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傳媒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收官 專家:愛之深情之切

曾俊
2018年02月28日07:32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專家解讀: “愛之深、情之切”

  《舌尖3》劇照

  《舌尖3》中的定勝糕。

  《尋味順德》劇照

  《小海鮮》專注於海鮮美食文化。

  《味道雲南》海報

  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以下簡稱《舌尖3》)前晚收官,播出以來保持著不俗的收視率。珠玉在前加之觀眾口味日益刁鑽,續集想要出新爆款,還想收獲一致好評,需要創作者帶著對作品和觀眾的最大敬畏心。

  《舌尖3》收官獲好評

  陳曉卿發聲力挺

  前晚,《舌尖3》播出了完結篇。最后一集的主題是“合”,講述了兩種食材:辣椒從四川到貴州、從古到今的食用習慣變化過程﹔大白菜從黑龍江到山東到台灣的變身﹔借此,節目呈現了每一樣食材如何逐漸變成餐桌上的主角,表達了食物變遷背后的中國文化。

  這一集既有內涵,畫面也算好看。另外,節目還介紹了山西火鍋與梅州客家盆菜,從中詮釋了中國人期盼團圓的永恆主題。節目的文案得到好評,尤其是通過動畫敘述大白菜的前世今生,更是被贊“有趣,很萌”。

  實際上,這種相對較高水准的內容呈現也出現在了第二集“香”,第五集“食”以及第六集“酥”中。對此,《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的總導演陳曉卿發聲表示力挺。他感嘆,從專業制作的角度看,新的創作者在10個月的時間裡,能達到這樣的完成度和質量,已經非常不容易,希望大家多多理解紀錄片創作者。

  很多網友認為,客觀地講,這一季節目水准頗高。在美食之外,它更多地表現了中國人的文化、情感和精神,這些人文的內容應該引起更多人的重視,值得仔細品味。

  “舌尖”中的廣東美食

  金字招牌越來越亮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涉及了三種廣東美食,有梅州客家盆菜、廣式點心、煲湯,使得“食在廣東”的金字招牌越來越亮。在第一季和第二季中,干炒牛河、竹升面、臘味、煲仔飯、陳皮鴨、魚丸紫菜煲等都讓“廣東美食”名聲顯赫。觀眾可以溫故知新。

  專家訪談

  “饞人”與否不能一概而論

  看《舌尖3》有沒有被“饞”?《舌尖3》介紹的藥膳到底有沒有那麼神?近日,飲食界多位專家接受記者採訪,他們透露,在烹飪界,《舌尖》系列的影響很大,觀眾可能“愛之深、情之切”。

  《舌尖3》對美食行業有特殊意義

  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邊疆認為,所謂“饞人”與否,不同口味的人有不同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如何看待《舌尖3》所展示的美食文化?邊疆認為:“作為觀眾,我們究竟從《舌尖3》裡面看什麼?是看獵奇解饞,還是看背后的文化,背后所包含的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展現的人物?如果我們從這其中任何一個角度去看,這個節目既會直接引起大家的‘饞意’,也會間接引起大家的‘饞意’。”

  著名文化歷史學者、考古學家王仁湘表示:“所謂眾口難調,一些觀眾抱有期許是可以理解的,節目增加文化內容也是對的。問題是怎樣在大眾期許和文化內涵之間找到契合點,這不是一季兩季節目就能完成的,這會是媒體人需要為之付出努力的一個長期的使命。”他認為:“在電視上看美食,首先看到它的形狀和顏色,味道隻可以想象。美食有文化、科學和歷史屬性,這不是一眼可以洞察的,通過電視品味飲食文化應當是一種很好的享受。”

  邊疆透露,《舌尖3》對於美食行業有很特殊的意義,“事實上中國美食在國際推廣上具有非常大的潛力。《舌尖3》劇組走向中國城市鄉村的角角落落,走向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的地方,將這些地方的人對自己的文化的追求、對自己的美食的喜悅傳遞給世界,是非常有意義的”。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電視學院教授張雅欣認為,觀眾對於《舌尖3》的關注,給紀錄片從業者很多啟示,“如果說有這麼多的觀眾關注,不管是正面的意見也好,中立的也好,至少它引起了關注。這是《舌尖3》帶來的很大的驚喜。不能指望每部作品都能夠一出來就是滿堂彩,如果能夠形成話題效應,對紀錄片創作來說是非常有益的嘗試”。

