能快速應對直播中的突發狀況、沒有豐富的網民互動經驗導致不能在直播時和網友實時交流等。黨報要加強對記者的培訓,使記者擺脫紙筆的桎梏,在觀念、思維、技能上全方位轉型,強化三個方面的能力,實現角色轉變:視頻敘事能力,即鍛煉口播和出鏡能力,提高直播的新聞性和可觀看性﹔深度解釋能力,即實時關注網友評論留言,加強和網友的線上互動﹔現場突破能力,即突發狀況快速反應,規避各種中斷直播和影響直播效果的可能。
成功的傳播者,一定既是優質內容的專業報道者,也是善於利用新型傳播介質、創新傳播方式的高超融合者。網絡時代,手機媒體屬性不斷凸顯:一部手機可以同時完成新聞採集、處理、發布,以及接收的全部過程,形成一條移動且獨立的新聞生態鏈,[5]移動直播則是建立在手機移動功能上的新型傳播媒介。當下輿論環境、媒體格局、傳播方式均發生深刻變化,黨報主動參與到直播行業的競爭中,去迎接新的改變和挑戰,是緊跟傳媒業歷史發展趨勢之所必須。黨報仍需秉承“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打造專業、全面且具有特色的移動直播,創新新聞表達方式,重構傳播格局,推動媒體深度融合,建設新型主流媒體,不斷提升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影響力、引導力和公信力。
參考文獻:
[1] 謝國明.“報”將永存紙或有變[N].人民網,2014-04-01.
[2] 張旻.熱鬧的“網紅”:網絡直播平台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記者.2016(5).
[3] 劉林德.這樣的“圍觀”多些好[N].人民網,2017-02-01.
[4] 周繼堅,林煥新.新華社“現場新聞”:引領新聞全息直播態變革[J].傳媒評論.2016(8).
[5] 全昌連.視頻直播給《新京報》新聞生產帶來的改變[J].中國記者.2016(8).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