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導演四赴極地體驗生活 28天實景拍攝共赴南極之戀

袁雲兒
2018年02月05日05:52 | 來源:北京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28天實景拍攝共赴南極之戀

  三次去南極,一次去北極,28天實景拍攝,讓正在上映的電影《南極之戀》成為全球第一部在南極拍攝的故事片,也讓“下生活”這三個字,被主創扎扎實實地鐫刻在了行動裡。該片編劇、導演吳有音說,《南極之戀》展現的,不僅僅是南極純粹的自然之美,也有電影工業之美。

  積累素材:靠電纜線找方向

  先寫小說,再將其搬上大銀幕,是吳有音一直以來的創作模式。這位剛過不惑之年的導演,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以文字和影像兩種形式傳達。創作《南極之戀》的初衷,是他想找到一個“極端環境中捏得特別緊的強戲劇結構”,“這種故事情節相對簡單,但對人物挖得很深,就像《老人與海》。”他考慮過珠峰、羅布泊,但最終把故事放在了南極,生存與愛情,都在那一片蒼茫冰雪中展開。

  吳有音認同老一輩文藝工作者“下生活”的創作理念,為了創作《南極之戀》故事,他曾三赴南極、一赴北極體驗生活,做過兩次南極科考隊員。

  與南極的第一次相遇,至今讓他歷歷在目。“雪龍號”科考船登陸時,需要撞開厚厚的冰層,盡量靠近南極大陸。數日來,吳有音默默坐在船艙裡,聽見船一次次倒車,積蓄力量,然后拼足馬力,“咣當”一聲撞上冰層。這種聲音,甚至讓他產生了一種悲壯的感覺。

  待到船終於著陸,吳有音第一個走下來,眼前是一片潔白的海冰,一直綿延到天邊。直升機在頭頂嗡嗡盤旋,放下一張巨大的網兜,所有人把集裝箱裡的補給物資扔進網兜,目送直升機飛向遠處的中山站。鮮紅的“雪龍號”、潔白的海冰,穿著桔紅色防寒服的科考隊員們在海冰上通宵卸貨,遠處是蒼茫的南極大陸。“南極沒有讓我失望。”吳有音說。

  幾次極地經歷為他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影片男主角吳富春在南極跋涉中遇到的雪盲症、白毛風,吳有音都親身經歷過。有一次凌晨三點,吳有音獨自外出,想拍點東西,結果遇上白毛風,瞬間迷失方向,最后是摸到地上一根電纜線,順著線一點點爬回去的。

  在吳有音看來,《南極之戀》不僅是一個冒險故事,也是一次對南極的科普,“小說和電影的情節都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和專家論証,有很強的科學性。”

  拍攝日常:盒飯一打開就涼

  盡管南極不屬於任何國家,但並不是誰都可以去那兒拍戲。除了得到中國相關部門的批准、符合《南極條約》規定,還要經過國家南極局局長理事會的同意——這個國際組織會集體評估任何在南極發生的事情,如果有很多國家反對,拍攝也無法成行。為此,劇組准備了各種環境評估報告、傷病預案、火災預案等材料,翻譯成不同文字,交給理事會。2015年10月19日,吳有音帶著40人的劇組前往南極,歷時28天完成了在南極的實拍。

  每天早上六點鐘,伴隨著長城站外雪地車嘟嘟的發動聲,劇組成員吃一頓熱乎乎的早飯,然后扛起所有的裝備出工。站上為劇組提供了三輛車:一輛車底改造成履帶的越野車,一輛大型雪地車,還有一輛雪上摩托車。三輛車先來回運好幾趟,把人和設備送到離片場較近的一個地方。然后所有人再扛著大包小包,徒步走到拍攝地點,每次要走上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吳有音回憶,當時劇組並不覺得“暴走”南極很痛苦,反而覺得每天的這段路程“很美好”,“因為看得到希望,覺得我們今天又能完成一段拍攝。”

  雖然氣溫沒有低得那麼夸張,但南極“最要命的”是風大。一陣“妖風”吹來,能瞬間把人吹透,體感溫度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盡管所有人都穿著連體防寒服,戴著帽子、口罩、眼鏡,還是凍得很難受。主演趙又廷在片中隻能穿分段式的衣服,風全從腰裡鑽進去了,非常難受。每次拍完一條,就會有工作人員沖上去用棉被把他裹起來,圍著他堆一座人牆,幫他擋風。

  別看極晝時南極全是白天,周圍又一片潔白,但打光恰恰成為拍攝時的一大難題。因為雪會反光,反而會把人臉上的光全都弄沒了,拍出來人臉是黑的。拍攝時,往往要通過補光、壓光、反光等多種手段處理。再加上風又大,有時候需要十幾個人摁住一塊反光板,才能保証不被吹跑。

  每天中午,制片組開著車把熱飯熱菜送到片場,大家便圍坐在冰天雪地中吃盒飯。盡管熱飯熱菜一打開幾乎就涼了,不過也沒人在意,有吃的、能歇會兒就不錯了。

  為保護南極的環境,所有人都自備尿袋和便袋,抽煙的工作人員會自備煙缸,不讓煙灰落地。用完的尿袋還要裝進自己的衣服內袋,一是要回收,二是能起到一定的保暖效果。

  靈活應變:與海豹不期而遇

  在南極拍電影,有時得“任性”,有時卻來不得一點兒“任性”。惡劣的自然環境為人和設備的大幅度移動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看著離得很近的一次調動,可能要花費小半天。開機前吳有音曾獨自去過一次南極勘景,用GPS記下了取景地的經緯度。拍攝時,每天他也會和攝影指導開著雪地摩托再次勘景。

  “第一次勘景時我發現了一個滿地都是瑪瑙的山谷,很漂亮,我留了很多資料。拍攝時發現找不著了,我就問:瑪瑙谷呢?結果他們指著旁邊一個小土包說,導演,這就是那座山,被雪埋掉了。”南極讓吳有音感慨,在自然力面前,人是多麼渺小。

  拍攝南極動物時,更需要靈活機動。有天拍攝即將收工時,一群企鵝恰到好處地出現在劇組眼前。吳有音當即決定,立刻讓趙又廷換裝,拍攝和企鵝互動的鏡頭。然而趙又廷的造型非常麻煩,做好臉上的胡子和傷疤要一個小時。剛弄了一半,企鵝就跑了。造型組問吳有音,還換不換,他說:“換。”沒想到換裝之后,企鵝真的又回來了。

  片中還有一場趙又廷和海豹互動的戲,也屬於可遇而不可求。南極雖隨處可見大海豹,但吳有音想拍一隻萌萌的小海豹,他給執行美術下了命令,一定要找到一隻小海豹。於是執行美術每天憂心忡忡地在外面尋覓。有一天都已經收工了,副導演飛奔進來大喊:“導演,快快!海豹找到了!”大伙兒抓起裝備就奔過去,隻見一隻小海豹因為年少無知爬進了長城站,被困在一個雪垛裡。一旁的執行美術嘿嘿壞笑,如釋重負。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