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看著手機做年夜飯 王旭升:讓年輕人愛上"下廚房"

謝宛霏
2018年02月27日07:2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王旭升:讓年輕人愛上“下廚房”

  王旭升 受訪者供圖

  這個春節,不少家庭年夜飯的掌勺人發生了變化,80后90后走進廚房,看著手機顛起炒勺,參照網上的菜譜做出了一桌豐盛的年夜飯。“下廚房”數據顯示,除夕當天App在線300多萬人,有上千萬次查詢。

  “下廚房”創始人王旭升認為,很多80后90后並不是大家印象中隻會叫外賣的一群人,他們對做美食並分享很感有興趣。“下廚房”讓學習做菜變得很簡單,成了年輕人做飯的“移動教科書”。

  據悉,“下廚房”已經成為中文互聯網家庭美食第一入口,提供食材食品、廚房用品購買與菜譜查詢、分享,月活躍用戶量達1500萬,目前,已經完成華創資本領投,京東跟投的B輪3000萬美元融資。

  一個美食版的豆瓣

  2011年年初,26歲的王旭升結束了單身生活。由於南方人和北方人口味不同,“吃飯”成了王旭升和女朋友之間的一個問題。

  “我們倆都是廚藝小白,隻能去網上找菜譜。”王旭升說,那段時間他們瀏覽了很多美食網站,但是那些網站並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當時正值移動互聯網興起,王旭升認識到移動端的潛在價值,萌生了創業的想法。

  敢邁出創業這一步也源於王旭升在豆瓣兩年半的工作經歷經驗。2008年,王旭升進入豆瓣,以設計師身份參與了包括小組、同城、讀書、電影、電台、音樂等產品的設計、優化、用戶習慣分析等。因為豆瓣早期人手有限,幾乎每一條業務線他都接觸過。

  那段時間王旭升成長得非常快,對未來卻有些迷茫,“雖然負責了很多業務模塊,但很難說那就是你的作品。”

  他終於選擇辭職,開始“搞事情”——創業。“當時很多同事勸我,正處在職場上升期,放棄高薪是一種損失,也認為創業充滿了風險。但我想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作品,這就是我前進的動力。”王旭升說。

  王旭升找到了豆瓣的一位前同事, 因為對吃有著共同的喜好,兩個人一拍即合,一個負責設計運營,一個負責技術,就組建起了公司。“現在想想,那時候絕對屬於沖動決策,蠻草率的”。

  他們跑去中關村買了服務器,然后每天泡在咖啡廳裡研究。不到一個月,“下廚房”的第一個版本就出來了,以烹飪為主題建立用戶生產內容的分享型社區,UI(用戶界面)簡潔、風格清新、用戶群體也更年輕。

  王旭升坦言,從內容風格、產品理念、邏輯思維、對人才的選擇來看,“下廚房”都有很深的豆瓣式烙印,其實就是一個美食版的豆瓣。

  “早期的種子用戶其實都來源於豆瓣和微博。”王旭升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豆瓣作為國內最具文藝氣質的社區之一,聚集了數量龐大的“文青”用戶群體,這個群體就是“下廚房”的定位人群。他根據用戶畫像向美食類用戶精准發送了1000多份郵件,推薦“下廚房”App。

  2011年3月15日,“下廚房”正式上線,第一天用戶就突破了1萬個。

  “最笨”CEO的融資難

  “其實可想而知,一個20多天的創業項目有多不靠譜。那段時間面對用戶反饋的各種各樣問題,我們兩個人要徹夜不停地修復bug,然后把他們提出的需求、包括功能方面的想法融入到設計裡。好在早期用戶的容忍度比較高。”有了第一批用戶之后,“下廚房”就開始了口碑傳播,王旭升很快擴充了團隊。

  在王旭升看來,從紙質版的菜譜到隨時隨地可查的電子菜譜,智能手機已經成了“連接一切”的最主要工具之一,應將移動端視為主戰場。他要將“下廚房”打造成一個UGC(用戶原創內容)社區,既提供菜譜知識的學習和經驗交流,也是用戶自發生成原創美食內容的綜合平台。

  在傳統的菜譜網站裡,用戶的使用流程是從查詢菜譜到閱讀菜譜再到離開網站。“下廚房”增加了“上傳作品”這一環節,即用戶可以上傳自己的學習作品,這樣教學者和學習者之間自然就會產生交流互動。

