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 正月初四"擺上桌"

“擇一事,終一生”,既然有人志在探索世間盡可能多的美食,就會有人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傳承一道食物。
在陝西,“老白”白玉亭老人開著一家水盆羊肉店,每天熬湯、煮肉、打饃,定時關門,幾十年如一日。他兒子繼承父業后,每天熬湯,老白都要親自把關,堅持開店前品嘗湯的味道,不合格就不能開門營業。
老白和“陝西水盆羊肉”的故事,將出現於《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的“小吃”部分。發現這個故事的,是《舌尖上的中國》策劃周塬。他說,水盆羊肉是特別古老的食物,在各個時期都有食材、調料、火候上的變化,但是羊肉湯大同小異。“你看到今天這一碗羊肉湯的時候,你要想到它整個烹飪過程,不僅僅是一天一夜。”
周塬認為,食物在我們的文明中擁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好故事和美味都是不期而遇,唯有如此,我們才會心生感恩,才會有最終的審美。
裹著歷史、民俗文化餡料,人情味飽滿的美食才更令人痴迷。《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的成功有目共睹,如何“舔屏”都不為過。如今,第三季也將登場,定於2月19日正月初四20:00,在CCTV-1綜合頻道和CCTV-9紀錄頻道同步播出,並在財經頻道、中文國際頻道、軍事農業頻道聯動播出。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共8集,每集50分鐘,8集的主題分別是:“器具”“宴席”“廚人”“小吃”“點心”“食養”“時節”“融合”。第三季繼續由李立宏配音。
創作的10個月裡,主創團隊足跡遍布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拍攝地點多達115處,調研採訪人物300多人,拍攝美食400多種。“這一季的核心簡單說就是君子愛食,食之有道。”《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總導演劉鴻彥說,正如海報宣傳語“品味中國,品嘗人生”所展現的,“每個食物不可能跟人脫離開,食物背后永遠站著人”。
“器具”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全新開掘的方向。劉鴻彥介紹,以往的美食節目都將主要注意力放在了美食、人物或故事上面,但是對於參與創造美食、盛放美食、隱藏在美食背后的器具,卻關注較少。《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將“器具”獨立成篇,講述了灶、刀、壇、鍋、盤、碗等美食器具的故事。
“河南穿山灶”出現在“器具”一集,講述的是河南三門峽特有的地坑院內穿山灶,一個灶台七口鍋,蒸煮燉燜還能保溫,可以放置七口鍋同時操作,非常高效,能夠很快做出當地著名的十碗席。這種烹飪方式,是當地老百姓數百年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體現。
把文化吃進肚子裡,是“舌尖”系列的精華。在第三季中,“辣椒的前世今生”,就揭秘了辣椒是怎麼成為食物的過程。最早在昆曲裡出現作為觀賞植物的辣椒,其后隨著人的遷徙,辣椒到了西南,被人們發現可食用,后來成為重要的食材和調味品。這一變遷過程,正蘊含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融合”所關注的主題,每一種食材的普及,每一種味道的遷徙,都來源於人的遷徙與融合,而融合是繼承與包容,也包含著創新和希望。
該集導演張木介紹:“中國人有一個詞叫‘味道’,我們不僅想品到‘味’,還要品到‘道’”。這種“道”,是在中外融合的全球視野下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從歷史演化過程中探究中國美食的流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