  “藥食同源”養生理念源遠流長

  《舌尖3》第四集《養》播出后,與藥膳有關的食養內容引發不少熱議。在採訪中,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翟華強介紹,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藥食兩用的記載,距今已有2000余年。“藥食同源”的觀念已融入國人血液中,藥膳現在在中國民間的流傳極為廣泛。

  片中主人公之一、北京中醫藥大學岐黃國醫班的學生王澤平,根據古方為自己的母親調制藥膳。對此,翟華強表示,化療后藥膳可以起到一定的保健作用,但需要合理看待﹔使用過程中一定要辨証施治,要配合患者體質。

  翟華強還提出,食養可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他還為生活在快節奏都市的白領開出了一劑調節健康的食養小妙招:玫瑰花茶有利於緩解工作壓力。但他也提醒大家,藥膳要根據個人體質,在大夫合理指導下使用。他強調:“徐徐而圖,事緩則圓。”

  邊疆認為,“藥食同源”理念在很多菜譜、家常的養生、制藥的方式中都有體現。“藥膳的道理應該通過不同的渠道去告訴更多的人,讓人們有一些藥膳養生的基礎知識。這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當下生活方式的一種指導。” (莫斯其格)

  追片尋味:美食紀錄片地域化

  在“舌尖”系列所引爆的美食紀錄片領域,這幾年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這個類型不再追求大而全,而是向地域化的方向發展,出現了不少記錄某一個地區的美食佳作,如《秘境廣西》《舌尖上的重慶》《新疆味道》《味道雲南》《一城一味》等,感興趣的各地觀眾可以追看,挑動味蕾。

  其中,《老廣的味道》《尋味順德》最為廣東觀眾所熟悉,前者第三季剛剛落幕,后者的描述則更為細致,節目中的順德老店、本地人和本土菜結合呈現。豬雜粥、尖椒炒豬紅、韭菜豬紅湯、桑拿魚、涼拌魚皮、姜撞奶等美食,廣東人看了都說地道,外地人看了都想去順德嘗嘗。

  美食紀錄片的另一個發展方向是以食物種類加以細分。《舌尖上的馬鈴薯》帶觀眾走進重慶、北京、蘭州等地,介紹土豆的N種吃法﹔《小海鮮》從海鮮的獲取、烹飪、享用等角度,通過講述浙江台州三門縣百姓的聚散悲歡,反映美食給人們帶來的歡樂和感受﹔《水果傳》則專注介紹世界各地的水果以及食用方法。

  娛評

  《舌尖3》主動求變勇氣可嘉

  曾俊

  隨著原導演陳曉卿的離職,《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就必須啟用全新的主創團隊,總導演、美食顧問、攝影、后期等全部換了一批人,新一批人從對美食的認識、理解都和前任有所區別,這無疑給創作帶來很大難度。加上周期實在太緊張,創作背后的艱辛可想而知。

  所以,我們必須公平地看待和評論這一季節目。因為任何爆款作品的續集,無論電影、劇集還是紀錄片,都面臨天然的挑戰:與前作一致,則容易審美疲勞,被批“不長進,沒升級”﹔顛覆式地創新,又可能得罪原來的觀眾。面對觀眾的高期待,珠玉在前的情況下,《舌尖3》主動求變,勇氣可嘉﹔以美食為引子帶出文化課題,想法大膽。

  中華美食和文化一樣博大精深。中國人的餐飲中,遠不是一個簡單的“吃”字就能概括的,它包含了太多其他的東西:時令、民俗、禮儀、典故、情感、精神。只是,文化和美食的比例要怎樣平衡,才能獲取最大多數的觀眾,還是一個待解的難題。這也在客觀上給節目的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講文化、歷史和傳統時,任何知識點都要有証據和出處,就需要把專業功課做扎實,多多考究。講養生、藥食同源時,就要拿出科學的認真態度,實事求是。

  最后,不得不承認,和第一季開播時相比,觀眾的胃口在不斷提高,這給口碑評價帶來極大考驗。對於創作者而言,就沒有別的選擇,仍然要懷著對作品和觀眾的無限敬畏,才能鍛造出經過大多數人檢驗的好作品。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傳媒推薦
  • @媒體人,新聞報道別任性
  • 網站運營者 這些"紅線"不能踩!
  • 一圖縱覽中國網絡視聽行業
返回頂部