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陝西梁家河村:信天游的故鄉越來越美

雷陽 陳燦 李建月
2018年02月18日08:0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門上貼了新對子,炕上換了新被子,身上穿了新衫子。”稚氣的童謠在耳畔響起,穿著新衣的小秋雁正陪著爺爺給自家窯洞貼窗花。小人兒邊貼著窗花邊向在廚房的母親撒嬌要吃的,嬌憨可愛。

萬千褶皺的大山深處,陝北黃土高原延安市延川縣一個名叫梁家河的小村庄熠熠生輝,正在喜氣洋洋地迎接著即將到來的新年。窗花、干辣椒、福字……各種紅色的好看的東西裝飾在房子上,陝北人就圖個喜慶,圖個吉利。空中蕩漾起一排排的紅燈籠,從上往下看,一個個紅燈籠隨風搖擺,把厚重的黃土襯托得分外生動。

牆上的紅辣椒,蘊含著村民對新年紅紅火火的美好期盼。(陳燦 攝)

梁家河村挂起大紅燈籠迎接新年。(李建月 攝)

上世紀60年代末,不滿16歲的習近平從北京來到延安梁家河村插隊當農民,度過了7年時光。悠悠梁家河,成為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鄉愁。

“留在這吃飯吧!”腌酸菜、燒雞、洋芋擦擦、燉羊肉、蕎面饸饹、油饃饃、麻湯飯、蒸南瓜……一頓豐盛又充滿陝北特色的農家飯已上了桌。忙碌的王大姐邊塞了一個油饃饃到小秋雁手裡,邊跟我們說起了梁家河的故事……

小村庄 大變化

“陝北婆娘也拿工資了!”

汽車駛進梁家河村,林田交錯,冬柏正綠。距離春節還有一周,道路兩側挂著火紅的燈籠,好一派新年熱鬧景兒!

“崖畔上開花崖畔上紅,受苦人盼著那好光景”,朝陽如火,照亮了梁家河的溝溝壑壑。迎著陽光,記者來到村口,三三兩兩的游客,或坐電瓶車或步行,正沿著通村柏油路往知青舊居方向走。

“我們在村口開辟了一個大型停車場,投資200多萬元,購買了40台電瓶觀光車,專門接送進村游客。”梁家河村黨支部書記鞏保雄介紹。

“你看這路邊,總書記來了后,100多盞太陽能路燈立起來了!”村民劉金蓮欣喜地說。48年前,就是在她家那孔窯洞裡,不到16歲的習近平度過了初到陝北的時光。

知青舊居裡,充滿時代特色的衣物與手工藝品正在售賣。(陳燦 攝)

“新年了,我做了幾雙紅鞋墊,喜慶!兩年前總書記回來,我還送給他兩雙布鞋,幾副鞋墊呢!”劉金蓮自豪地笑道。劉金蓮的女紅好,習近平下鄉時,便給他做過鞋墊。她沒想到的是,自己這個“陝北婆娘”,現在還拿上了工資。

2015年5月,梁家河鄉村文化旅游公司成立。劉金蓮成為了梁家河村的保潔員,和不少村民同時成了拿工資的公司員工,按月領薪。現在,劉金蓮每個月可以拿到1200元的工資。此外,心靈手巧的她還售賣紅棗、小米、布鞋、鞋墊等土特產和手工藝品。這些收入加起來每月超過了兩千元。

“現在錢足夠用了,這個年過得好!”劉金蓮摩挲著針腳細密的鞋墊,笑意盈盈。

“無論我走到哪裡,永遠是黃土地的兒子。”總書記《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一文寫得十分動情。他實事求是、踏實肯干的作風,勤奮好學、熱心助人的精神在梁家河村民的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我人走了,心留在了這裡。”總書記在梁家河村的一席話,感動了老區群眾,也激勵著梁家河人自強不息、發展致富的心勁兒。

歷史與現實在這裡交錯。總書記留下印記的壩淤地、知青井、磨坊、沼氣池、知青舊居,以古朴的姿態訴說著歲月流轉。黨員活動室、農家書屋、計生衛生醫療服務室、人口培訓學校、棗果協會、畜禽養殖合作社等新式場所也分布有致,見証著這塊神奇土地上的創新變革。

梁家河小區建起了六層小樓。(李建月 攝)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梁家河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村民介紹,今年一部分梁家河村民選擇離開家鄉旅行過年,“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還有一部分村民進了新居過年。位於文安驛鎮區的“梁家河小區”,是由延川縣政府和一個企業家共同出資為梁家河村民修建的移民安置房,均為6層樓房。“住上了樓房,可把我開心壞了!” 村民王憲軍幸福地說,難掩生活改變的喜悅。

紅蘋果 小豬玀

“日子過得紅火著哩”

虛掩的院門開著半邊,像是陝北老農咧著嘴的笑臉,迎接遠方客人的到來。

走進梁家河村民王軍民家,扑面而來的香味盈滿了記者的鼻息,他們正在做好吃的哩!王家有三孔窯洞,住在王軍民夫妻倆和兩位老人。臘月時節,窯洞兩邊的牆上已挂著一串串鮮紅的干辣椒,仿佛訴說著對新年的期盼。明亮的窗戶上貼著紅艷艷的窗花,分外喜慶和諧。

“女娃兒,你吃!”王軍民的母親苗玉蘭熱情地招呼記者。隨著老人家進了屋,坐上熱乎乎的炕頭,看著苗大媽用嫻熟的手藝,炸著陝北的小吃“雞蛋泡泡”,感到分外溫暖。

苗玉蘭奶奶做起陝西特色小吃“雞蛋泡泡”迎接新年。(陳燦 攝)

“這泡泡原來隻有過年才做,現在日子好了,平時也能做著吃了!”王軍民的父親王忠笑道。王軍民告訴記者,自己現在入股了村裡的豬棚,每年都能分錢,還有退耕還林等其他收入,每年有七八萬,“日子過得紅火著哩”。

退耕還林,咋回事兒?入股就分錢,這是啥好事兒?

