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中國電影產業2017提檔再起步 如何引領500億新時代

2018年02月14日07:48 | 來源:光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電影產業如何引領500億新時代

數據來源:《中國電影市場報告二○一七年》 制圖:魯元珍

【文創視域】

國內電影票房經歷了2016年在高速路上的“急剎車”后,在備受壓力的2017年成功提檔再起步——在《戰狼2》《羞羞的鐵拳》《功夫瑜伽》等“爆款”的拉動下,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2017年全國電影總票房為559.11億元,同比增長13.45%。

跨入“500億時代”,中國電影市場開始走向理性增長的穩健期,電影市場的下一個發力點在何處?中國電影產業如何走質量型發展之路?

首破500億:

什麼因素支撐了票房佳績

數據:2017年,中國城市院線觀影人次16.2億,同比增長18.08%。國產影片票房301.04億元,佔總票房的53.84%。公開上映的影片中,票房過億影片共92部,其中國產影片51部。全年新增銀幕9597塊,全國銀幕總數已達50776塊。

一系列數據背后,是中國電影產業高速增長並日益成熟的發展趨勢。

“總體來講,經過2016年的下滑后,中國電影市場又保持了較快增長和樂觀向上的發展局面,呈現出良性發展態勢。”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電影理論研究部副主任譚政指出,2017年中國電影產業發展呈現幾個特征,一是總量增長,同時單片票房也實現新的突破﹔二是優質內容增長,以《戰狼2》為代表的國產片引領中國電影票房走向新時期﹔三是小成本的分眾市場出現,無論是《岡仁波齊》還是此前《二十二》等小眾題材的電影,均票房口碑雙豐收﹔四是契合觀眾的欣賞趣味以及口碑發酵的作品成就了中國電影市場的高票房。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也持同樣觀點:“眾所周知,進入新世紀以后,北美電影市場票房收入基本上在100億—110億美元之間徘徊,所謂‘大年’也就是111億美元。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2003年以后,中國電影連續10多年保持了30%的復合速度增長。這個增長速度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極其罕見的。”

盡管2016年以來,中國電影市場增速有所放緩,但饒曙光、譚政都認為,這是中國電影提升品質、優化結構必經的階段,也是電影產業回歸理性、良性發展的信號,“中國電影整體性向好的大趨勢沒有改變,在世界范圍內依然是‘風景這邊獨好’”。

票房佳績,離不開有力的政策引導和法律保障。過去,由於缺少法律依據,不少亂象渾水摸魚充斥在電影業內,“炒票房”“炒概念”問題突出,市場不是很規范,很多資金“一窩蜂”進來,造成電影市場虛高。干擾了我國電影產業的健康發展。

2017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正式施行,首次將電影產業納入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當中,這意味著電影產業被新時代賦予了新的重任,成為拉動內需、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產業。此外,《電影產業促進法》也降低了電影行業的准入門檻,提出國家將在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用匯等方面全方位扶持電影產業。

相比票房總量,觀影人次上的回暖更值得關注。2017年,中國觀影人次達到了16.2億次,同比增長11.19%。中國電影的發展也得益於院線的建設。由於中西部和三四線城市影院建設持續增長,讓全國影院數達到了9169家,銀幕數達到了50776塊,穩坐全球第一大市場。

“從發展指標、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上,中國已經成為民族電影文化佔據主導地位的世界第二大電影市場,開啟了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的新征程。特別是,經過2016年的市場規范,電影人更多地意識到,產業良性發展還是要靠內容說話,要沉下心來做內容,因此2017年電影市場的優質內容比以前增長不少,叫好與叫座的作品更多了。”譚政指出。

國產片票房佔比53.84%:

未來國產電影能否更“叫座”

場景:深冬時節,來到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銅牛電影產業園,紅牆灰瓦的建筑獨有特色,安靜的氛圍吸引了東海電影集團、IMAX(中國)、盛視雲圖、編劇幫等企業入駐,電影產業“一站式”服務的全產業鏈電影產業集群已經成型。而在這裡,園區和入駐企業一同推廣中國的主旋律電影產業聯盟也初具雛形。

從2016年的《湄公河行動》,到雲年的《戰狼2》,主旋律電影創造的高票房讓不少電影人看到了這一市場機遇,銅牛電影產業園也不例外。

“這是國內首個以主旋律電影為主題的電影產業聯盟。”銅牛電影產業園創始人劉國寧表示,希望能制作、推廣中國的主旋律電影,弘揚中國的主流價值觀,探索主旋律電影乃至國產電影創作新思路,目前已經有40多家企業加入聯盟。眼下,主旋律聯盟共同孕育的首個作品正在拍攝,主旋律電影《長江救援》預計將於今年底上映。

2017年是“電影質量促進年”,中國國產電影在類型化發展上持續發力,呈現出來的風格也是百花齊放。從整體上看,2017年國產片還是票房主力軍,376部國產片貢獻了約54%的票房。打開全年的票房成績單,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國產片佔了4席,前五名有四部都是國產片,分別是《戰狼2》《羞羞的鐵拳》《功夫瑜伽》和《西游伏妖篇》。

“以今年的票房冠軍《戰狼2》為例,電影中主角所表現的強烈責任感,大無畏的英雄主義精神,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式的超級英雄形象,也激起了很多人心中的愛國熱情。”劉國寧說,《戰狼2》在全國引起的觀影熱潮,更說明了這類電影在傳播正氣、弘揚正能量方面具有特殊意義。電影人應該充分挖掘中國文化、中國元素、中國精神,創作出有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能激發廣大觀眾的情感共鳴,叫好又叫座的電影,推動中國電影走向國際舞台。

