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絡媒體走轉改】四川廣安會龍村:打好“組合拳”確保脫貧不返貧

2018年01月30日14:59 | 來源:中國西藏網
小字號
原標題:圖為黃世明老人

圖為黃世明老人

73歲的黃世明怎麼也不會想到,種了一輩子地隻能勉強維持生活的他,如今守著家門口還能成為“打工一族”,靠著在村裡的廣農公司“發揮余熱”,他現在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都能有一百余元的收入。用他自己的話說,“以前村裡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更別提什麼收入了,現在真是變化太大了”!


圖為會龍村獨具川東民居特色的房屋

1月26日,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全國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活動(四川站)媒體團走進廣安市前鋒區代市鎮會龍村。記者們走過一排排獨具川東民居特色的房屋,看到一群中老年人正在寬敞的空地上跳著廣場舞,不遠處的村民活動站內,幾位六七十歲的老大爺正聚在一起拉著二胡唱著歌,不遠處支起一張長長的桌子,一位老人正在為村民們寫著春聯,“現在眼看著日子好起來了,大家都搬進了新房。快過年了,我在這給大伙免費寫春聯,添添喜氣。現在我也有徒弟了,村上好幾個人平常有空了都來跟我學學寫字啥的。”方永明老人邊寫字邊對記者說道。眼前這番景象,很難讓人將會龍村和貧困村聯系在一起。

據會龍村第一書記楊光飛介紹,會龍村位於代市鎮西部,面積1.1平方公裡,以淺丘地貌為主,耕地面積1256.8畝,共8個村民小組、334戶、1111人。2013年,會龍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470元,但其中44戶共155人的實際年收入僅為2700元,低於國家標准,屬於貧困戶。此后,該村圍繞“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形成好習慣、養成好風氣”的目標,大力實施基礎、新村、產業和能力扶貧工程,幫助貧困群眾實現增收致富。“截至2014年底,會龍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47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6300元,全村44戶貧困戶全部擺脫貧困,實現了整村脫貧”。


圖為村民在空地上跳起廣場舞

“為了避免出現返貧狀況,我們這幾年一直在持續鞏固。老百姓沒有脫貧渠道,我們就幫他們出點子、找路子,讓他們有固定的收入來源。”楊光飛說道,“2015年,村裡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3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70元,群眾生產生活水平不斷提升﹔2016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7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20元﹔2017年集體經濟收入20余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20元。”

談及增收致富的“點子”和“路子”,楊光飛介紹道,首先是推動村裡的基礎設施由“單打獨斗”向“協同配套”邁進。會龍村全面整合農業、水務、交通、國土等涉農項目資金,將其集中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共實施田土調形1400余畝,新建硬化村級公路4.1公裡、便民路6公裡、蓄水池7口、排渠2公裡,整治灌區1公裡,使全村交通、水利等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改善。


圖為村民們在活動室拉起二胡唱起歌

“其次,就是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我們村建立了完善的‘土地入股+集體發展資金入股+專項資金’機制,發展標准化檸檬、蔬菜產業450畝﹔成立專業合作社,採取農戶土地入股、合作社管護、收益分紅的方式運作,打造亦農亦景的特色桃園800畝。引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規劃建設以桃園觀光和越野賽車為主題的鄉村旅游項目,解決100名村民就近務工,實現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000元以上,村集體增收30萬元。”


圖為方永明老人在為村民寫春聯

除了特色產業發展,會龍村圍繞“讓群眾住上好房子”的目標,規劃新建了佔地30畝、可容納38戶的新民居﹔實施無房戶房屋建設和危舊房改造工程26戶﹔實施“雙改工程”,共改廚改廁209戶,將天然氣、自來水管道接入全村﹔建成污水處理站,建立完善農村垃圾收運、處理體系。“為了保証新民居的建設質量,我們提出老百姓可以自己選擇施工隊伍,而且還可以加入房屋建設團隊,這樣既能監督施工質量,又有了一筆收入。住在自己建的房子裡,肯定放心!”楊光飛說道。

從2013年建檔立卡的貧困村,到2014年實現整村脫貧,再到如今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會龍村沒有僅僅滿足於甩掉貧困的帽子,而是從觀念上由“要我脫貧”向“我要致富”轉變、邁進。目前,村裡根據村民文化水平和就業願望,結合現代農業基地和工業園區用工需求,已分類組織開展農業生產、輕紡加工技能培訓300余人次,幫助36人就近就業。此外,會龍村還承辦了四川省“書香天府2016年農民讀書月活動”啟動儀式和2017年中國曲藝牡丹獎藝術團小分隊“送歡笑”專場演出,逐步推動形成“書香”氛圍。(中國西藏網 圖、文/吳建穎)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