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西游記女兒國》:耐人尋味的“西游”片斷

尹琨
2018年02月28日13:36 |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小字號
原標題:耐人尋味的“西游”片斷

  唐僧與女兒國國王的故事可算是《西游記》中較為另類的存在,特別是經過1986年版電視劇《西游記》的演繹后,一曲情意綿綿的《女兒情》唱盡了二人彼此動心但又不得不感嘆“若有來生”的無奈。

  無論是與《西游記》原著還是1986年版電視劇相比,電影《西游記女兒國》的改編力度不可謂不大。影片中,二人的感情被進一步放大,呈現了從相識相知到放下成全的全過程。影片的開頭,女兒國國王就提出了“情為何物”的問題,也隻有弄懂“情為何物”,才能找到女兒國的出口。隨著情節的展開,影片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解答。

  對於唐僧與女兒國國王“情”的主線,電影用一些細節,讓二人的感情顯得含蓄而又動人。唐僧對國王的感情是不斷累積加深的。從最初二人一起寫經書,國王輕扯袖子時的躲避,到后來共同經歷苦海上的生死考驗后,國王再次輕扯袖子時給予同樣的回應,唐僧為國王對自己的付出而感動,也對國王的單純美好動了真心,以至於二人因為動情,不知不覺“找”到女兒國出口時,唐僧沒有避諱自己的情感,而是決定帶國王離開,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國王對唐僧的感情同樣經歷了由淺至深的變化。從最初“觸電”般的一見鐘情,到“我舍我的王權富貴,你守你的戒律清規”的款款深情,再到最后愛一個人就希望他因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幸福的放手之情。國王在水中為唐僧披上袈裟時,也與他一起悟出了“愛一個人與愛所有人沒有分別”的終極道理。

  影片還通過看似荒謬的情節,多角度服務了“情為何物”這一主題。

  女兒國國師與忘川河神的“情”是電影的另一條線。他們彼此從未見面,突破時空、種族界限的愛情可謂“荒謬”。但與國王和唐僧如初戀少年般“轟轟烈烈”的感情相比,這份長達20年的“情”更似涓涓細流般綿延不絕。

  唐僧與八戒、沙僧誤飲子母河水而懷孕,毅然決定把孩子生下來的情節可謂“荒謬”,其中沙僧疑似產前抑郁的表現,更是為觀眾貢獻了不少笑點。細想下來,師徒幾人這個決定的背后,是對佛家眾生平等的堅持,因為肚子裡的孩子也是生命。這裡,就連沒有懷孕的孫悟空在如意真仙處看到為殞命胎兒點的蠟燭時所表現出的震驚,都體現了師徒幾人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電影此處對生命之“情”的探討,拓展並升華了“情”的含義,更為這些印象中隻會打打殺殺的徒弟增加了一份人情味。

  當然,電影中的“情”還不止這些。比如唐僧對西天取經的執著之“情”從未改變,所以他在猶豫彷徨時會求助觀音菩薩開解,在總是“穿不上”象征著重回取經之路的袈裟時會掙扎不安,大徹大悟后,最終還是將“此生”許給了自己的初心。比如唐僧與孫悟空的師徒之情愈發深厚。孫悟空說沒有人比他更了解師傅,所以盡管內心痛苦,還是喂師傅喝下了如意真仙用眼淚制成的“落胎泉”,讓師傅能夠毫無牽絆地踏上取經之路。還比如女兒國國師與國王的“母女之情”感人肺腑。國師放棄了自己與忘川河神的愛,畢生奉獻於照顧國王的使命……

  正如電影結尾所言,情是世間萬物生存的根本。這部《西游記》IP作品,弱化了以往降魔打怪的“套路”,而是通過女兒國這個背景,融入眾多女性角色,串聯起了一個個“情”的故事,可以說是最具人情味的“西游故事”。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