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來了嗎 研究和應用遍地開花
制圖:沈亦伶
早上,被智能音箱叫醒,同時還提醒你上午要給朋友回電話﹔去上班,用導航地圖走了避免擁堵的路線﹔路上,拍了張照片,用修圖軟件一鍵PS﹔到了辦公室,刷一下根據你興趣推薦的新聞。
這樣的場景,你是否熟悉?不過,你可能並未意識到,這背后,其實都有人工智能的影子。
當然,這些並不是人工智能的全部。
現狀——
人工智能已在身邊
“人類終將使電腦智能化且使其遠勝人腦。”這是1987年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畢業生陸奇給同學的臨別贈言。
如今,身為百度集團總裁兼首席運營官的陸奇,正和萬千程序員與億萬公眾一起,經歷著人工智能的跌宕起伏和帶來的巨大改變。
從可以跟你聊天的“小冰”到能幫你開電視的智能音箱,從機器翻譯到智能教育,從刷臉支付到無人駕駛,從可穿戴設備到智能醫療……人工智能已經全面走入人類的生活,廣泛滲透到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並不斷刷新人們的想象力。
在新聞領域,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個性化推薦已成為不少新聞APP的標配,寫稿機器人、智能視頻剪刀手等生產工具也在不斷涌現﹔
在教育領域,人工智能已經被應用在批改作業、教英文等教學項目,探索“私人訂制”“千人千面”的個性化學習模式﹔
在語音識別和翻譯領域,翻譯軟件已經可以支持全球數十種熱門語言互譯、覆蓋幾百個翻譯方向﹔
在金融領域,生物識別技術的應用使得刷臉支付已成為現實,以較低成本提供個性化專屬財富管理方案的智能投顧也已在不斷發展中﹔
在物流領域,智能分單、智能配送機器人、無人倉、無人機等產品和服務,已在不斷幫助快遞業提升物流速度和服務水平﹔
在零售領域,除了無人超市等吸引眼球的探索性應用外,人工智能還被用來對超市的生鮮商品進貨量進行預測﹔
在交通領域,除了地圖、導航等應用外,備受關注的無人駕駛也有了新的進展﹔
在醫療領域,利用AI和大數據的能力,可以讓機器篩查和分析醫學影像,來輔助醫生診斷﹔
……
當然,人工智能的應用不僅是在第三產業,在農業、工業和社會治理領域,人工智能的賦能作用也都有不錯的表現。
相比人工智能誕生后的兩次最終陷於沉寂的熱潮,這次的人工智能研究和應用遍地開花,熱潮來得更為貼近產業。
“人工智能這次浪潮其實是更穩健的浪潮,技術基礎、數據技術、計算基礎、社會基礎都比較扎實。”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張益肇表示,“此次人工智能浪潮比以往擁有更多落地的實際應用場景,產學研互動比以前更豐富。”
“‘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獵豹移動創始人兼CEO傅盛說。
改變——
重塑中的各行各業
變化是顯而易見的,而影響,有些已然顯現,有些還在水面之下。
“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必將不斷重塑各行各業以及我們的生活。”張益肇將這種“重塑”概括為三個方面:推動產業向智能化轉變、引發商業創新、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
對各行各業而言,直觀的變化是效率的提升。
在工業領域,來自阿裡雲的數據顯示,通過其推出的ET工業大腦,光伏切片企業協鑫光伏良品率提升超過1%,每年帶來經濟效益超億元﹔輪胎生產企業中策橡膠則將良品率最高提升了5%。“先進制造業可能是AI效益杠杆最大的行業”,阿裡巴巴集團副總裁劉鬆說。
在信用評級領域,以機器學習為基礎的大數據風控,在提高信貸服務效率、增加金融服務覆蓋率方面,效果明顯。據百度方面介紹,其教育信貸基本上是以“秒”的時間就可決定是不是給一個人放貸。
“過去40年,前20年的數字化進程改變了生產資料,后20年的網絡化進程重構了市場關系,未來20年人工智能模糊了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界限,其使命是與傳統產業嫁接,降低生產成本,對生產力產生數量級的提升。”馭勢科技聯合創始人、CEO吳甘沙說。
這種提升催生了一個極具想象力的增量空間。
據咨詢公司埃森哲2017年6月發布的《人工智能:助力中國經濟增長》報告顯示,制造業、農林漁業、批發和零售業將成為從人工智能應用中獲益最多的3個行業。到2035年,人工智能將推動這三大行業的年增長率分別提升2%、1.8%和1.7%。
影響還將發生在社會治理領域。
專家表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政府的很多管理方式都有必要從追逐式管理變成預測式管理。
2016年,杭州市政府牽頭聯合了包括阿裡雲等13家企業開始進行城市數據大腦的探索。在杭州蕭山的試點發現,通過智能調節紅綠燈,區域內通行速度提升15%,讓120救護車到達現場時間縮短了一半﹔在杭州主城區,部分區域通行時間縮短15.3%。
對個人而言,除了生活領域的改變,影響還將發生在職業領域——未來,一些重復性的工作,如在線客服、速記翻譯、駕駛員等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
