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新春走基層】內蒙古大廟公主陵:暖意大棚 收獲幸福年

2018年02月23日16:31 |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小字號

內蒙古赤峰市大廟鎮公主陵雙萬畝設施農業園區 宋美琪 攝

人民網2月22日電 (宋美琪)2018新年伊始,中央出台的一號文件率先提出了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所有的農民帶來了一份豐厚的大禮。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跟隨記者,看設施農業如何引領鄉村振興新希望。

百畝變萬畝 舊顏換新顏

清晨,記者跟隨工作人員來到距內蒙古赤峰市城區大約70公裡的鬆山區大廟鎮公主陵雙萬畝設施農業園區。此時,走在田埂道上,裊裊炊煙正在升起,偶爾能遙遙地聽到幾聲雞鳴犬吠。走上農業園區的高地,迎著朝陽放眼望去,產業園區一眼望不到邊際,如同一幅氣勢恢宏的千裡江山圖,令人嘆為觀止。

看著這萬畝農業園,農牧業局的錢景寬站長心中充滿了無限的感慨,“你看這地形,過去都是難以開墾的荒涼地,也沒有過多的水源,谷子產量一二百斤,收益很低,自打2007年政府給了一些政策,發展至今已超過十個年頭,總佔地面積近2.5萬畝,每年都在以兩千多畝的規模在擴張,共建成了四千多棟日光溫室,以兩茬種植硬果番茄為主。”雖不是這兒的本地人,但這十年來的變化,錢站長看得很是真切。

萬事開頭難。“剛開始很多農民不了解也不敢投入資金,我們就先建成小規模的示范園,對農民進行示范、引導,帶領大伙兒參觀,接著再講課、培訓,在政府的幫助下,先投入的農民掙到了錢,不斷地影響到周邊的農戶,眾人紛紛加入進來,這樣我們的規模也就擴大了”,錢站長說道。

“現如今,整個農業園主要靠外銷獲利,通常都不賣給本地買主,像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客商都是我們的常客,年純收益就達2.5億元。”農業園王園長引以為傲地說,“就在前不久,上海的一家交易中心還親自給我們立了個牌子。”

兩茬硬果番茄溫室大棚 宋美琪 攝

“雪中送炭” 暖了大伙心窩

發展設施農業為偏遠山區農民提供了一條穩定脫貧、增收致富之路。農民建棚大多是通過貸款和自籌的方式,由政府來協調水電路及配套設施。2017年國家又出台了精准扶貧政策,更是為這些貧困戶暖了心窩子。

鋪下路,連接心,通向富。隨著各種基礎設施的完善,實施移民搬遷基礎條件較好,目前園區入住的農戶達到兩千多人,並且基本都是本地人。園區內全部農戶實現了整體脫貧致富。

隨意走進一家溫室大棚,過一道門,便換了個季節,春意融融,勃勃生機。朝記者迎面走來一位農戶,當問到他今年的收成情況時,臉上滿是收不住的喜悅,“我從2011年開始種果已經八年了,每年純收入10萬左右,去年旁邊的大棚出售,我也給買下了。”

整個園區近年來還不斷地引進新技術,如水肥一體化、智能放風系統、應用黃籃板綠色防控、生物農藥等。在跟隨園區負責人王景生走訪農戶時發現,由於棚內溫度有時不夠,影響到產量,於是引進秸稈反應堆技術,既利用了玉米秸和生物菌技術減少環境污染,又為植物提供進行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並改善土壤、使大棚增溫。“農民不懂那麼多技術,都是我們覺得好的、確實有效的才會手把手的來教他們。”

“我們還為農戶提供交易的場所,設立了統一的結算中心便於結賬,大量的客商上門收購番茄,農戶不愁銷路。”王景生說,“去年還剛剛組建了基層黨組織,這樣使園區的管理更加規范化、更加親民。”

楚東現代農業園區有機蔬菜大棚 宋美琪 攝

農業提檔 掀起一番新花樣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普通的農產品不再滿足於人們的需求,有機蔬菜越來越成為主流,並成為人們對健康生活的一種追求。

“以前的農戶隻管種菜,現在農業也要緊跟新時代步伐,我們堅持科技興農,利用先進的管理和技術,要使有機蔬菜種植、加工、倉儲、保鮮、配送、銷售一體化”,赤峰楚東農業公司員工說。去年園區又計劃投資2000萬元進行全面改造升級。

進入園區,現代化的溫室大棚錯落有致地排開,一塊塊規劃牌豎立在道路兩側,互動科普館、演藝休閑廣場、汽車影院、青少年教育實踐基地,怎麼也想不到這些會與農業聯系在一起,“沒錯,我們打算引入鄉村旅游帶動鄉村發展,明年整個項目會基本建成,希望到時候也能成為城裡人休閑度假的好去處”,園區工作人員說。

在政府的合理規劃下,產業創新與消除貧困實現了內在統一,眼下,大家轉變了觀念,卯足了勁頭,信心滿滿。外來投資不斷進入,脫貧自然水到渠成,鄉村振興必然實現。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