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今傳媒》>>2017年·第12期

“新海誠熱”給中國動畫電影的啟示

劉  念
2018年01月19日10:24 | 來源:今傳媒
小字號

摘 要:分析新海誠動畫電影的審美特征和“新海誠熱”背后的原因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全齡化動畫創作理念決定了新海誠動畫藝術表現的廣度,即題材和主題內容上的廣度,以及所面對的受眾的廣度﹔立足於現實才能發揮動畫電影的電影本性,動畫技術的創新影響著動畫藝術表現的高度,即電影畫面的具體呈現以及音樂、敘事、人物等多方面的設計﹔而對於傳統文化藝術的借鑒和化用形成的獨特的審美意境,決定了動畫電影的深度,是對深層次美感的追求,也是對動畫電影民族風格的一種建構。

關鍵詞:新海誠﹔動畫電影﹔全齡化﹔現實主義﹔CG動畫﹔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12-0105-02

經過前期作品在口碑和影響力上的積累和沉澱,再加上藝術風格的逐漸完善和成熟,《你的名字》終於實現了裡程碑式的發展,影片不僅在日本國內大范圍上映,更是在海外獲得了不俗的票房,自2016年末播映以來,迅速掀起了一股“新海誠熱”,大量關於新海誠的報道專訪出現在各大門戶網站上,各大社交平台也在激烈的討論這位導演以及它的作品。縱觀其創作經歷並深入分析其作品的風格之后,我們可以發現這次電影的成功並非是空穴來風,而是有跡可循的。筆者通過對新海誠動畫電影的文本分析總結出以下經驗。

一、全齡化觀念改革創作生態

著名的徐克導演曾經這樣說道:“動畫電影不等於兒童片,它是一種電影類型。”動畫片自誕生之初就沒有局限於某一類年齡段的人群,或者僅僅針對兒童觀眾群,之所以會給人這樣一種印象:動畫片是給小孩子看的。大概是與其想象性、假定性的藝術特征有關。

60年代成立的東映動畫公司注重動畫的商業性和藝術性,第一部彩色長篇動畫《白蛇傳》以愛情為主題,實現了受眾向高年齡層的變化。1974年的《宇宙戰艦大和號》開拓了青年層市場。20世紀80年代,日本動畫進入了風格分化的時代,動畫類型形成,隨著動畫類型的不斷完善和細分,動畫的受眾群體出現了以青年為主逐步向全齡化擴散的趨勢。2001年,宮崎駿的《千與千尋》在日本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效應,被認為是日本動畫全齡化的形成標志。

新海誠的動畫更加突出了一種成人化趨勢,畫面風格是唯美寫實的(可能小孩並不喜歡這種太寫實的風格),描繪的情感也多半是青年人之間感情的羈絆或者是孤獨感。《追逐繁星的孩子》和《你的名字》從劇本創作階段,便致力於打造全年齡階段的故事和受眾群。

可以這樣說,動畫的全齡化觀念拓寬了動畫電影創作的廣度,題材和內容上都呈現多樣化發展的趨勢,並且面對不同年齡段的觀眾,還出現了有針對性的類型動畫。受眾定位的廣泛性讓動畫電影的票房有了一定的保障,同時電影版權的價值延伸也被拓寬到多個領域,而不僅限於兒童市場。

近期,以《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精靈王座》《小門神》為代表的一批國產動畫電影在故事情節上去低幼化,內容充滿人生哲理﹔在講述上注意中西文化結合,探索大眾化的審美趣味,以其獨特的方式重現經典故事,既受到兒童的喜愛,又在成人的世界形成話題並引發廣泛好評,成為中國動畫電影打造“全齡化”模式的典范[1]。中國動畫電影開始走向一種觀念上的回歸。但要像日本動畫電影一樣真正的實現動畫全齡化,首先得先從創作觀念上進行徹底的轉變。

二、動畫電影也需要立足現實、講好故事

動畫也可以是反映現實的藝術。因動畫夸張性的表現形式,多數的電影史學者並沒有將動畫片歸為電影類型的一部分。因為電影藝術強調的是反映現實的能力,真人實拍電影的照相性、紀實性正好體現了這一特點。而動畫藝術形式的虛擬性,往往讓人們認為動畫隻適合於表現一些想象的、虛擬的東西。

新海誠便是用動畫的形式來反映現實的最佳例子。無論是影片中無處不在的日本現有的美麗的自然風景和人文景觀,還是影片表現的現代人的真實的生活場景和情感狀態,都給觀眾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日本的觀眾能夠從影片當中找到場景的原型甚至是自己的影子,而國外的觀眾也能從畫面和故事當中了解如今的日本。這種時間和心理上的接近性,讓影片呈現出一種真誠、親切的氣質,我們很快便在新海誠的影片之中找到情感的共鳴。新海誠的動畫電影可以說是用動畫的形式來呈現現實的故事和真實的情感狀態。真人實拍電影能夠表達的內容,動畫電影同樣能夠實現,並且絲毫不遜色。

日本動畫電影之所以能走向國際,主要還憑借其超強的敘事能力,不再是動畫的形式描繪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是致力於將宏大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加注在豐富曲折的故事之上。或是反映一定的社會現實,或是描述真實的心理狀態。

