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了最走心的海南故事
——析《海南日報》手繪創意H5《睡在我上鋪的兄弟》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海南故事?怎樣運用新媒體手段以小見大?1月25日,海南日報社新媒體“創意工坊”推出的處女作——創意手繪H5《睡在我上鋪的兄弟》,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眾所周知,對於海南來說,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同時,也將迎來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樣的歷史節點,在傳統紙媒的文字、圖片報道,網絡媒體的訪談視頻之外,如何做出新亮點?《睡在我上鋪的兄弟》H5給出了別具匠心的答案。
內容之魂:
一條看似不起眼的畢業留言
作為知名企業家,郭廣昌的經歷十分豐富,其投資領域也頗多亮點,可寫的東西很多。既然是“我與海南·30年·30人”系列訪談,其著力點一定是人物的“海南情結”。
1月21日中午,筆者在微信朋友圈無意中發現同事晒出的一組照片:當天接受採訪時,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副社長、總經理翁朝健給郭廣昌送了一件特殊的禮物——一張復印裝裱好的畢業留言。
畢業留言的內容是:“阿健,一生中真正值得回味的美好記憶不多,對我來說那個寒假你一家的熱情,文昌雞的風味,還有白雲、藍天、椰林組成的南島風光是我永遠難忘的。當我踏上歸程時,我心裡默念著:總有一天我會再來尋找一片屬於我的土地!”
再一打聽,原來,當天代表海報集團簽約的翁朝健和郭廣昌曾經是1985級復旦大學哲學系同班同學,而且,郭廣昌還和翁朝健住一個宿舍。這段留言,正是郭廣昌畢業前給翁朝健的臨別贈言,而翁朝健30年來搬家多次,好多東西都丟了,卻一直珍藏著畢業留言冊。
最有意思的是當年郭廣昌留言中的一句話:“總有一天我會再來尋找一片屬於我的土地!”30年后,郭廣昌投資打造“全球第三座亞特蘭蒂斯”,累計投資海南金額超百億元,踐行了自己的人生誓言。
試想,沒有中國改革開放的好政策,沒有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大環境,郭廣昌以及千千萬萬的創業者,會擁有施展抱負的天地,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嗎?這難道不是最好的故事嗎?
1月21日下午,筆者獲悉“我與海南·30年·30人”系列關於郭廣昌的報道擬於1月25日推出后,立即聯系美編,決定用創意手繪H5的形式,以那條畢業留言為核心紅線,凸顯郭廣昌和翁朝健跨越30余年的兄弟情,凸顯大時代背景下“郭廣昌”們的奮斗歷程。
形式之魂:
走心文案開了好頭
一個好的H5作品,往往是文案、標題、音樂、手繪及觸發設計的優質綜合體。
為了寫好這一文案,參與者補充採訪了當事人,在網上查閱了大量郭廣昌的訪談,查閱了大量上世紀80年代復旦大學老照片,讀了一位復旦大學1984級女生撰寫的回憶錄,因此,文案中許多描寫非常有代入感。
難得的是,文案不是簡單的敘述,而是自然生發了議論和升華,例如,“30年前給阿健寫下那段話時,年青的廣昌或許只是年少輕狂。父親是東陽小石匠,母親是菜農,21歲的廣昌怎麼就敢寫下這段話?不獨郭廣昌,馬雲、劉強東、馬化騰……他們的凌雲壯志都曾經被認為是痴人說夢,但恰恰是他們,合奏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樂章,改寫了中國民營企業史,改變了全球無數人的生活方式!”
文案有了,標題、音樂、手繪等也不能掉鏈子,任何一個環節失分,H5整體閱讀效果都會大打折扣。
郭廣昌住翁朝健上鋪,循著這個思路,主創人員首先確定了H5的標題和音樂:標題就叫《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音樂就用老狼版《睡在我上鋪的兄弟》。
作品講述的,既然是一個延續了30余年的傳奇故事,一段融匯於改革開放和海南建省30周年的歷史洪流中的兄弟情,時間顯然是貫穿這個故事的主線。因此,H5在制作形式上選擇了手繪懷舊的風格,每一頁的背景都採用了泛黃的帶有信紙質感的風格,奠定了產品懷舊的基調。
此外,每一頁H5所繪制的畫面,都是該頁的文案所講述內容的投射,這樣的方式使得圖文的結合更加緊密。讀者打開這一H5,在懷舊的校園民謠烘托下,仿佛在讀著一本上世紀80年代的連環畫,在一個溫暖、勵志、感人的故事中,進行一場時光穿梭之旅。
1月25日上午,海南日報微信公眾號、海南日報官方微博、海南日報客戶端相繼以《這個手繪創意H5,講了一個最走心的海南故事》為題,推出《睡在我上鋪的兄弟》H5,迅速在朋友圈引發刷屏,點擊量一路高揚。可以說,新媒體如何讓重大報道變得既深刻又動人,海南日報社新媒體做了一個有益的探索。
(作者系海南日報社新媒體部主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