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好新聞需要專業技藝 機器人"記者"難取代"本尊"

2018年02月19日06:12 | 來源:解放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好新聞不僅關乎投入和產出,還需要專業技藝,機器很難掌握 機器人“記者”能干但難取代“本尊”

  機器人同記者並肩工作,一起碼稿子,日益成為全球一些媒體機構的常態。有些消息如果不署作者名字,機器人幾乎可以“以假亂真”。這些AI(人工智能)寫手真的會搶記者們的飯碗嗎?

  英國廣播公司(BBC)近日刊文稱,“機器人新聞”在人類世界普及的速度超出很多人想象。但機器人寫稿也存在無法堪比人類的劣勢。它理應成為人類寫手的輔助者,而非替代物。文章編譯如下:

  自動化是記者好幫手

  你會在意報上或網上讀到的稿子,是一台機器“寫”的,而不是一個焦頭爛額的蹩腳記者的文章嗎?你又能分辨出兩者的區別嗎?歡迎來到“機器人新聞”世界——它的到來比你想象的更快。

  在倫敦的報紙聯合會(PA)總部,一小撮記者和軟件工程師聚在一起。他們正在研究一種計算機系統。它可以做多種人類工作,找出令人感興趣的數據趨勢——從犯罪統計到有多少嬰兒是非婚生。作為試驗的一部分,PA已經開始向想要使用這種材料的當地報紙發送一些機器生成的稿子,長度不超過幾段。

  這一被稱為“雷達”的項目由谷歌公司撥款70.6萬英鎊(約630萬元人民幣)創設,與初創公司Urbs Media合作。PA總編彼得·克利夫頓說:“我們只是給他們發了一些機器生成的稿件樣本,由他們選用合理數量的稿子。”

  有時,記者會在機器生成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或改寫,但更通常的情況是一字不差地發表。這些報道包括:懷孕期間吸煙情況、回收率、被取消的手術等。克利夫頓指出,現階段自動化部分僅限於對數據進行搜尋,這能幫助普通記者減少做上述工作所花的時間。他希望在4月底之前每月能發送3萬篇這樣的報道。

  雖有風險但難阻熱情

  如今,“機器人新聞”在全世界的新聞編輯室裡越來越受歡迎,因為出版商們正在努力應對報紙發行量日益減少以及資本向在線廣告轉移的殘酷現實。尤其在美國,機器人寫稿越來越普遍。2014年以來,《洛杉磯時報》 的地震警報訊息一直由機器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數據自動生成。

  這中間也出過岔子。去年6月,《洛杉磯時報》 發表了一篇關於加州海岸發生6.8級地震的報道。但它實際上依據的是USGS錯誤發布的1925年地震記錄,於是鬧出了一個地震預警響了92年的笑話。由此可見機器寫稿的風險。

  但這些風險並沒有降低媒體機構對機器的熱情。《華盛頓郵報》去年宣布,將開始由機器發布有關高中橄欖球比賽的報道。該報一篇文章解釋道:“這些稿子每周都會自動更新,資料來源是高中橄欖球教練提交的淨勝分數據。”

  在歐洲,各大新聞編輯部在算法的幫助下,去年每月生成數以萬計的稿子。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調查報告發現,許多出版商正利用自動化手段迅速發布有趣的數據——從選舉結果到官方公布的有關社會問題的數據。算法還有其他用途——荷蘭的一個機構使用一種算法,用更簡單的語言改寫稿子,為兒童“量身定制”新聞報道。牛津大學調查報告的作者亞歷山大·芬達坦言,雖然這些系統的生產效率比較高,但仍不夠精密。

  在中國,科技巨頭騰訊展示了一套根據演講內容自動撰寫稿件的系統,名為“夢幻寫手”。“石英”新聞網執行編輯扎克·蘇厄德對此印象深刻,說自己“在上海做完演講還沒走下舞台,‘夢幻寫手’就揮就了一篇不錯的稿子。”另一方面,中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也在增加人工智能的使用。

  和專業記者比仍差遠了

  但對於“機器寫手”,仍舊存在許多質疑之聲,包括它是否真能取代傳統由人類記者完成的任務,比如電話採訪對象。

  “可能會有機器人記者打電話給死者的親人,詢問他們的感受,”芬達說。所謂“死亡敲門”式採訪,對人類記者而言是一項頗具爭議的重要任務,機器能否勝任?

  另一個擔憂是,自動生成的新聞工具可能被宣傳者用來傳播虛假新聞,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或國家目標。

  雖然人工智能無疑會越來越多出現在新聞編輯室,但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實驗室的約書亞·本頓認為,它尚未給工作帶來嚴重威脅。他認為,專業記者們寫稿時應對的真正困難和最嚴格的部分——仔細權衡信息和呈現平衡的、情境化的故事——將很難被機器掌握。

  他解釋說:“好的新聞不僅僅是投入和產出問題,還是一種技藝,盡管有不完美之處,但都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演變而來的。我並不是說機器永遠無法掌握這些技藝,但我認為它們離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責編:宋心蕊、燕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