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經典詠流傳》把古詩文唱出來:傳播經典新途徑

鐘菡
2018年02月23日05:45 | 來源:解放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文化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贏得不錯的收視和口碑,改編自袁枚的《苔》一夜“刷屏” 把古詩文唱出來:傳播經典新途徑

《國家寶藏》收官后,央視再現文化綜藝爆款。“把古詩文給唱出來”,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 近日播出后,贏得了不錯的收視和口碑。在豆瓣上,網友打出了9.2的高分。其中,改編自清代袁枚詩作的《苔》更是一夜被“刷屏”。同樣是推動古詩詞在當下的傳播,相比《中國詩詞大會》的背詩比試,《經典詠流傳》形式上更為靈活,除了直接唱古詩文外,在作品歌詞上做了發揮演繹,無論是詞和曲,都加入了“創作”的成分,在“行”的層面相比《詩詞大會》又進了一步。

重新發現古詩文在當下的價值

去年,《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的成功,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一陣詩詞熱。但在文化熱潮背后,也有學者冷靜反思。比如不少專家早在節目籌備時就提出,作為詩詞節目,應該適當加入創作部分,這一點最終未能實現。復旦大學《詩鐸》叢刊執行主編、上海詩詞學會副會長胡中行表示,對於普及傳統文化,央視“先知后行”的思路是對的﹔但另一方面,“知行並舉”很重要,有了“行”,在繼承傳統方面才可以走得更遠、更扎實。

唱哭觀眾的《苔》,正是在袁枚原詩基礎上添加新詞,擴充了現代語境,也加入歌者的個人感悟和理解,讓古詩更容易叩擊當下聽眾的心扉。《苔》的經典傳唱人支教老師梁俊說,自己是從山裡出來的,不是最帥的那一個,也不是成績最好的那一個,就像潮濕的角落那些青苔,人們看不見,但它們如果被顯微鏡放大出來,也像一朵一朵的花,很美。“找到一些生命的價值,比我們的外表重要。”通過今人的改編傳唱,一首孤獨300多年的小詩重新走入人們視野,感動無數觀眾,也達到了該節目“用今天的旋律重新譜寫和傳唱古詩文,讓經典再一次流行”的目標。

梁俊從 《苔》 裡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從“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中得到人生和價值的共鳴,這和《國家寶藏》裡對文物前世今生故事的演繹異曲同工,這種和當下人們血脈相連的情感故事打動了觀眾,也讓詩文裡貫穿古今的價值重新激活,煥發出生命力。評委康震說,“袁枚的《苔》孤獨清冷了300多年,但是因為梁老師和孩子們,因為《經典詠流傳》這檔節目,它的傳播量可能超過過去300多年來的總和,也因此可以唱給更多的孩子和平凡的人們聽,滋養他們的心田。它所傳播的不僅是知識,是歌聲,更是真、善、美的夢想種子。”這也道出了節目的目的不是幫助觀眾“背詩”,或者教觀眾“學詩”,而是重新發現古詩文在當下的價值和力量,讓人汲取心靈滋養。

不少作品暴露“知”上的不足

相比《中國詩詞大會》《詩書中華》等同類型節目,《經典詠流傳》在立意和形式上都有顯著提高,這是古典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進步。但與此同時,盡管要知行並舉,“行”的前提仍然是“知”,《經典詠流傳》的不少作品仍有缺憾,所暴露的是“知”上的不足。

在改編演繹上,有些歌曲做不到古詩和現代歌詞的水乳交融。其中的成功者,比如《苔》中添加的詞句“溪流匯成海,夢站成山脈,風一來,花自然會盛開,夢是指路牌,為你亮起來,所有黑暗為天亮鋪排”是對原詩內容的衍生,同時也具有意境和美感。相比之下劉楨的《贈從弟》和《男兒當自強》的混搭就有些不倫不類,兩首作品雖然有類似主題,但將《贈從弟》簡單拼插入內,既破壞了古詩的韻味,對於歌曲也起不到升華意義,顯得雞肋。而《墨梅》《定風波》《鵲橋仙》等歌也是在原詩開頭簡單加了幾句,這些詞句和古詩詞一比相形見絀,難免有畫蛇添足、狗尾續貂之感。

最為令人惋惜的是對《長沙銅官窯瓷器題詞》的改編。這首作品邀請了《梁祝》首位鋼琴伴奏譜縮寫者與首演者、88歲的鋼琴演奏家巫漪麗,遠在新加坡的她與節目現場實時連線,為合唱伴奏。該歌曲在閆肅為《梁祝》創作的歌詞后加入了《長沙銅官窯瓷器題詞》的四句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但《梁祝》的歌詞原本是七言四句模式,“君生我未生”則是五言的,在旋律不變的情況下,突然改唱五言歌詞,押韻也不同,使這首歌聽起來非常別扭。原詩四句意象萬千的古朴美感,也被“歷盡磨難真情在,天長地久不分開”的直白表達解構掉了。所謂“詩無達詁”,當巫漪麗刻滿歲月滄桑的手撫上琴鍵,讓富有生命力的樂符傾瀉而出時﹔當她回憶賀綠汀說“中國鋼琴作品一定要演奏好,如果不演奏好,那就隻能永遠停留在紙上”時,這些感動、沖擊觀眾心靈的點,遠不是經典愛情詩篇可以概括的。只是就詩論詩,就事論事,添上《梁祝》的旋律,反而讓原詩的格局變小了。

所以,相比於《中國詩詞大會》直接考查原詩,《經典詠流傳》的創作者們需要有更好的古詩文素養,改編、創作的前提是對原詩的透徹理解和感悟,“行”前不能忘了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否則更易誤人子弟。梁俊演繹的《苔》刷屏了,體現大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審美認知都在提升,也說明傳統詩文在當下的推廣有一條新的可行途徑。能否有更多這樣的好作品刷屏?每一場綜藝文化熱后,留給人們思考的余地會有很多。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