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升了級 農民有干勁(新春走基層)
2018年02月27日15: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黃河之濱,魯北平原,山東高青縣蓑衣樊村依河而興。
進村,一棟古朴民居門前,懸一暗黃花紋豎匾,上書“金水岸”。紅彤彤的大門打開,一個身材高大魁梧、面龐通紅的壯漢迎上前來:“俺是老黃。”老黃名叫黃新海,今年56歲,“金水岸”是他的營生,也是他的家。
“過去,一家一戶種糧食,餓不著,但也富不了。”老黃說。
近年來,高青縣充分發揮北緯37度的氣候優勢,改變小麥玉米輪作,培育了西紅柿、西瓜等19種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農民口袋鼓了,農業升級的理念也在鄉親們心裡扎了根。
前幾年,聽說稻蝦共養能賺錢,黃新海毫不猶豫吃了“第一個螃蟹”。但因規模小、沒經驗,失敗了,落了老伴兒一頓數落。2014年,村裡成立旅游公司,不僅大面積發展稻蝦共養,還流轉了2000畝水田,組織村民辦農家樂,搞農業旅游、休閑採摘。老黃一聽又沖在前面,但老伴兒臉一沉:說啥也不能干。
老黃不服氣:“咱這兒農產品升了級,還有黃河鯉魚、河蟹這些‘明星’水產,不怕沒人來!”老伴兒拗不過,隻得點頭。第一批30多個民居,旅游公司統一組織翻新裝修,還請來大廚,給老黃們培訓廚藝。去年“五一”前,村裡又申請了農家樂省級改造資金,一戶5萬元。
老黃實誠,為人熱情,一傳十,十傳百,老主顧越來越多。逢著節假日,老兩口一天最多接待200多人,閨女也得“上陣”。
“俺村這個勢頭,隻要你肯干,就能過上好日子!”老黃掰著指頭回憶,“金水岸”去年收入已達11萬余元。“2018年有信心賺個15萬。10年前,外村的姑娘不願來,現在本村的姑娘不願走。”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27日 20 版)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