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傳媒期刊秀:《新聞戰線》>>2018年·第1期

“智慧廣電”與傳播技術的創新

2018年01月22日10:34 | 來源:● 施 冬 新聞戰線
小字號
原標題:“智慧廣電”與傳播技術的創新

  摘要:本文以2017年北京國際廣播電影電視設備展覽會(BIRTV)觀展為契機,分析“融合媒體,智慧廣電”主題下傳播技術的創新、應用,思考廣電技術發展的方向和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關鍵詞:智慧廣電 技術創新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對新聞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而傳播手段,自然包括傳播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新技術助力“智慧廣電”

  習總書記在2016年兩院院士大會上曾精辟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顯然,科技也是發展“智慧廣電”、現代廣電的利器。

  令人欣喜的是,許多新技術已開始在廣電的大型新聞行動、知名節目、網絡新媒體等中得到應用,發揮“利器”之功效。

  4K超高清電視、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H5(第五代超文本標記語言)、無人機航拍……在2017年北京國際廣播電影電視設備展覽會上,這些新技術隨處可見,也被專家們一再提及。

  專家預測,基於4G、5G網絡的超高清網絡電視將是未來電視的發展趨勢,同現在的電視比,它更為精細、清晰,即使處於移動狀態,觀賞效果仍十分理想。

  VR、AR、H5等新技術,現已嶄露頭角。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30多萬人,已查明同胞遇難地和叢葬地17處。南京一家媒體用VR等新技術制作的作品,隻要輕點圖示,江東門、中山陵、挹江門、清涼山、北極閣、中山碼頭、燕子磯、草鞋峽等叢葬地一一展現在眼前,令人十分震驚,成為配合國家公祭、控訴日本軍國主義的生動教材,已被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收藏。

  去年5月20日,首屆江蘇發展大會在南京開幕,上千名海內外嘉賓齊聚南京,共謀發展大計。江蘇一家新媒體精心制作的VR作品《VR飛閱我的家》,讓嘉賓們從空中全方位俯瞰南京的山水城林,感受如畫美景、驚人變化,發布當天瀏覽量就超過5萬人次。

  VR、AR技術在宣傳片、廣告片等領域,也有不少成功應用的案例。例如,在南京大報恩寺、方山等景區,隻需手機掃描AR門票,就可獲得卡通人物介紹景點的視頻。

  每逢國慶、春節長假,城市進出口、高速公路收費站的擁堵是出行市民關注的熱點。自從有了無人機等新技術設備,擁堵路段一清二楚,攝像同行再也不用擔憂找不到制高點架設攝像機了。

  還有,隨著各類語言輸入軟件紛紛誕生,語言識別軟件有望成為新聞人的工具,更好地服務於新聞採編、制作。可能你已有體驗:隻要對著手機,按一下講話按鍵,那麼接下來你講的話,就會實時變成一行行文字,出現在手機屏幕上。不少體驗“訊飛輸入”語言輸入功能的人士感嘆,“雙手打字”可能很快成為歷史。主營同傳、速錄業務的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筆者,部分電視台原外包的新聞字幕,由於主播的普通話比較標准,已經有一些電視台轉用語言智能識別系統來做了。

  近兩年寫稿機器人涉足新聞行業的消息不斷。美國《華盛頓郵報》用機器人採寫裡約奧運會,南方都市報寫稿機器人“小南”正式上崗並推出第一篇春運報道,都引起了業界的廣泛關注。發生在最近的新聞就是:8月8日晚,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中國地震台網”公眾號隨即發布了機器人用時25秒自動編寫的消息,介紹了速報參數、震中地形、人口熱力、周邊村鎮、歷史震情等大眾普遍關注的內容。

  廣電技術體系包括制播領域的採、編、播、存、管,傳輸領域的省網、國網、有線電視網絡、衛星傳輸,覆蓋領域的有線電視接入、直播衛星、地面數字電視等方方面面。上述的VR、AR、H5、無人機等新技術,都是受眾已經接觸、認識的部分。藏在幕后、不為受眾熟悉的新技術,還有不少,例如AI(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等等。

