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絡媒體走轉改】土地流轉起來農村發展活起來 山泉水種番茄“甜透”國內外

梁希理
2018年01月22日13:47 | 來源:未來網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媒體走轉改】土地流轉起來農村發展活起來 山泉水種番茄“甜透”國內外

廣州增城區中新鎮五聯村曾經是個貧困村。中新鎮黨委書記陳一敏介紹,村民分到幾分地,種菜、種糧連自己都養活不了。因為貧困,很多村民都外出打工了。

“由於五聯村總體規劃裡既沒有房地產,也沒有工商業的規劃,所以隻能老老實實把農業和農村做好。”陳一敏說道。

怎麼才能發展好?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中,“產業興旺”位列第一項,這讓陳一敏感到振奮和欣慰。她說:“不發展產業,農村沒有出路,五聯村也會永遠貧困。”

現如今,五聯村在發展產業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閑置土地,引進“綠天然水培蔬菜基地”“亞生園藝花卉場”“鷹嘴桃種植基地”等現代生態農業。

近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廣東省委網信辦承辦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廣東站)活動中,未來網記者隨採訪團一同走進廣東新時代新農村建設的典型村落,見証南粵大地上新農村、新建設、新發展。

欣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發展產業,農村沒有出路

五聯村,位於中新鎮中部,面積16平方公裡。村內交通便利,正在建設的北三環高速跨境經過,廣河高速路口離五聯村僅6公裡。它也是中新鎮農村戶籍人口最多的村。

記者團成員們一起走進五聯村的水培蔬菜基地。放眼遠望,基地像是一個個透明房子,房子內的蔬菜郁郁青青。新型的水培技術代替了傳統的土地種植,蔬菜可全天候生產,每日都在播種、每日都在收割。僅僅佔地100畝,這個蔬菜基地一年可收割24期,畝產量可達2000公斤,相當於同面積土地種植的近5倍。

目前五聯村已完成了農村土地確權工作,綠天然水培蔬菜基地就新流轉了200畝連片種植用地,使得規模化農業生產進一步加強。

五聯村的婦女在基地內打包分裝蔬菜。 未來網記者 梁希理 攝。

土地流轉起來,村民不僅有了土地收入,還解決了就業問題。

陳一敏介紹,這些(基地內的)農活都是農民擅長的。一些需要照顧家庭的、沒法外出打工的婦女,就可以就近在基地做產業工人。勞動強度不大,勞動環境也舒適,一個月還可以拿到3000多塊錢。

在基地內,記者還品嘗到了用山泉水種植的水培番茄。大棚裡,這些番茄大小不同,顏色各異。而最貴的番茄品種,一斤也可以賣到60元,甚至已經走上了不少發達國家人們的餐桌。

農旅結合讓村民有的種,游客有的玩

羅浮山下,綠樹掩映,河塘清澈見底。惠州市博羅縣的鬆樹崗村就坐落於此。作為廣東省新農村示范點之一,鬆樹崗村充分利用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大力進行農業招商和引導村民種植無公害農業產品,同時發展農業旅游觀光。

在鬆樹崗村“生機立體農業園區”內,記者團看到了“空中田園”農業區。該項目負責人蔡海璋通過引進“向天借地”等新型種植模式,使得一畝地的效益是普通種植方式的8∼10倍。

不僅如此,“空中田園”內,果蔬在種植過程中遵循“零污染、零容忍”原則,完全不使用農藥、激素、化肥、轉基因工程技術。

目前,該村建立現代農業生產基地3000多畝,主要種植水果、花卉和特色農作物等。除了“空中田園”,還有葡萄園、火龍果園等,形成了連片的生態觀光農業帶。

記者團成員參觀“空中田園”。 官偉 攝。

有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獨有的農業基礎,鬆樹崗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據了解,2016年,全村共接待游客約15萬人次,增長88%,旅游綜合收入達500多萬元﹔村集體收入為29萬元,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5580元,增長25.1%。

鄉村旅游發展起來了,村民腰包鼓起來了,鬆樹崗村在鄉村旅游發展和探索上又有了新願景:待條件成熟時,將會引進專業的旅游管理服務公司,對整個村的旅游項目進行管理運營,提高旅游經濟效益,把該村的鄉村旅游做大、做強、做出特色,真正實現環境美、集體強、村民富的發展目標。

文明建設讓城中村實現美麗大轉身

通過“文化+”的方式,將文明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使得過去“臟亂差”城中村變成了“文化村”,惠州市觀背村可謂一個生動的新農村建設樣本。觀背村總面積0.3平方公裡,人口大約1025人。這個背靠東江的村如今成了一個壁畫村庄。

不到一年的時間裡,500多幅壁畫逐步裝點了原本斑駁脫落的村道牆,主題內容從法德共治到中國夢、從客家文化到中華傳統故事﹔空置的房屋資源盤活租賃給文化團隊、社會組織作為創作場所,秀美別致的院落代替了原本破敗的房屋﹔老舊的房屋則裝點成村民學習充電的文化驛站。

此前平庸的村庄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更是吸引了多家文創團體和機構的入駐。這些機構和團體又對村內房屋資源進行了活化利用,美麗的觀背村更添文化魅力。

村容村貌的改變也進一步影響了觀背村的鄉風文明建設。老黨員孫伍有對記者說:“跟以前大不同了,現在在村子裡,車子不上鎖都沒有問題。”

看著眼前的觀背村,誰能想到,這個村子曾經被貼上“人心渙散、污水橫流、治安惡劣、人見人棄”的標簽?

觀背村的“文化部落”。 官偉 攝。

無論是五聯村、鬆樹崗村還是觀背村,新農村建設所帶來的新變化新面貌讓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來自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希望。同時,新農村建設是個進行時而非完成時,不僅僅是這三個南粵大地上的農村,新時代新農村建設的探索還依舊在路上。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