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春走基層:玉米之鄉的幸福路

2018年02月22日11:04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伊通2月21日電(王超) 新春伊始,萬象更新。這裡有著遼闊肥沃的黑土地,這裡有著黃金玉米的特色品牌,這裡是被譽為“中國玉米之鄉”的吉林省公主嶺市。在玉米之鄉,還有這樣一群實實在在的農民,他們從這裡出發,走向幸福。

家住伊通縣大孤山鎮新建村的張師傅,便是其中一位。張師傅生於1971年,從出生他就和土地打著交道。2000年起,他便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致富路。

張師傅開著貨車去拜年

運輸玉米二十載 練就火眼金睛

“運輸玉米20多年以來,自己已經換過了四台車,最早的一台為單缸三輪運輸車,載重僅有2.5噸。如今,我現在已經換成了車長7米7的長途運輸大卡車。”張師傅很自豪的告訴記者。每年的十一月至次年的五月,正是玉米運輸的黃金期,張師傅幾乎每天往返於公主嶺至伊通的公路上。“這條路,我一跑便是20幾年。大到每一路口,小到哪一處有凸起,我都了如指掌。”張師傅說道。

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張師傅已經練就了“火眼金睛”。玉米隻要在自己的手上瞧上幾眼,玉米的質量、水分、等級等重要指標便心中有數。隻有這樣,張師傅才在農民和玉米收購商之間賺得差價。談及現階段的市場環境,張師傅說道:“最早以前,農民們賣糧難。第一點:正規玉米收購點少之又少,現在隨著玉米加工企業的增加和市場運作機制的完善,玉米收購點在公伊路上超過20家﹔第二點:玉米的真實收購價格不夠公開透明,現在,農民獲取糧食價格信息的渠道多了,從手機上就可以實時查詢到玉米的收購價格﹔第三點:運輸車輛少,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民也轉向運輸行業,從以前的靠別人為自己賣糧變成現在的自己為自己賣糧,這樣心裡更踏實。”

張師傅與貨車合影

完成華麗轉身 拓寬致富路

在沒有搞運輸玉米之前,張師傅僅依靠自己村裡分配的8畝承包田種植玉米作為主要的經濟來源。在玉米運輸以后,張師傅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玉米運輸之中。2010年,張師傅看到了市場商機,買了自己的第三輛運輸車,車型為6米8。重要的是,在非玉米運輸時節,張師傅可以開著自己的卡車跑北京至長春的長途運輸。至此,張師傅也完成了從地地道道的農民到業余的司機的華麗轉身。

去年的玉米價格是近幾年最低,但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今年已經有明顯好轉,漲幅很大。今年農民的收入也會增加很多。在多年玉米運輸中張師傅也得到了很多收獲,在磐石縣紅旗嶺鎮,提起張師傅,幾乎無人不知。原因是每年的玉米銷售時節,張師傅平均每個月超半數以上都在這個鎮進行玉米收購。這個鎮,已經成為了張師傅的第二故鄉,張師傅靠著自己的誠信與當地村民打成一片,與大家一起收獲幸福。種植玉米,給村民提供了實實在在的經濟來源。運輸玉米,也為像張師傅一樣的人拓寬了致富路。

張師傅夫婦二人在自家院子

夫妻二人同發力 日子過的更紅火

在搞運輸的同時,張師傅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種糧大戶,現階段共計承包了60畝地,全部種植玉米。每年產10萬斤玉米左右,按目前市場價格價值8萬左右,去掉種子、化肥、租金等固定開銷外,能淨賺4萬余元,基本上可以滿足家中基本的生活開銷。由於張師傅開車常年在外,妻子便負責這些玉米地的春種秋收、田間作業等工作。妻子說:“現在的種子化肥的質量都很高,而且機械化作業的程度也很高。為了家裡有更多的收入,我們倆一內一外。共同為了美好的生活努力。”

談及願望,張師傅表示:“希望玉米的價格能更加的穩定,最好是穩中有升。也希望玉米的品種和相關農副產品更加多樣化,當地出現更多的企業從事玉米的深加工。”因為隻有這樣,才能讓家鄉的人都富起來,才能讓玉米之鄉有更大的知名度,才能讓日子過的更紅火。

現階段,張師傅的大兒子大學畢業在成都工作,小女兒在家讀小學,兩人還在為孩子的未來努力著、打拼著。張師傅和妻子二人靠著勤勞、借著黑土地,打著黃金玉米的招牌走出了自己的致富路,闖出了一家人的一片天,也畫出了美麗中國鄉村的幸福畫卷。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