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山深處的脫貧“大文章”:農業升級+旅游提檔

2018年02月12日14:53 | 來源:華龍網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山深處的脫貧“大文章”:農業升級+旅游提檔

  華龍網2月12日12時訊(記者 黃宇)“自從鄉裡請來了前胡技術員,引來了龍頭企業,我家前胡越種越多了,還不愁銷路。”2月12日,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光明村一處山坡上,正在查看前胡長勢的村民馬茲梅向華龍網記者介紹,去年,她家的6畝前胡賣出了18000多元,今年打算再種15畝。

  馬茲梅所在的中益鄉是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地處大風堡原始森林深處的“兩山夾一槽”地帶,地廣人稀、設施落后、資源匱乏。近年來,當地群眾克服自然條件限制,做起了向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的脫貧“大文章”。春節前,華龍網記者來到這裡進行了深度探訪。

  石柱中益鄉,正在施工的盤山公路,當地經濟建設開展得如火如荼。記者 石濤 攝

  農業升級——

  貧困戶種藥材 兩年摘掉“窮”帽子

  冬日的光明村,萬物蕭瑟,人煙稀少,走在田埂道上,偶爾能遙遙地聽到幾聲雞鳴。

  遠遠的一處山坡上,靜靜地伏著一人,身上衣服顏色幾乎與環境融為一體。走近后才發現,這人正是伏在地上查看前胡長勢的馬茲梅——我們此行要採訪的村民之一。

  “快看,綠芽開始冒頭了。”見我們來,馬茲梅拍拍身上的土,抬頭招呼一聲。我蹲下身一瞧,每一塊切開的塑料薄膜下,一棵棵前胡嫩苗正探出頭來,聚在一起長成一個圓弧狀。

  地裡,前段時間種下的前胡長出了小苗。記者 石濤 攝

  馬茲梅是光明村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由於丈夫長年患哮喘病,加上兩個孩子上學,導致家庭貧困,2014年6月被識別為貧困戶。

  “這個貧困戶的帽子不好戴,不光榮。”馬茲梅說,以前,家裡種著大量的苞谷洋芋,卻賣不到好價錢,“人窮不能窮一輩子,隻要有機會有出路,我一個人也能掙到錢,讓全家人過上好日子。”

  當年,在中益鄉政府支持下,馬茲梅參加了技術培訓,並借助國家扶貧產業啟動資金,發展起前胡、辣椒、山羊和生豬等產業,走上脫貧之路。

  那段時間,馬茲梅起早貪黑,一心扑在產業上。早上放完羊,中午回來喂完豬,下午又到地裡查看作物生長情況,晚上還要看書自學技術。通過改變種養模式,2016年底,鄉政府來核算收入時,馬茲梅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6300元,隻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就摘掉了“窮”帽子。

  石柱中益鄉光明村,村民馬茲梅勤奮創業,發展起前胡、辣椒、山羊和生豬等產業,成功脫貧。記者 石濤 攝

  更讓人高興的是,今年春節前,馬茲梅一家的嶄新安置房在山下集中安置點修建完畢,大部分家具已從山上的土坯房裡搬走,全家人將在新房裡迎來新年。

  “現在技術到位了,銷路也有保障,我打算2018年再種15畝前胡,10畝辣椒,還要發展一批經果林,預計年底收入要達到8萬多。”馬茲梅說。

  如今,在中益鄉,越來越多的村民看到轉變種養模式的甜頭,紛紛加入到發展生態特色產業的創業大軍中來,當地政府也明確提出,2018年要將種植糧食作物全部調整為經濟作物。

  旅游提檔——

  大學生回鄉創業 啃下避暑游“大蛋糕”

  中益鄉緊鄰黃水,氣候與其相當,還有大風堡原始森林風光加持,是天然的避暑勝地。但多年來,眼看著黃水旅游經濟越發壯大,中益鄉的綠水青山卻仍然沉睡著,全鄉7個村集體經濟基本為零。

  如何借助“大黃水”旅游度假區的輻射效應,讓中益鄉也搭上鄉村旅游快車?全興村的大學畢業生劉志陽決定自己先做“吃螃蟹的人”。

  石柱中益鄉全興村,當地居民劉志陽大學畢業后回鄉創業。記者 石濤 攝 

  2015年從大學畢業后,劉志陽在重慶主城找了份快遞工作,每天早出晚歸,忙得停不下來。“雖然掙了錢,卻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體現不出人生價值。”劉志陽說。

  正在惆悵時,同事偶然和他聊起黃水的避暑游如何火,這一下子擊中了他的心。“我家就在黃水邊上,照樣有山有水,為啥不打造一下,讓游客來住?“劉志陽越想越覺得有搞頭,立馬辭了工作回家。

