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青年報:愛蛙瑣記

王夢影
2018年01月24日07:23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愛蛙瑣記

  《旅行青蛙》登上蘋果商店免費游戲下載榜榜首前夕,我也加入了養蛙大潮。供養一周,“做爹做媽”,甚有感悟。

  該游戲頁面非常簡單:一個院子一個屋。我養的蛙就兩種狀態:在屋待著,迷失在外。在外時若心情好能往家裡寄點明信片告知我它的大概狀況,明信片上是它浪在天空草地的畫面。游戲美術設計十分溫馨,但也非常單調,來來回回就幾個動作。

  作為玩家,我的操作同樣非常簡單。拔草賺錢給蛙提供旅行所需的食物裝備,蛙在家時痴痴觀賞,蛙不在家時痴痴等明信片。

  這款簡單游戲有著非常強大的魔力。當我的蛙機械重復著萌萌的動作時,一種形似“母愛”的不明感情正橫掃我的網絡世界。

  以往高冷的朋友反復晒“蛙”。其實大家的圖都挺重復的,但可能在當媽的眼裡,孩子無論如何都可愛,怎樣都看不夠吧。我的數個微信群徹底淪為“新手媽媽交流群”。大家比較著孩子出行的情況,分析准備哪種便當它能去得更遠,配備哪類道具它能在路上交到朋友。苦誰不能苦孩子,我們辛勤拔草賺錢,樣樣求給蛙帶最好的。

  微博話題“老母親”下,親情的呼喚此起彼伏。“我蛙怎麼一直看書,會不會累到?”“我崽咋還不出門玩,是不是性格不好?”“我們家的浪到現在還沒回來,心裡有沒有我這個母親!”

  我們這些人中沒有幾個真想做母親,那不過是人設而已。將我們“蛙蛙蛙”的社交動態往上翻幾頁,總能看見“單身萬歲”或者“春節將至謹防熊孩子”的字眼。

  蛙,以及蛙的成功,都非常迷幻。

  它操作簡單,受眾廣。青蛙出門回家不斷有提示,刺激用戶打開率高。此外,它繼承了同公司出品《貓咪庭院》的優點。那款游戲也是一個簡單的后院界面,用戶不斷收集道具吸引五花八門的貓上院子裡玩。設定萌吸引人。不斷出現的新元素也能激發收集欲。

  但這都不是根本的動因。

  我一開始覺得這背后是我們對於“養成”的喜愛。當前最紅的偶像組合之一,那三個蹦蹦跳跳唱歌的小男生就是養成系。當你參與到一個美麗生命的成長過程中,總會有特別的情愫。你微妙地位於他的母親和戀人之間,他的上帝和塵埃之間。

  后來想想又覺得不是。我玩過養成游戲,鬧心得不行。被培養的小子從小到大和誰說了什麼,在哪裡做了什麼都得在選項裡權衡。一念之差點錯就養歪了。猶記得玩一款公主養成,心大沒看攻略,最后淚眼汪汪目送孩子成了揮著小皮鞭的太妹。

  養蛙正好相反。細節不重要,或者說,根本沒細節。玩家沒有密切參與進蛙蛙行程的每一步,只是在每段路程結束后被知會了一聲。

  或許這才是關鍵。它提供了最寶貴的東西——空白的想象框架。而我認為,當代青年精神需求的重要組成,是給自己加戲。現在有這麼一隻可愛的青蛙,住在宮崎駿式的林中小屋裡,不時出門歷險。這是一個多棒的結構,有多少空間可以發揮演技啊!

  我和朋友們積極挖掘著這個框架裡每一個沉默寡言元素的故事空間。“哎那個蝸牛整天來家門口送糧送錢的也不進來,蛙也不出來見見。這倆關系是什麼情況。”“兒啊,媽媽買不起高級的帳篷,你在外面受罪了。社會就是這樣,為娘給你講一段《開放中的變遷》。”

  一模一樣的蛙們顯然各有性格,那些軟件隨機發送的圖片也深具意義。我的蛙總愛去一個地方拍照,被判定為處女座。另一隻蛙最近出門有點敷衍,一定感同身受於主人春節前不想好好工作。

  有時候,我甚至戲多到懷疑我蛙在欺騙我。幾張明信片能說明什麼呢?或許它和那些女明星一樣,去機場一次拍夠半年的街拍,隔一會兒發兩張。或許它讓我以為自己旅行了,其實在我看不見的屋頂上晒肚皮,或者跑到黑市上把我辛辛苦苦賺來給它路上吃的小甜餅交易掉了!

  蛙們有組織嗎?在那些反復出現於明信片裡的景點前,它們會排隊拍照嗎?它們長得一模一樣,回來的蛙是我本來的蛙嗎?會不會有一個相親公園,蛙們把我們的姓名身高學歷寫在紙上,互相交易呢?

  評論驚訝於《旅行青蛙》的火爆,並把它歸類為“佛系”游戲,估計意為不爭不搶,不焦不躁。我覺得“佛”肯定不是我們這樣。我輩青年,雖爭做行動的矮子,但堪稱思想的巨人。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為你撐起整場史詩大戲。

  生活已經很累了。我隻想癱在沙發裡,想象我的青蛙經歷了怎樣的故事,然后雲淡風清地歸來。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