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絡媒體走轉改】安徽:開啟新征程 追逐新夢想

——“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安徽站綜述

李家林
2018年01月23日15:16 |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媒體走轉改】安徽:開啟新征程 追逐新夢想

  “搜尋時代新聞,幾多熱點動心扉﹔瀏覽江淮美景,一片風光正霸屏。”2018年1月14日至20日,由中央網信辦主辦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安徽站)採訪活動在江淮大地展開。

  來自全國的54名網絡媒體記者來到田間地頭,深入山區腹地,用筆墨記錄安徽的發展足跡,反映改革開放以來安徽的新作為。

  深化改革的安徽力量

  小崗村——中國農村改革主要發源地。恰逢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人民網安徽頻道記者跟隨採訪團來到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

  小崗村,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在新一輪改革大潮風起雲涌的今天,注目改革出發的地方,激勵繼承者砥礪前行。

  大包干40年后,小崗村60%耕地集中流轉。在新一輪土地確權登記后,土地承包經營權正在被賦予新的權能,沉睡的土地變成流動的資產,這是對農村生產力的又一次大解放。正如現年75歲的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所說,當年大包干,是為了吃飽肚子﹔現在流轉土地,是為了致富。分與合只是形式的不同,其內在追求一脈相承。

  正因為近年來安徽不斷深化改革,安徽才得以不斷爭先進位,並為其他省區提供改革思路。

  1月16日,在安徽省行政中心舉辦的媒體見面會上,安徽省發改委、省農委、省科技廳、省文化廳、省衛計委等單位主要負責同志拿出具體數據,介紹安徽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農村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等多方面取得的不俗成績。來自大眾網的記者樊思思說:“安徽的成績令人驚嘆。無論什麼時代,安徽在深化改革方面一直敢為人先。”

  脫貧攻堅的安徽作為

  六安市金寨縣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也是國家級首批重點貧困縣。貧困,特別是深度貧困,仍然是壓在金寨老百姓心頭的一塊石頭,共產黨人的決心和意志就是要搬掉這塊石頭。

  作為當地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金寨縣白塔畈鎮項沖村64歲的山民申術發一家三代5口人,土坯房一住數十年。“家裡老的老,小的小,病的病,都需要錢。我是家裡唯一的壯勞力,沒想到患上腦梗。我這樣的家庭不僅脫貧,而且住上洋樓,真是想都不敢想。”

  大別山區群山連綿,群眾居住分散,特別是居住在交通不便的深山區的群眾,行路、吃水、上學、看病、安居、致富等方面無一不難,致使“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這部分群眾的脫貧,是脫貧攻堅戰中的“硬骨頭”。

  申術發接受記者採訪 趙國徽/攝

  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群眾就地脫貧成本高、返貧幾率大,搬遷成為群眾擺脫貧困的最佳路徑。與此同時,金寨長短線產業“造血”,健康扶貧兜底“輸血”。

  項沖村扶貧工作隊副隊長陳玉婷說,當地山場多,扶貧工作隊因地制宜,帶領貧困戶種植茶樹、板栗,養殖白鵝、黑毛豬,還通過多渠道幫助貧困戶銷售。同時,設立村庄保潔員、村組道路養護員等公益性崗位,讓貧困戶搖身一變成為工薪族。申術發就在村裡從事保潔工作,這一項工作每年能帶來6000元收入。

  申術發一家因病致貧,更擔心脫貧后因病返貧。對於深度貧困群眾來說,健康扶貧兜底顯得不同尋常的重要。安徽省在2015年推出健康扶貧兜底政策,對於2015年沒有脫貧的人口,統一實行“三保障一兜底再救助”政策。三個保障分別是新農合基本補償、新農合大病保險補償、民政醫療補償,一個兜底就是政府兜底保障。在重特大疾病面前,貧困戶們一下子有了光明前景。申術發2017年在鎮衛生院住院十多天,總花銷近2700元,個人隻承擔176元。

  “安徽脫貧攻堅的成績令人振奮。”國際在線記者章文君說,革命老區大別山破解深度貧困之策,堪稱全國脫貧攻堅戰的樣板。

  綠水青山的安徽實踐

  “源頭活水出新安,百轉千回下錢塘”。從黃山市休寧縣海拔1629米的六股尖岩縫中滲出的山泉,一點一滴漫延成新安江滔滔之勢,奔流200多公裡,經歙縣街口村入境浙江,借千島湖、富春江、錢塘江,扑入東海。

  1月19日下午,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來到歙縣深渡鎮,由此泛舟而上,江面清風徐徐、水波不興,沿途樹木蔥蘢,兩岸宛如水墨的徽派古建在山水畫廊間流動。

  “以前吃養殖飯,能掙到錢但水又臟又臭﹔現在吃旅游飯,天天看這青山綠水多開心。”游船工作人員王師傅說,這一切得益於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黃山市歙縣深渡鎮鎮長周銀霞回憶:“以前,密密麻麻的養殖網箱霸著這水面,雨季水一漲,上游來的垃圾怎麼也撈不完,樹枝樹杈挂滿五顏六色的塑料袋。”

  2012年,財政部和環保部牽頭,皖浙兩省共同推進,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正式實施。這是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試點,首輪試點為期三年。

  生態補償試點啟動后,安徽與浙江還建立了新安江流域上下游互訪協商機制,統籌推進全流域聯防聯控,合力治污。尤其是黃山市和淳安縣就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情況明確建立聯合監測、汛期聯合打撈、聯合執法、應急聯動等機制,成立了地區聯合環境執法小組,共同預防與處置跨界環境污染糾紛。不僅如此,安徽更是以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為契機,同步啟動了新安江全流域綜合治理。黃山市歙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孫潔說,現在不僅做到江面保潔工作日常化,每個月除了定期與不定期的水質監測,還有無人機航拍監測水面衛生情況,實現了大河小溪、大村小村的垃圾打撈全覆蓋。

  不僅如此,新安江流經的深渡鎮,早在2013年6月就建成了黃山市首家、也是唯一一家鎮級污水處理廠。周銀霞說,通過改水改廁,兩岸居民生活污水經過處理達標后再排放。連兩岸村民在種茶、種枇杷的過程中使用的農藥和化肥都是統一配送的。

  退養漁民有了新的謀生之道,或變身為捕魚民俗表演中的演員,或開辦農家樂吃上旅游飯。得知新安江的變化,中國經濟網記者臧夢雅感慨不已,她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裡得到充分體現,這一江綠水已開始帶給新安江兩岸居民越來越多的實惠。”

  跨省流域的生態補償,是大國生態治理的特有難題。不僅新安江流域,跨廣西和廣東的九洲江、跨福建和廣東的汀江、跨江西和廣東的東江、跨河北和天津的灤河、跨陝西和甘肅的渭河均在推行。由此來看,率先起步新安江流域的生態補償實踐意義也就格外深遠,其帶來的示范意義也非同一般。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