不過,業內人士也表示,對此不必過於擔心,在產生職業替代的同時,AI也會產生新的行業。“集裝箱出現以后,搬運工人擔心會失業,在港口卻出現了很多吊橋工人。”在阿裡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看來,新技術不是讓人失業,而是讓人做更有價值的事情,讓人不去重復自己,而是去創新,讓人的工作能夠“進化”。
巨大的影響,帶來足夠快的行業增長率。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2016年已突破100億元,增長率達到43.3%,預計2017年增長率將提高至51.2%,產業規模達到152.10億元,並於2019年增長至344.30億元。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目前這些影響,還只是冰山一角。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認為,人工智能正在促進人類社會發生轉變,這種轉變將比工業革命“發生的速度快10倍,規模大300倍,影響幾乎大3000倍”。
“在不久的未來,智能流就會像今天的電流一樣平靜地環繞、支持著我們,在一切環節提供養料,徹底改變人類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的形態。”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如是表示。
未來——
百米賽跑才剛剛起步
“我要看到未來的自己。”這是百度大腦給《智能革命》這本書所作序言的最后一句。
未來的人工智能什麼樣?現在可能誰都沒有答案,但能確定的是,當下只是個開始。
“如果把人工智能應用比喻成百米賽跑,現在是剛剛起步。”張益肇說,“人工智能現階段就是互聯網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那個階段。”
政府、企業、資本等多種推動,成為這一波人工智能火起來的“助推器”。當然,與許多互聯網發展進程的新事物一樣,人工智能在成為風口的同時,也還存在待突破的瓶頸。
從技術層面看,目前人工智能還處於“黑箱”決策階段,而且“主要方法論仍是基於大數據、大計算模式”,想讓機器像人類那樣思考,就必須“喂”給它天量數據,由此導致目前人工智能落地還存在行業局限,“擁有大量數據積累和分析需求的行業更適合實現轉型。”張益肇說。
此外,從國內情況看,人才缺口對意圖發力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來說,也正成為一大制約。
“全國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博士、碩士每年隻有不到200人,而如今的創業公司多如牛毛,這個數字根本不夠分。”李彥宏直言。來自領英的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人工智能專業人才有195萬,中國隻佔2%,排名第七。
從行業層面看,重應用、輕基礎的急功近利,無序與重復投資、過熱與概念包裝、浮躁與浮夸並存等問題也不容忽視。有業內人士直言,需要警惕人工智能“網紅化”的傾向。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徐立直言,國內人工智能創業大多扎堆在應用層面,創業者使用開源算法,找到某個垂直領域便套上“人工智能”概念扎進去,但真正從算法層出發做“原創技術”的人並不多。“而這塊才是核心,是最需要厚積薄發的。”
不過,業內人士也表示,這些可以理解為“成長的煩惱”:是瓶頸,也是下一步發力的方向。從更廣闊的時代眼光看,中國正處於發展AI的良好機遇期。
從人才角度看,已經現出明顯成長性。烏鎮智庫的數據顯示,在人工智能專利數上,最近5年,中國專利數平均每年增速為43%﹔美國增速為21.7%。其中,2016年中國新增的人工智能專利數突破9000,超過美國的兩倍。
“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專利申請數量及融資規模均僅次於美國,位列全球第二。”陸奇分析表示,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機會和獨有的海量數據,這對於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不容忽視。事實上,近年來,吳恩達、李飛飛等一批知名AI人才紛紛回國發展,也佐証了這一點。
國家的重視也在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助力。2016年3月,人工智能一詞寫入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如今《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也已正式印發。
“中國在這次科技浪潮上是趕在前面的,深度學習有超過40%的論文是華人發表的,這次我們和專家溝通起來沒有語言障礙,也沒有時差障礙。我們有很好的數據、巨大的樣本群,有很好的工程師隊伍,又有全球一流的制造能力。”傅盛表示:“未來是人與機器人共存,中國存在彎道超車的機會。”
從這個意義上講,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