  利好政策營造“智慧廣電”的生態圈

  這些年來,我國的廣電技術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這首先得益於國家宏觀的政策引導、支持。

  國家出台的規劃一個比一個更為詳盡。《“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將雲計算、寬帶通信與新型網絡、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列為著力發展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提出,加快建設泛在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體系,推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和有線無線衛星融合一體化建設,推進廣播電視融合媒體制播雲、服務雲建設,構建互聯互通的廣播電視融合媒體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提出,通過科技創新,全面增強和提升廣電融合媒體制播能力、服務能力和傳輸覆蓋能力,顯著提升廣電終端標准化智能化應用能力。

  搭建國際性的廣電技術展示、交流平台,並通過論壇的形式探討行業發展路徑,則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鼎力支持的一個成功之作。據權威人士介紹,一年一度的北京國際廣播電影電視設備展覽會,已成為“世界排名第三、亞洲排名第一”的專業性展會,有力地促進了民族品牌和設備的研發、生產,為我國廣電影視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推動力、支撐力、保障力。

  至於地方,不少省市出台了更為具體的廣電技術政策及舉措。例如,去年2月,江蘇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會同省發改委出台了本省廣電科技發展規劃、融合發展行動計劃,開始部署實施“媒體融合綜合服務平台”“智慧城市融媒體”“廣電+行動”“寬帶廣電建設”“高清江蘇”“有線電視雲平台建設”“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平台建設”“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技術應用”“無線數字廣播電視覆蓋工程”“縣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等一批重大工程或項目,並制定了便於操作、督查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傳統廣電人亟須“內外兼修”

  提高新聞輿論“四力”,構建“智慧廣電”,實行技術創新,可以視為新時代對廣電人提出的目標和要求。其技術支撐的重任,作為科技工作者,責無旁貸。

  重任之下細察我們科技工作者的狀況,盡管亮點很多,富有朝氣、生機,但筆者認為,尚有三個不足:

  一是技術創新的目標意識不夠強。往往埋頭於日常工作,無暇回味、思考大目標,很少將大目標同日常工作聯系起來。二是結合本職工作創新、創業的意識不夠強。回顧過去,滿足於日常工作不出差錯,“過得去”,很少考慮改革,在改革中創造新的活力、動力、生機。三是團隊合作攻關的意識不夠強。習慣於單打獨斗,影響著成果的質量和水平。

  究其對策,就是三個“切實增強”:

  切實增強目標意識。牢記、認准目標,可以避免少走彎路,收到更好的效果。當然,也不能空講大目標而忽視具體工作。“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講的就是這方面的道理。所以,既要志在高遠,又要腳踏實地。作為一個管理者,無論單位大小,都宜加強這方面的宣傳、引導。目標教育,要入耳入腦,切忌穿鞋戴帽,搞形式主義。

  切實增強創新創業意識。創新創業的“雙創”精神,是打破思維定勢、迸發智慧火花、創造新技術新成果的前提和基礎。這幾年,全國高校系統從大學開始就提倡“雙創”精神。對於已經在廣電崗位就業的人,尤其要與時俱進,不甘落伍,在各自的崗位上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出主意、想辦法,在總目標的規范、引領下,開創工作的新局面,對陳規陋習,大膽擯棄。

  切實增強團隊意識。古人雲:“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這說明團隊團結的重要。拿廣電技術來說,涉及眾多領域、崗位,團結合作必不可少。無論你在哪個工序、崗位,都要同周圍工序、崗位配合和協作。如果遇有重大技術難題、重大科研項目,更需要多方面專家的聯合作戰。因此,我們一定要有團隊意識,倡導團隊合作精神,在這個目標內,人人明確總目標,又能發揮各自的智慧、力量,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能攻關奪隘,無往而不勝。

  (作者系江蘇廣播電視總台高級工程師)

  參考文獻:

  ①王效杰:《廣播電視數字化技術政策和重點》,2017年8月22日,BIRTV上的發言。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