原來,1999年,為了治理水土流失,延安在全市范圍內率先實施退耕還林,黃土高原上刮起了“綠色風”。原來在山裡耕種的土地不再種植庄稼,村民獲得了補貼,生活環境與條件有了不小的改善。生態變好了,養殖條件也提高了。梁家河果香養豬專業合作社技術主管高進寶介紹,合作社15年成立,由大學生村官發起,與企業進行合作,梁河村有34戶入股。“根據入股的不同,村民2017年少則分了幾千元,多則三四萬元。”

“居住在鎮上,產業在村裡”。領略了黃土高原千山萬壑中窯洞的獨特風味,人民網記者又走向“梁家河小區”,感受現代的魅力。梁家河小區其中一棟的一樓,住著曾與總書記共同勞動生活過的老人張衛龐。2015年,總書記來時聽說張衛龐在山上種了蘋果園,驅車沿著陡峭的山路到現場了解張衛龐的生產生活情況。如今張衛龐家的蘋果怎麼樣了?

曾與總書記共同生活過的張衛龐老人在明亮的樓房新居裡給記者介紹他家今年的蘋果收成情況。(陳燦 攝)

張大爺年過古稀卻精神抖擻,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他家的蘋果:“15年的時候,總書記拍著我的肩膀說,你要發了。去年,我的蘋果純收入38萬哩!”

住新房,穿新衣,過新年。張大爺笑瞇瞇地看著新房說,“屋子裡可暖和了,我住著舒心的嘛。”談及以后的打算,張衛龐的女婿李延兵介紹,“現在蘋果主要是銷往北京、上海、廣州,還有香港。我們現在申請了綠標,還打算往國外銷。”臨走時,張大爺還讓記者給總書記帶話,祝他新年越來越好,質朴的話語裡蘊含著濃濃的感情。

梁家河的蘋果已有了自己的品牌。(陳燦 攝)

原村支書石春陽感慨:“村民們現在的思路很活,文化、旅游、農業弄啥都像樣,日子越來越好了。”

辦旅游 做觀光

“感覺自己找到根了”

2月8日,北方過小年。舉起花傘,扭起秧歌,梁家河村民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載歌載舞,迎接著新年的到來。

梁家河村村民扭起秧歌,迎接新年。(雷陽 攝)

如今,梁家河的秧歌扭起來了,梁家河的旅游也火起來了。

“90后”梁強曾是個打工仔,現在他經營著村裡的一處農家樂“梁家小院”。“今年生意好著咧,平均一天能接上三五十桌。”從最開始隻有四人的“草頭班子”,到現在有六孔窯洞,最大的一孔可同時容納40多人就餐,梁強的奮斗史,承載著他的中國夢。“感覺自己找到根了。回到村裡好,離家近,照顧老人孩子都方便。”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發展鄉村旅游的富民思路,為梁家河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石春陽講述了發展鄉村旅游的來龍去脈。如今,鄉村旅游是梁家河村最重要的致富產業。村民們紛紛辦起了農家樂、小賣部、農家客棧。現在,村裡的日住宿接待能力可以達到200多人。

雖然梁家河村民收入已經顯著提高,因為殘疾、小孩上學等原因,村裡還有幾戶貧困戶存在。記者走進了一戶貧困戶家裡,51歲的賀和林向記者道起了他的難處:“額(我)有兩個女兒,一個22歲,一個17歲,都在西安上大學。還有一個小兒子,今年14歲,沒有自理能力,留在我們老兩口的身邊照顧。”除了小孩上學的壓力,老賀自己也有股骨頭的疾病,做手術需花十幾萬元。雖然如此,老賀對未來卻分外樂觀。“馬上大女兒就畢業了,找工作了,村裡對我們還有幫扶政策,很快就能脫貧了!”老賀的大女兒賀雪年輕的面龐閃耀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在學校裡,說起我是梁家河的,大家都知道,很自豪。我們家以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好的。”

據了解,2017年梁家河村人均收入20800元,比2014年翻了一番。全村旅游收入1000余萬元。鞏保雄表示,2018年年底,全村將全面脫貧。目前,梁家河村的產業格局包括三大塊,除了旅游文化公司外,還有安富商貿公司和長富農牧公司。“所有的項目都會均衡配置在新梁家河村。”鞏保雄介紹。他所說的新梁家河村,是指在原來梁家河中心村的基礎上,2015年又合並進來的梁家塌、木瓜山、舍和溝等總共4個自然村的新村,現在全村433戶1187人。此外,60座蔬菜大棚、千畝薰衣草觀光園、拓展訓練營地、農業科普觀光園等項目也正在布局發展中。

“梁家河現在不一樣了,修了柏油馬路,鄉親們住上了磚瓦房,用上了互聯網,老人們享有基本養老,村民們有醫療保險,孩子們可以受到良好教育。這使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夢就是人民的夢,必須同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結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成功。梁家河這個小村庄的變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美國華盛頓州當地政府和美國友好團體聯合歡迎宴會上的演講,勾勒了這個小村庄的中國夢圖景。

如今梁家河的火種正越燒越旺,生長著信天游的土地正閃爍著耀眼的光芒。他們正用自己的勤奮與努力,創新與擔當,釀造著美好生活的幸福瓊漿……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