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下的新年變了(新春走基層)
2018年02月21日06: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這個新年,杜厚磊們告別了地下的黑暗。
杜厚磊是山東能源棗礦集團田陳煤礦綜採二區區長,在礦井工作了17年。“現在礦上取消了夜班生產,我們都能回家過年了!”
三班倒、打連勤、全年無休假,是煤炭開採的傳統作業方式。取消夜班,產量如何維持?記者前往田陳煤礦,一探究竟。
耳邊一陣轟隆和呼嘯,便到了井底車場。為了減少礦工入井的體力消耗,礦井沿巷道架設了行人纜車,人往上一坐,抱住豎杆滑行,如同小猴,故又稱“吊猴”。
坐了3次“吊猴”,到了850米深處工作面,杜厚磊迎上來。“以前是扛著鐵鍬挖煤。現在都是機械,用按鈕操作就行,還有紅外線接收器監測進度和安全狀況。”
田陳煤礦黨委書記郭永旭介紹,大數據信息平台日均可處理5萬條安全數據,可視且快捷。“雖然取消了夜班,但效率、產量有保障,還增強了職工獲得感。”
無獨有偶,棗礦集團濱湖煤礦去年投入了智能開採無人機組,下半年便取消了夜班,周日也不生產。智能化水平高了,一線工人少了,但地面廠子卻擴大了,增加了服務、修理等崗位,成了提高員工收入的新增長點。“2017年,人均收入同比增加29%。”濱湖煤礦礦長鄧濤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21日 01 版)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