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時代媒介人才教育思考:冷熱兩端間 感知育人溫度

2018年01月30日13:49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冷熱兩端間 感知育人溫度

  當下,媒介人才教育的客觀環境可以說是處於“冰火兩重天”之中,一方面,網絡媒介熱度燙手﹔另一方面,傳統媒體遇冷,在此環境中如何培養新時代的媒介人才,高校師生普遍感到有壓力。

  從廣義上說,在當下技術革命已造成迥異於以往的傳播場域中,需要在技術理性與人文理性之間把握媒介教育個性的平衡。

  新媒體技術將多種媒介形式結合,屬清晰明確的“熱媒介”,給人以從感官到參與的全方位信息體驗,影響力已躋身主流,接受方式已化為習慣。屬於應用學科的新聞傳播教育,其方向離不開時代變化,新媒體發展必然導致教育內容與形式、教育實踐和傳播理念上的改變。

  這幾年,新媒體技術教學受到學生歡迎,他們在多感官的教育信息體驗中,享受了學習樂趣,減少了思考難度,但同時也造成對知識深刻性認知不足。因此,就教學而言,在教學過程中關於“熱媒介”的內容必須有度,與“冷媒介”的內容相中和,在推動以“熱媒介”為依托的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重視加強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以及本學科縱向學緣知識的養成。例如,可以要求學生在校園實踐中不僅要大量做新媒體作業,而且要親自動手辦紙質小報和期刊。畢竟,傳統媒體和新興媒介的歷史和血脈相連,不能造成學生無知和缺能。

  專業知識窄化與應用領域寬廣是另一個要處理好的矛盾。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融合了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等,若不能建立融合性應用教學體系,則無法培育出與時俱進的行業人才。目前各高校的媒介教學體系仍未找到共識性的新知識體系,因此,當下應該鼓勵各新聞院校根據各自的定位探索,不要一刀切地搞“高大上”的知識灌輸。目前,全國有800多個新聞院系,在校生20多萬人,“雙一流”高校與其他院校擔負的任務不同。因此,在一些院校提出“面向高端,培養高手”的目標時,有的學院則把“面向社會,培養能手”作為辦學理念。這樣做屬於務實之舉,也是對學生負責的表現,可以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條件下,讓學生獲得相對豐富和實用的知識,解決好能力“寬”與“窄”的矛盾。

  作為改進教學的平台性手段,高等媒介教育可以項目牽引為導向,以生產有溫度的媒介產品為載體,把知識與技能教育融合到學生全域教育時空中。

  在技術理性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前提下,選擇多種項目為平台,通過項目牽引轉變師生教學關系,學生從被動灌輸轉變為主動思考。拋棄紙上談兵,把課程作業與實際項目相結合,讓實踐不再是應付差事,而是學生自己對實際操作的體驗。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在講授《媒介倫理》課時,學生就分組參與兩個平台的搭建,一個是紙質內刊《媒介倫理研究》,另一個是網絡版的《媒介倫理案例庫》。項目使學生擺脫缺乏創新的抄轉,體驗傳媒業務的“溫度”,加深對社會需求的理解和體悟。這一類實踐培養了學生的發現力與思考力、創意力和溝通協調力,建立起生產具有人文關懷的、有溫度的媒介產品意識,以便今后更好地為公眾服務。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培養媒介人才要接地氣。所謂接地氣,就是在人才培養上要與社會脈動相連。目前,高校的媒介教學內容與現實脫鉤現象明顯,而傳媒業的負責人也苦惱於對畢業生參與工作后的再教育。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高校需要重視媒介師資能力的與時俱進,對應職業需求,積極與傳媒單位對接,並加大對業界精英的引進力度﹔另一方面,要給教師走進媒體,及時了解行業變化的機會,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備課、有辨別地引進理論、有原則性地引導、有活力地組織教學。

  教師的本職工作不止於教書,更要育人,在賦予學生職業能力的同時更加注重思想和人格教育。做到以心換心,用愛心和耐心育人,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培養職業道德修養,賦予社會責任意識。讓學生在職業理想的熏陶下,做一名有責任感的傳媒人,讓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在校園裡打好應對將來媒介環境無論怎樣冷熱變化的品質基礎。

  (江作蘇,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陳妮,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