  要搞旅游,得先整治自家周邊環境,客房也要按標准改造,這些都需要一大筆啟動資金。劉志陽將自己的想法告知父親后,父子倆一拍即合,說干就干。

  2016年,劉志陽拿著種烤煙掙來的5萬元,修繕自家魚塘,搭建蔬菜大棚,裝修客房,正式辦起了民宿。

  “一家民宿要發展,處處是阻力,多家民宿抱團,處處是吸引力。”劉志陽說,他找來富有經驗的“黃水人家”民宿老板,成立“黃水人家”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中益分社,共同分擔避暑游“大蛋糕”。

  石柱中益鄉全興村,劉志陽在自家農家樂前介紹情況。 記者 石濤 攝

  民宿抱團的規模效應很明顯。僅2017年6月至9月的避暑高峰期,劉志陽一家的旅游收入就達2萬多元。自己家發展的同時,他還與全興村重點貧困戶向世富簽訂了帶動協議,未來5年,該貧困戶保底分紅將達到2萬元。

  有了“吃螃蟹的人”帶頭,中益鄉的鄉村旅游觀念正在改變。目前,在黃水至中益公路沿線,已有近30家“黃水人家”民宿。

  2017年,中益鄉在鄉村游上的招商引資,也作出了不少有益嘗試。當地政府把“招商會”開到了大街小巷、鄉村院落,廣泛吸引社會各界的投資者。目前,已有不少中藥材業主、旅游業老板前來考察。

  觀念轉變——

  第一書記帶頭 書寫脫貧“大文章”

  離春節不到一周時間,中益鄉坪壩村的田間地頭還熱鬧不停,一派農忙景象。

  溪溝邊荒地裡,兩名中年人正在修整犁耙,准備犁地。旁邊,幾名同伴將砍下來的枯樹枝堆放整齊,留出一塊空地來。

  搖柄、換擋、起步,在操作者的熟練控制下,小小的農用拖拉機在地裡跑起來,留下一行行新翻的耕土。

  石柱中益鄉坪壩村,韋永勝操作農機在田地裡翻土。記者 石濤 攝

  上前一問得知,正在犁地的是中益鄉坪壩村第一書記,重慶市教科院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調研員韋永勝。當天,他正和駐村工作隊員一道,幫助還未返鄉的村民翻耕土地。

  原來,坪壩村在年前召開了多次“院壩會”,決定2018年將傳統農作物調整為中藥材,種植瓜蔞、前胡,全體種植戶和中藥材企業簽署協議,採取“入股+分紅”的模式,提高農戶收入。為保証種子按時按量下地,不影響來年收成,必須要在春節前完成土地翻耕。

  然而,眼看春節越來越近,村裡仍有一些外出打工的鄉親未按時回來。韋永勝和工作隊同事商量后決定,自己帶頭,幫鄉親們犁地!

  連日來,韋永勝和同事們給在外的鄉親打電話,確定種植地點和面積后,就帶上鐮刀鋤頭,推著拖拉機,下田翻地。

  在他們的帶動下,原本這個“烤火打牌”的農閑季節,今年竟變成了翻耕土地的農忙季節。有勞力、有土地的農戶迅速翻地播種,確實種不了的農戶也無償把土地讓出來給願意種的農戶。

  韋永勝(右)接受華龍網記者採訪。 記者 石濤 攝

  “以前鄉親們都是等著吃低保,現在他們主動想著掙錢了,還時不時來關心我們。”韋永勝說,“從起初的不理解,到如今見面都要打招呼,這些改變讓我覺得這些事都很值得!”

  韋永勝說,2018年,坪壩村將有20萬株可藥用的黃桅子,中藥材種植面積由之前的400畝升至1000余畝,村裡的主公路也將由現在的4米擴寬到8米,“希望年底時,我們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翻番。”

  石柱中益鄉,一戶村民將自家的土地由種植苞谷改為種植前胡。記者 石濤 攝

  記者手記——

  不等不靠 脫貧有道

  地處大風堡原始森林深處的中益鄉,貧困發生率高、人均可支配收入低,處處“先天不足”,成為難啃的“硬骨頭”。久貧之下,當地3000多戶群眾發出致富口號,在當地能人、扶貧干部的帶動下,不等不靠,掀起干事創業熱潮……

  華龍網記者探訪時,正值隆冬時節,冷風蕭瑟處,農人們還在為來年收成忙碌。與往年不同的是,播下地的種子裡,中藥材等經濟作物佔比90%,復墾的荒地背后,外出打工的人減少了。

  如今,當地圍繞旅游、大健康而興起的鄉村民宿、生態種植等產業,變“先天不足”為突出優勢,讓越來越多的目光開始注意到這片土地。在當地政府的合理規劃下,保護環境與消除貧困實現了內在統一,大家轉變了觀念,卯足了干勁,充滿了信心。隨著回鄉創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外來投資不斷進入,脫貧自然水到渠成。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