  “創業早期是創業的興奮期,我走得也很順,認為隻要能圈到用戶,自然就會有融資變現。”王旭升評價那個時候的自己,有點盲目樂觀,也比較容易膨脹。

  他遇到的第一個坎兒是融資難。“我是技術出身,不太理解商業和資本的邏輯,面對投資者,完全屬於對抗性的溝通。投資人都會提出很多客觀現實性的問題,例如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麼?你的規模到底能做多大?那時我認為用戶做起來了,自然就有了商業模式,不善於回答后面的問題,更不願意包裝項目去拿融資。”王旭升坦言,過度的樂觀讓他沒有理清這個領域的價值和未來規劃,對估值也沒有正確的認知。

  那段時間是王旭升情緒最低落的時候。許多投資人都喜歡聽一個很大的概念和故事,但王旭升認為不應該僅僅圍繞數字和估值,核心應該是用戶和社區。他始終堅信誠信是創業者最重要的品質,真正服務好用戶,產品才會產生價值。有投資人把他稱為“最笨的CEO”,覺得他太年輕,不懂商業。

  融資的困境加上變現周期長的問題,“下廚房”裁掉了一半人,一度賬上隻剩下員工兩個月的工資。

  王旭升堅守了對家庭烹飪領域成長路徑的判斷,依然堅持做優質的內容,服務好用戶,等待市場的反饋。“我覺得補自己的短板,每天的生活狀態都是去改正缺點,是一個非常擰巴的事情。”王旭升認為,還是應該專注於做產品和服務,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2014年3月,“下廚房”的用戶數達到幾十萬,終於拿到第一筆美元融資。

  盈利模式圍繞用戶和內容而生

  王旭升介紹,“下廚房”的用戶以女性為主,高達71.3%,20歲至35歲的用戶比例高達78.6%。在地域分布上,超過五成用戶來自一線、超一線城市,主要集中在人口較多、經濟較發達的沿海省份和地區。

  他認為,“下廚房”的受眾群體與電商業務存在較高的契合度,開發廚房周邊的電商服務可以說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商業化選擇。不過,“下廚房”在剛開始試水電商的時候並不那麼順利。

  “做產品我們是擅長的,但構建商業模式我們是新手。當時只是簡單地認為用戶需要什麼,那我們就提供什麼,這個需求到底有多大,我們都沒考慮。”王旭升告訴記者,“下廚房”最早的電商1.0版本就是賣菜,因為大家做飯都買食材,那我們就賣食材。現在從商業邏輯來看,它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市場。

  王旭升不斷嘗試調整,對於商品的品類、提供也有了新的認識。2015年年初,王旭升公開宣布電商是“下廚房”最重要的計劃,上線了“市集”頻道,覆蓋的商品包括食材、食品、廚具、廚電等。與傳統的電商平台不同,“市集”更加側重通過用戶口碑進行商品篩選,京東、沃爾瑪旗下的高端會員制商店山姆會員店等也全面入駐,提供全球的高品質進口食材。

  為了電商戰略,“下廚房”專門成立了一支12個人的團隊,除了部門負責人以外,其余11個人都是“市集買手”,負責甄選、審核商品,和商家溝通。

  目前,“下廚房”日均訂單量已經超過1萬單。極光大數據顯示,菜譜App的市場滲透率普遍不超過1%,在過去一年中,“下廚房”的市場滲透率始終保持在1%以上。

  王旭升圍繞商業化巧妙搭載風口,“在直播、視頻、問答上都在做一定的探索,‘下廚房’的首頁推出了一個‘廚 studio’欄目,主要通過付費直播的方式傳授烹飪技巧,十幾元就可以學會一樣技能。”此外,在應用首頁植入了信息流廣告,主題大多和烹飪或者女性相關,解決品牌和和用戶之間的一些互動。

  “可能從外部來看,‘下廚房’切入的是很垂直的領域,但從內部來看,我們有很多業務線,未來還要不斷探索和創新商業模式。”王旭升認為,“下廚房”是一個尋找內容和消費內容的地方,其核心價值在於幫助用戶做決策,甚至改變用戶的決策。不論電商、廣告還是直播,這些盈利模式都是圍繞用戶和內容而生的。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