動畫如果單純憑借其奇特的表現形式,吸引力注定是不會長久的。真正保持動畫電影生命力的,還是影片所傳達的內容和思想。60年代,東映動畫公司和手塚治虫的虫制作所,開辟了兩種動畫制作模式,其中東映動畫便是致力於長篇劇情電影。“主要運用劇場版長篇電影這一媒體,實現了不同於歐洲動畫的復雜的故事情節、面向青年的內容、可以轉移的人物形象”,這一模式延續到宮崎駿、高田勛、押井守等導演的譜系[2]。但是新海誠的電影並沒有拘泥於傳統的戲劇性的敘事模式,一邊保持著其強烈的抒情色彩,一邊創造出類似於私小說、散文式的心理敘事方式,將抒情和敘事有機結合起來,給觀眾一種全新的故事體驗。

相比之下,中國動畫電影至今仍然延續著從傳統的神話故事或是民間傳說中選取創作素材的習慣,注重追求一種故事內容上的離奇性,但正是這種一味的離奇性讓觀眾與影片本身產生了一定的距離。另外這種對於經典的解讀往往帶有一定程度的風險性。因此,中國動畫電影不僅要在傳統經典中找尋創作的靈感和素材,更應該著眼於當下,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故事,關注現實問題,進而引發觀眾的思考,而不僅僅是從絢麗奪目的畫面中尋找這一種單純的視覺快感。

另外,動畫電影作為一種敘事的藝術,同樣需要通過好的故事來表達出創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態度。因此,無論是面向兒童的卡通動畫片,還是面向成人的動畫電影,都應該在故事情節設置、敘事方法、台詞上面下足功夫。

三、創新動畫技術提高畫面質量

CG技術的興起和流行,使得日本現代動畫產生出迥異於美國的動畫制作方法。如今,日本動畫界普遍意識到,數碼技術隻不過是表現途徑,從表現結果來看,把數碼圖像和手繪圖像合成是可行的[2]。

從宮崎駿的中后期動畫中,我們可以看到數碼圖像的身影,但是這些圖像並沒有影響到傳統手繪動畫的整體美感。在新海誠的動畫中,二維計算機動畫技術得到了完美的體現:精美的畫面來自於這種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制作方法,人物形象和靜態場景堅持手工繪制,然后用3DCG技術完成動態圖形和復雜場景的建模。新海誠的動畫電影靠著這樣一路繼承並創新的精神不斷地煥發生機和活力,發掘動畫電影的無限可能。

因此對於中國動畫電影來說,一方面,不能滿足於現有的動畫制作技術,要大膽嘗試和學習先進的動畫技術來擴充動畫藝術的表現力。另一方面,又不能一味的照抄照搬,把別人的技術原封不動的拿來,而是應該考慮到中國獨特的審美傳統和美學意識,有選擇性的運用和創新。

四、傳統文化藝術是動畫電影內涵的保証

日本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實行“文化立國”的戰略,動畫電影作為一種傳播日本文化的手段被提高到政策的高度。相比早起的單純從素材上進行取材,日本動畫電影越來越注重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並將日本獨特的藝術文學、風土人情、宗教信仰、武士道精神等貫徹在電影敘事當中,讓觀眾在潛移默化之中產生認同和接納[3]。

這裡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新海誠將日本文學運用到了商業電影的創作當中,不僅形成了獨特的敘事方法,也使得語言充滿詩意,整部影片具有很強的抒情性色彩。首先,發源於《源氏物語》的“物哀”審美直接影響了新海誠動畫電影的創作宗旨,不同於以往電影通過完整的故事來傳達思想和態度,新海誠更注重真實情感的呈現,引起觀眾的共鳴﹔其次,日本的純文學“私小說”對影片的敘事方法產生了重要影響,側重心理描寫的第一人稱敘事方法、故事素材的日常性和個人化以及情節的省略和散漫化都有充分的體現﹔再次,日本古典和歌集《萬葉集》則直接給了新海誠創作的靈感,另外一些經典也被巧妙的化用在故事當中。《言葉之庭》靈感來自於《萬葉集》中的孤悲之戀,老師雪野直接用《雷神短歌》表明自己的心跡。

除此之外,大量日本傳統的文化元素在影片中也大量的出現,這一點在其新作《你的名字》表現的尤為突出。這些元素的出現非但沒有破壞影片的寫實性和娛樂性的特征,反而增加了影片的內涵和深度。關於御神體、神社以及組紐、黃昏時分、口嚼酒的設定都與日本的古神道有著直接淵源。

縱觀世界各國優秀的動畫電影,大多帶有獨特而鮮明的歷史文化印記與民族風格。從動畫的不同角度映射出不同的民族差異、倫理思想和社會環境。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表現形式種類繁多,所以能夠被動畫電影利用的傳統 IP 豐富多樣。除了傳統文學IP 之外,還有傳統美術 IP、傳統音樂 IP以及各種傳統文化元素,例如水墨畫、書法、木偶、皮影、剪紙藝術、年畫木版畫、戲曲臉譜、傳統樂器歌曲、中國武術舞蹈,甚至是中國古代建筑和名山大川都是值得挖掘的[4]。

因此,對於動畫電影制作者來說,不僅需要掌握動畫理論知識,也需要具備其他的藝術素養,中國動畫電影創作者必須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從不同方面多種角度挖掘傳統、了解傳統、讀懂傳統、巧用傳統。

參考文獻:

[1] 劉彤.互聯網+時代:影視文化生態研究--基於動畫電影“全齡化模式視角”[J].傳媒,2017(4).

[2] (日)津堅信之.日本動畫的力量:手塚治虫與宮崎駿的歷史縱貫線[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 蔡亞南.日本動畫產業特征研究[D].山東大學,2013.

[4] 李明烜,王貞.探尋中國特色動畫電影產業發展之路[J].現代視聽,2017(2).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