“盡管《二十二》等電影的票房成績在動作、喜劇電影霸屏的市場中顯得十分渺小,但讓我們看到了口碑引領的觀影熱潮和成熟觀眾提供的成長環境,這股力量不僅體現在票房,更體現在中國電影市場。”譚政說,這表明國產電影要贏得更多口碑,應該在劇本創作、制作技術、契合觀眾審美等方面下功夫。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童剛認為,國產電影不能以影片數量的增長為目的,而是要提高電影質量、推出更多精品力作﹔不能以票房為目的,要追求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決定電影產業發展最根本的還是好作品,必須在好作品上下功夫,提高創作質量,提升兩個效益。引導優質資源向優質項目傾斜,提高作品的產出率”。

做大做強:

電影產業如何走質量型增長之路

觀點:2018年元旦假期,國內電影票房同比增長91.54%,觀眾的觀影熱情持續不減,票房和觀影人次維持高增長態勢。有業內分析人士認為,優質電影喚醒了觀眾的觀影熱情,為2018年開了一個好頭。

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將呈何走勢?中國電影產業如何走出質量型增長之路?

對此,譚政預計,2018年中國電影市場將呈現勻速向前發展的態勢,觀眾和市場會更加關注影片本身的內容和質量,中國電影市場將從單純追求大片的外在刺激與營銷,回歸到電影的本質:扎扎實實講好一個故事,內容為王。

因此,無論是管理部門還是從業者都意識到,中國電影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還有很多關鍵環節需要攻克。

劉國寧提出,加快提升創作質量是中國電影的當務之急。目前,中國電影產業有了較大的產業規模,但同以好萊塢為代表的電影工業體系相比,在劇本創作、觀念創新、人才儲備、投資主體以及市場規范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越是發展得快、產業規模大,越要堅持問題導向,有針對性地引導和解決。

“目前,中國電影市場發展迅速,然而中高成本分眾市場仍有待培育,觀眾年均觀影次數為1次多,遠低於世界最高的4次水平,培養觀眾觀影消費習慣仍是未來努力方向。”譚政指出,此外,中國電影產業鏈仍不完善,成本回收七八成要依靠票房,衍生產品開發不足﹔同時,明星高片酬仍在影響電影制作成本,並推高了電影回收成本的風險,這些產業發展中的問題都亟待在發展中得到破解。

“中國電影必須經過深刻的結構性調整實現結構性優化、品質提升,實現質量型發展模式、包容式增長形態,進而實現中國電影整體性的升級換代。”饒曙光說。

譚政認為,中國電影產業走質量增長之路,要重視劇本創作,使中國電影從創作到市場真正實現電影強國的目標﹔要完善電影產業鏈,推動電影上中下游全產業鏈的發展﹔要向其他電影產業大國學習,並加大電影創作經營人才的培養力度,促進中國電影產業走上良性發展軌道。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李國奇認為,中國電影下一步的關鍵任務就在於“發展”“質量”“改變”“團結”這4個關鍵詞。

“要保持中國電影產業穩定健康的發展勢頭,在第一個百年目標到來之際,使中國電影的核心產業指標更加接近或超過北美地區,讓我國在世界電影舞台上有更大的影響力﹔在第二個百年目標到來之際,產生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品,具有更加雄厚的產業規模,構建中國電影的文化話語權,推出中國文化引領的電影標准、價值主張和文化倡導。”李國奇指出。

專家觀點

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 尹鴻

中國以奇跡般的發展速度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電影市場,正在進入從高速發展向優質發展的新常態。未來十年的發展,需要建構既能滿足中國觀眾精神需求又能為全球觀眾帶來價值共享的電影文化“通用體系”,建構完善的互聯網化電影工業體系,建構適應全球市場的國際傳播體系。隻有這樣,中國電影才能真正完成從數量增加到質量提升的轉變,使得電影版權價值最大化的同時,實現對經濟社會文化帶動作用的最大化。隻有這樣,中國電影才能真正成為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體現,不僅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而且用中國文化、中國精神去豐富、完善世界文化,讓中國與世界人心相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享性電影文化。中國電影不再以“走向世界”作為目標,而是成為能夠被世界接受和尊重的全球電影的一部分。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饒曙光

今天的電影觀眾群體發生了結構性變化:首先是呈現出越來越年輕化的態勢。隨著迭代的更替,年輕觀眾的審美取向、媒介消費習慣、觀影習慣都明顯影響著電影產業的走向。中國電影必須重視90后觀眾的需求,他們對電影敘事和電影技術有著天然的高標准,與年輕觀眾相匹配的好故事經過高科技的轉換,或能有效提高中國電影的現代化水平,進而提高中國電影的國際話語權。其次,這種結構性變化還表現在隨著三四五線城市電影院建設的加快,中國電影觀眾群體迅速下沉,從傳統的北上廣深、發達地方省會城市擴展到三四五線城市,成為中國電影新的增長點。新觀眾的審美趣味已經成為影響中國電影創作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也給中國電影市場增添了許多不確定因素。面對觀眾群體的更新換代,中國電影產業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重道遠。

北京大學當代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張頤武

中國電影經過幾年的爆發式增長,2016年以后進入相對溫和穩定的新狀態。從快速增長到趨於平穩的過程中,中國電影已經成為全球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全球電影都在分享中國電影的觀眾放量。

這一放量改變了全球的電影格局,使得國際電影市場開始出現變化,就是把中國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市場來看待。這個調整最明顯的表征便是當今好萊塢大片中頻頻出現中國元素。這說明中國本土市場已經跟全球緊緊聯系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電影怎麼看待“走出去”和本地化之間的微妙關系成為一個關鍵性問題。中國電影本身遇到了新的想象空間,中國故事已經開始通過想象全球來走向全球。(魯元珍整理 本報記者 李慧)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